2023年12月1日 星期五

安般念的十六个步骤 十六胜行

 

安般念的十六个步骤

(安般念十六胜行)

 

法增尊者,澳洲佛宝寺

 

佛陀教導罗睺罗(Rahula修習安般念的十六次第,也称为十六胜行(soḷasavatthukaṁ  ānāpānassatikammaṭṭhānaṁ),这是止观双修的法门,和佛陀在《大念处经》里教的是一致的。在《睺罗经》 Maha-Rahulovada Sutta,和《增支部》10.60的《济历曼南达经》Girimanandasuttam里都有提及这十六个步骤。

 

身念处的安般念:有四个步骤,是修止。

(1) 正念出息,正念入息。(知出入息)

(2) 知長息出入息, 知短息出入息。(知长短出入息)

(3) 知入息的全部过程, 知出息的全部过程。(知身行出入息)

(4) 知緩慢入息, 知緩慢出息 (觉知静止身行出入息)

受念处的安般念:有四个步骤,是修止。

(5) 体验喜入息, 体验喜出息 (知喜出入息)

(6) 知念生灭入息, 知念生灭出息 (知乐出入息)

(7) 知念止息入息, 知念止息出息 (知心行出入息)

(8) 有全知觉 (受与想) 入息, 有全知觉出息 (知静止心行出入息)

心念处的安般念:有四个步骤,是修止。

(9) 知乐入息, 知乐出息 (知心静出入息)

(10) 知心知足入息, 知心知足出息 (知心知足出入息)

(11) 知定入息, 知定出息 (知心定出入息)

(12) 知心解脱入息, 知心解脱出息 (知心解脱出入息)

法念处的安般念:有四个步骤,是修观。

(13) 观察五蕴无常入息, 观察五蕴无常出息 (观无常出入息)

(14) 观察远离入息, 观察远离出息 (观远离出入息)

(15) 观察滅入息, 观察滅出息 (观灭出入息)

(16) 观察舍入息, 观察舍出息 (观舍出入息)

在《大罗睺罗经》里佛陀教罗睺罗修安般念乃至知最後一息的入息、最後一息的出息

 

修安般念,能得定,尽诸漏,能由色界初禅修到第四禅,然后再由第四禅修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修到四无色界禅,乃至四禅八定具足。依自己观修断除三结:身见,疑,戒禁取而证初果,再削弱贪、瞋二结而证二果,再灭除贪、瞋二结而证三果,然后断除五上分结的色爱、无色爱、掉悔、我慢、无明,得诸五神通力,修至漏尽而证阿罗汉果。

 

从四色界定出来后才能入四无色界定,然后入无想定或灭尽定。无想定者则是以强大的正念,使意门不起想(不去识知目标或法尘)而达到心定。入灭尽定者是想也息灭、知也息灭,修灭尽定者心里确定入定时间然后把有分心(Bhavanga生命流)切断,因此不会造业。能修到灭尽定者一定能入涅槃。

 

什么叫四念处呢?佛陀就说:从身体这一方面随观身(kāye kāyānupassī‘kaye’是身体这方面,‘kāyānupassī ’是观照身体的意思,观照身体里面的不同的组织,身体的四大所造色,里面的四大以及身体的状态,包括行、住、坐、臥,包括四威仪,包括不净观等等。所以这个是属于随着身观察身体,在身上面随时随地我们观察这个身体。

 

那么要怎么样做呢?这边要有讲到三种方法。第一要精勤 ātāpī,第二要有正知sampajāno,第三就是要有正念satimā,所以就是要有三个步骤,精勤,要有正知,要有正念。那么如果你能够这么做的话,舍离世间之欲贪、苦恼,你就能够放下对这世间的欲贪,就是我们为它为有,执着这些东西。然后我们修习观照放下对这世间的执着以及苦

 

然后除了修这些之外,我们还要在感受上面随观感受,对于感受要随观感受,感受有分为乐受,苦受跟不苦乐受。我们做的时候也是要精勤、要有正知、而且要有正念,然后舍离世间的欲贪、苦恼

 

那么第三种的念处就是心念处,对于我们各种各样的心理状态,在对于心,观心而住。随时观察自己心里的状态,也是要精勤,正知和正念,舍离世间一切欲贪和苦恼。

 

第四个念处就是法念处。对于法,随时随地观照法,于法,随观法而住。

 

身随观身念处它的巴利文就是:kāye kāyānupas 受随观受念处vedanā vedanupassī 那么这个心随观心念处就是Citte Cittanupassī, 那么法随观法念处是 dhammadhammanupassī这四个都是一样的,它后面都是anupassī它是Annupassī就是隨观你的状态,隨着你的身体出现的状态你就观察身体;随着感受的身心(生起),你就观察感受;随着心念的状态观察心念;随着观察到法,色法名法,你就观察法。

 

因此它才叫做Annupassīanupassī),就是随时随地观察。任何身体生起的现象、受的现象、心的现象和法的现象,法就是指色法跟名法你观察这些内容。

 

做的时候就是要精勤atapi,正知sampajanno和正念satima。那么我们在做的内容来讲就有分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

 

法增比丘,澳洲佛宝寺,2012年。

愿众生安乐!

欢迎翻印,请先联络作者。请勿删改。

dhammavaro@qq.com

https://sites.google.com/view/buddharatana-monastery-of-aust/home 澳洲佛宝寺

 

 

 

2023年3月17日 星期五

破除淫欲,乃至断除淫欲

 

《破除淫欲,乃至断除淫欲》

澳洲野林浦佛宝寺 法增尊者

 

要做到破除淫欲,乃至断除淫欲,这是出家人要做的修行。在家人其实不必要这么严格的去做,但是如果一个人长期受到手淫烦恼困扰的话,可以参考以下的几个方法,我建议实修一下,实习一段时间,看看能不能够有效的克制自己手淫的烦恼。

最重要是要知道烦恼升起的过程,对付我们的烦恼,其实就像一个解剖师在解剖尸体一样,找到那个死者死亡的原因,我们对自己的烦恼也是必须要很细心的去观察、解剖它,才能够认识到烦恼怎么升起,怎么持续着,观察它的过患,才能用正确的方法来解除它。

以下提供佛陀所教的对付烦恼的法给大家参考,如果你们觉的好,可以试一下。

对付我们的烦恼,我们要认识它生起的因缘,比如说是心中生起淫欲的念头,或者外头看见一个漂亮的女人,或者英俊的男人的色相带来这个念头,然后你就会想入非非,所以你要认识烦恼生起的因缘,才能够正确的对付它,如果你不能够认识烦恼生起的因缘,你就无从去对付烦恼,因此你用的方法就不得力,不会得心应手。

 

(一)三界:-

首先我们要认识三界,什么叫三界,欲界(Kamaloka)、色界(Rupaloka)、无色界(Arupaloka)。淫欲是欲界,但是它也有色界,也有无色界。我就来分析一下,什么是欲界?它就是我们心中看了外头的色相生起的淫欲心与淫欲的行为,以及你所想的那个女人或者男人的样子,然后爱上他们,这个就是欲界。

那什么是色界?色界就是指外头和自身的色相或者色法,这是指身体的皮、肉、筋、骨,这些就是身体的色法或者色相。它里面根据佛陀所教的三十二身分(tvatimsakaram),要清楚观它的三十二身分。然后进一步观这些色法的四界差别。我们就能知道,它们纯粹只是色法。我们的淫欲的烦恼里,它有欲界的烦恼与对色法没加以清楚认识,以致烦恼从中生起,我们没有看到它们的真相,以致认为它是自己的身体、自己的男根、女根、外头的女人、男人等等。这些色法需要靠常练习观察它们。烦恼生起的时候,烦恼很混浊,我们的心不清明,就不能看到真相。

接下来我们谈什么是无色界,无色界就是没有色相的,它不是色法(Rupa),它是名法(Nama),它没有形象,那它是什么呢?它就是我们心中所起的那些淫欲心、那个念头、想法、以及我们的意识等等,包括我们的感受,这些都是属于无色界,无色界它是非常微细的,很难辨别,当一个人被烦恼控制住,他看不到这些,所以必须常常皈依、持守清净的戒,修定,观照,心才会清明,才能观察到这些。当一个人心生起淫念,三界就马上出现了,他就立刻在三界里了。

         认识三界有助于辨别我们所处的境界,把烦恼加以界分,就易于解除烦恼。

 

(二)四食:-

接下来我们看四食。食指食物的食(ahara)。什么是四食呢?第一就是粗食,就是指我们平常吃的那些菜、饭、鱼、肉等等,这叫粗食。第二叫做触食,就是六根接触的食物,那是我们的六个根门接触外头的六尘,接触的时候,我们的心去抓取它们,所以叫触食。第三叫做意思食,这就是指我们的心中在想东西,在起念头。第四叫做识食,就是意识的食物,这是指我们抓取六识是我们的。

身体是父母的精和卵合成后长成的,所以那是色法或四大所造色,但是身体必须要靠食物来维持才能够继续生存,所以这样就能正确的认识粗食。

当我们从母体生出来之后,我们的六个根门就会接触外头的六尘,然后我们就一天到晚都在六根接触六尘,然后我们一直在抓取外头的这些境界。

我们的心也会用我们的意念思维不同的东西,那就叫做意思食。

识食就是我们抓取我们所见、所闻、所嗅、所嚐、所触以及所想的。认为是我在看、我在听、我在闻、我在嚐、我在感觉、我在认识这个世间。

 

(三)如理作意:-

接下来我们谈如理作意,它也可以叫做如理思维,巴利文是yonisomanasikara,这是什么意思?yoni是指的意思。在胎的里面。是从根源里面开始。后面那个字manasikaramana心意的意思,kara的意思是造作。所以是从根源、意的造作。就是说我们对我们所面对的这些身心的现象,或者名色法。要以如理的方式来思维它们。佛陀曾这样形容,他说如理作意就像太阳升起来前的那个明相,如果一个人能如理作意的话,他就会修八支圣道。

多数的人是邪见加上不如理作意,所以看不到因缘法、名色法等的复杂的身心的现象,长期被烦恼困扰着,被苦压迫的处于无奈的状况。对所有的外缘不会如实地观察它们的无常性、苦以及无我。淫欲等烦恼就会随之升起。我们一生起烦恼的话,这个就叫做不善心。这个不善心就会使我们造业。然后就产生四颠倒(saññavipallāsa无常为常、苦为乐、不净为净、无我为我。),然后我们心就不会得到解脱。对不对?我们的心就会受苦。所以如理作意非常重要的。

 

(四)四念处(catu-satipatthana

  四念处是佛陀晚年教导的重心,教导修行者们以四念处来止观双修,它在《大念处经》里有详细的解释。佛在《大念处经》里说:「诸比丘!为众生之清净,为度忧悲,为灭苦恼,为得真理,为证涅盘,唯一趣向道,即四念处。」佛在《相应部.念处相应.卅四经》中还说:「多修此四念处者,则有助于由此岸到彼岸。」

身念处里有安般念、四威仪、四正知、三十二身分、四界差别观和九墓墟观。修习身念处(也叫身至念kayagatasati)可以获得下的功德:(1)克服对乐境与不乐境的想念;(2)降服怖畏;(3)堪忍(乃至失命);(4)证四果达六通。

受念处里分为身心的乐受、苦受和不苦不乐受。

心念处里有十六心行:有贪的心、无贪的心、有嗔的心、无嗔的心、有痴的心、无痴的心、有上进的心、无上进的心、广大的心、狭小的心、集中的心、散漫的心、有定的心、无定的心、解脱的心,无解脱的心。

法念处里有五盖:贪欲、嗔恚、昏沉睡眠、掉悔恶作、怀疑;五取蕴、十二处、七觉支、四谛八正道。

受手淫困扰者最大的困惑是执取身体是“我”,以及接踵而来的执取感受是“我”。执取身体是“我”必须靠修习三十二身分和四界差别观来观照这些是四大及四大所造色,因緣而生起的色法,以及观照二十种“我”全部是“想”,是自己骗自己,从而破除对色法的错误观念与执着。

杂阿含109经的二十个我

色是我

受是我

想是我

行是我

识是我

色是我

所有

受是我

所有

想是我

所有

行是我

所有

识是我

所有

色在受想行识中

受在色想行识中

想在色受行识中

行在色受想识中

识在色受想行中

受想行识在色中

色想行识在受中

色受行识在想中

色受想识在行中

色受想行在识中

法增比丘图表2022

 

执取感受是“我”是众生抓取淫欲为“我在感受”的最大迷思,这是要靠修观以明瞭受是随緣而生,即是随着六根接触六尘而出现的,从而观照到淫欲的乐受是随緣而生起的,是无常的,以及无我的(不是我能加以控制,使到乐受得以持续),淫欲的乐受是身体的间歇性的火(身体里面的火大有四种:消化的火、老化的火、发烧的火、间歇性的火)的作用,男女根的充血使火大引生所造色的肉生起快乐的感觉,众生被自己的想法所欺骗以致认为是“我在感受乐受”,因而看不到名色法的真相而执迷不悟,不懈的做这种污秽之事。

在《杂阿含109经》里舍利弗教导六十位比丘说:所有诸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一向积聚,作如是观。一切无常,一切苦,一切空,一切非我。不应爱乐,摄受,保持。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不应爱乐,摄受,保持。如是观,善系心住,不愚于法,复观精进,离诸懈怠,心得喜乐,身心猗息,寂静舍住,具诸道品,修行满足,永离诸恶,非不消炀,非不寂灭,灭而不起,减而不增,断而不生,不生,不取,不着,自觉涅槃

在《相应部22.89经》《差摩经》里长老教导差摩比丘说:「学友!所以,我不说色是我,不说离色有我,不说受、想、行、识有我,不说离受、想、行、识有我。

差摩:)学友!但我还觉得整体五受阴(五取蕴)有我,这是对自我感的傲慢、自我感的欲求、受自我感的驱使等深邃处还未能彻底地觉察、断除、出离的缘故。 

 (长老:)学友!这就像洗衣服,虽然脏衣服用清洁剂洗干净了,但却还残留有清洁剂的味道,所以还要用芳香剂熏香,以断除清洁剂不好的味道。多听闻圣者正法的学习者也一样,能于五受阴观察非我、非我所,但对五受阴的我慢、我欲、我使还未能彻底地觉察、断除、出离的人,尚须继续努力修学,洞察五受阴的生灭,如实地认清:这是色,这是色生成的关键因缘,这是色的灭除;受、想、行、识也一样。能够这样修学,日后就能将我慢、我欲、我使彻底地觉察、断除、出离了。」

修完身念处与受念处,若是淫欲心不能止息,那就要修心念处,观察自己的心是“有贪的心”、“有痴的心”、“不上进的心”、“狭小的心”、“散漫的心”、“无定的心”、“无解脱的心”,然后要对这些心观它们的灾难与祸患,长久轮回之苦,以便于使心离于淫欲的不善心。

若是淫欲心还是不能止息,那就要修法念处,观察五盖尤其是贪欲盖的生起与它们的缘,观照自己如何坚持的执着五取蕴,观照六根如何粘着于六尘乃至不知舍离。法念处的七觉支与四谛八正道法在下面有谈到,这里就省略了。

(五)五取蕴(pancupadanakkhanda):-

五取蕴,这里面有色取蕴、受取蕴、想取蕴、行取蕴、识取蕴。这五个取蕴是当一个人执着于淫欲的时候,他是执着于能享受淫欲身体,那就是色取蕴,执着于它的乐受,那个就是受取蕴,除了这个之外,其他的取蕴也会生起,对淫欲的想法是想取蕴。然后还会再做淫欲的行为,那就是行取蕴,想了你就去做了,所以叫取蕴,然后在它背后是识取蕴,它是在支持认识身体、眼睛等等,以及意念里面所认识的都是识,这些对六根产生的,淫欲至少会有三个门,就是身门,即是身体的接触之门,还有眼门以及意门在配合进行着。

佛陀教我们五取蕴是苦,为什么说五取蕴是苦?因为我们不认识真相,我们把色蕴当成是我,受蕴当成是我,想蕴当成是我,行蕴当成是我,以及识蕴当成是我。因此我们就执取这五蕴是我,然后我们就造各种各样的不善之业,这些业就会产生轮回的动力,所以它会给我们带来继续轮回的生老病死苦,所以说五取蕴是苦。

 

(六)三学八正道:-

三学是戒学、定学、慧学。它是佛法修道的必修功课。三学的开展即是八正道。

正见(慧学)道支是慧学的一部分,配合正思惟(慧学)它是对五蕴、六入、十二处、四谛、有、轮回、佛、法、道、三法印、业果与道果、智等的正确的认识。

正思惟是向灭之道实践无欲、无嗔、无害的身口意行;修习礼敬与皈依三宝,信、愿、行,布施、供养、忏悔恶业、忍辱、随喜,慈、悲、喜、舍,与回向功德等。

正语(戒学)是口行朝向苦灭之道,远离妄语,恶口,两舌和绮语。若在意上没有灭除害心,怨恨和嫉妒等不善心,正语是不可能圆满的。它的实践是真实语、爱语、关怀语与和谐语等。

正业(戒学)是身行朝向苦灭之道,远离杀、盗、邪淫。正命(戒学)是以正确的方式,合理的方式来谋生活命,以便实现单纯为了生存,以合法的正当职业取得衣、食、住、行等必需物。

正精进(通三学)是以正见、正思惟配合来修习正语、正业、正命。因为专注于正见,故培育起正念。又因为正念与正精进的缘故,正定得以生起。

正念(定学)的内容是四念处的修习,它是要配合其它七支以达到四念处修习圆满。从八正道的核心来看,正念是对灭苦的忆念与专注。不忘于七觉支的修习。

正定(定学)是修习四色界禅达到心一境性,这正定是有助缘与有资具的。正见乃至正念是正定的助缘,也是正定的修习资具。

修习破除乃至断除淫欲,八正道是随时随处得以应用。依八正道去修习心中对境不起烦恼时,心有正定,心解脱于淫怒痴,就是解脱。

在《南传法句经新译》273偈里,佛说道:「诸道八支胜,诸谛四句胜,诸法离欲胜,两足具眼胜。」。

 

(七)七觉支:-

  在《中阿含.食经》指出:「具善人已,便具亲近善知识;具亲近善知识已,便具闻善法;具闻善法已,便具生信;具生信已,便具正思惟;具正思惟已,便具正念正;具正念正已,便具护诸根;具护诸根已,便具三妙行(身、语、意);具三妙行已,便具四念处(身、受、心、法);具四念处已,便具七觉支;具七觉支已,便具明(破无明)解脱;如是此明解脱展转具成。」

七觉支也也叫做七菩提分Sattabojjhangāni:即正念、择法、精进、喜、乐(轻安)、一心、舍。念觉支也是其它六个觉支所共同需要的,故此念觉支与其它六个觉支并行。在七觉支里,择法是慧的一个名称,轻安是指心与心所的轻安,属于定,舍是指属于遍一切善心所的中舍性心所,而不是舍受(不苦不乐受)。择法、精进和喜是对治心的软弱;轻安,定和舍是对治心的激动;念觉支则维持两组平衡,不会有一组强过另一组。为了证得正觉而修习七觉支,方法是每一个觉支都是靠修习帶來出离、无欲、寂灭、放舍的七觉支:

(1) 依远离(vivekanissita),远离凡夫常做的恶不善法,修习净戒;

(2) 依离贪(virāganissita),依法灭除恶不善法,调服和灭除贪等三毒烦恼和五盖等;

(3) 依灭尽(nirodhanissita),是灭尽诸烦恼结,使它们于未来永不再生起,及灭尽对五蕴的执取

         正念(sammasati)觉支是在根、尘、识、触、受生起时即刻提起正念面对境尘,并能如理作意。被淫欲心打败者第一步就被邪思维所控制,没有了如理作意,以及没有正念的面对根、尘、识、触、受所带来的冲击。

择法(dhammavicaya)觉支即是有了如理作意和正念的面对根、尘、识、触、受后,心能采取正确的法来应对淫欲的烦恼,这即是即刻修不净观:三十二身分、四界差别、九墓墟观或十尸体腐烂相等法来调服烦恼。

精进(viriya)觉支即是努力的应用正确的法门,不让淫心有机可乘。

喜(piti)觉支是心因为能降伏淫欲的烦恼而得法喜。

轻安(passadhi)觉支是身心因为没有淫欲的烦恼的骚扰,对淫欲的执取灭除后而感到安适愉悦。

一心(samadhi)觉支是心清净无染,能集中心念于诸善法(三十二身分等)。

舍(upekkha)觉支即是心达到无粘着,清净无执着的境界,身心自在。

 

(八)五种消除恶念的方法(中部20经):-

         在《寻相经》或《除妄念经》(Vitakka Santhana Sutta 中部20) 里谈到五种消除恶念的方法。这也同样的能够应用在生起的淫念上。

(1) 以善念替代恶念---培养起善念,以善念对付恶念(淫欲心),采取替代的方法,这需要有很好的正念基础,能在恶念一生时就发现它,并以有效能克制的善念来替代它。   

(2) 思惟恶念的过患与害处---从毁戒,破戒,犯戒与业果方面考虑恶念(淫欲念头)的危害,并考虑到轮回与恶道的痛苦。     

(3) 忘却恶念---以忘却的方式不去理会恶念,这就如同《杂阿含64经》谈到的四识住(色识住、受识住、想识住、行识住)的念如何停住的症结所在,若完全不睬它,识不住,不攀缘,不爱乐,不增进广大生长,恶念(淫欲的念头)就完全没有机会得到营养而增进广大生长。

(4) 缓慢恶念的作用---观察恶念(淫欲念头)生起的因缘,它的形态或方式,它的作用以及它影响的程度。如此观察的结果就会缓慢恶念的作用,并进而用正确的方法消灭恶念或放弃它。 

(5) 击败恶念---以坚强不移的意志,控制住恶念(淫欲的念头),抓住心,压迫并击败恶念,就像以强大的军队,击败来侵的敌人一般。

 

(九)七制漏法(《中部2经》《 一切漏经》)-

         漏有四种:欲漏、有漏、见漏、无明漏。欲漏是初、二、三果断的烦恼,淫欲心就是其中之一;其余三种是四果断的烦恼。

1)有漏从正见断:由於正知正见的缘故才能断烦恼。遇到善友善知识,听闻圣法律等正法,思惟如何实践正法,如实的知苦、苦之因、苦之灭、苦灭的方法。断除有身见、疑(佛、法、僧三宝)和对戒律与道法的戒禁取三结而证得初果。并且断除常见(有一个恒常不变的「我」的见解)、与断见(死了就没了的见解),消除对三世的疑虑,如:我有过去世吗?我无过去世吗?我有来世吗?我无来世吗等?自疑我是谁呢?众生那儿来呢?有灵魂吗?无灵魂吗等等的邪见?

2)有漏从自制断:由於防护、收摄自己的六根来断除淫欲的烦恼。当我们的六个根门对着外头的六境(色相、声音、香气、味道、身触之境、法)时,能对心加以防护,修持不净观来断除对六境所生的欲贪。

3)有漏从受用断:当穿用衣服时,应当思惟我不是为了得到特别利益、不为此而自生骄傲之心、不是为了妆扮身体,只是为了防止蚊虫、风雨、寒热的缘故,及为了遮羞。当受用饮食时,应当思惟我不是为了得到特别利益、不为此而自生骄傲之心、不是为了使身体肥壮,只为身体能得滋养,长期保持健康,去除烦恼忧愁,旧病痊愈,新病不生,而为了修习清净梵行。当使用房舍、床褥、卧具时,应当思惟我不是为了得到特别利益、不为此而自生骄傲之心、不是为了装饰身体,只是为了身体疲倦时,得以用它休息及静坐。当服用汤药时,应当思惟我不是为了得到特别利益、不为此而自生骄傲、不是为了使身体肥壮,只为去除病恼,而能保住命根。

4)有漏从忍耐断:由於忍受苦楚来断除烦恼,常想精进修习断除淫欲恶法,修习善法。遇到有恶境磨练时,如引诱、饥渴、寒热、蚊蝇、蚤虱、风日所逼,恶人的恶声、捶杖、拳头所辱,乃至身遇诸病,极为苦痛,乃至命欲断绝时,种种极苦不乐之事皆能忍受。若不能忍受,烦恼忧愁就会生起,若能忍受苦恼,烦恼不会生起。

5)有漏从远离断:远离险恶的环境来对付烦恼。远离恶象、恶马、恶牛、恶狗、毒蛇等;远离恶道、深坑、沟涧、深泉、山岩等;这些是比喻远离恶知识、恶友、恶外道、恶邻居、恶居住处、恶所缘。若与恶伴党相处,不坏也学坏,对圣道不疑也会生疑。

6)有漏从除灭断:由除去、断除、舍离来断淫欲的烦恼。当烦恼生起时,思惟该如何舍离或除去这烦恼,观察它生起的原因和缘,断除烦恼之因与缘,就不会再受淫欲的烦恼来困扰我们的心了。并且思惟根本的原因是因为我们攀取外缘外境;因此靠思惟无常、苦、无我三法印的法则,来断除根本的攀缘和执取(四取:欲取、见取、戒禁取、我语取),除去心中对外境所生的贪欲、嗔恚、愚痴等烦恼,使忧恼不生。

7)有漏从修习断:由修习培养七觉支来断除淫欲的烦恼。依远离、依无欲、依趋向於寂灭为主要的原则修习七觉支。修习四念处: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来培养念觉支、修习决择善恶法来培养择法觉支、修习精进断恶修善来培养精进觉支、修习四色界禅来培养喜悦觉支、修习四色界禅来培养轻安觉支、修习四色界禅来培养定觉支、修习观照来培养舍觉支,依远离、依无欲、依趋向於寂灭,灭尽诸淫欲烦恼结使,而达到解脱的境界。

 

(十)苦集灭道三转十二行

        因对外头境界的无知,凡夫对六尘由爱而生四取。它的生起是我语取先,次为邪见取、然后戒禁取和欲取。凡夫都是在执取于外境与五取蕴;我语取(有二十种)是对五蕴身的错误见解;邪见取是执取常见或断见或无作见等;戒禁取是对修道的错误执取;欲取是对欲、色与非色的执取,它是贪心所的表现方式,与八贪心相应。后三取是邪见心所的表现方式。欲取的因要在阿罗汉道才断除;戒禁取是粗分的,所以在须陀洹道时断除。凡夫为了欲取而执取于祭典与仪式,故邪见取与戒禁取产生,这三种是与嗔和痴四心相应,它们都在须陀洹道时断除。

     无明是因为对苦的无知、对苦因的无知、对苦灭的无知、对苦灭道的无知。凡夫继续造作诸多淫佚恶业,流转三界、六道。这内容即是四圣谛。要能出离三界,必须透彻了解与修习佛法,对四圣谛法三转十二行。

我们在修断烦恼的过程就是在修贯彻四圣谛的三转十二行。

1第一圣谛是苦谛,对苦谛的认识有三个层次:苦,苦应该知道,苦已经知道。很多人是不知道淫欲是苦的,他们认为淫欲是快乐无比。要认识烦恼是苦的因,首先要认识苦,然后找到苦的因,才会去找解决苦的方法。所以它不是很简单,从文字上对苦谛的认识是不够的,淫欲的烦恼是欲界里最顽固的烦恼之一,它根植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我们要学科学化的分析它,所以必须很彻底的去认识它的各个细节,做到完全完整的认清淫欲为止。

2第二圣谛是苦集谛,要解除苦是要断苦的根源,即是苦集(苦的因)。这第二个苦集圣谛也要修三个层次:苦因、苦的原因应该断,苦的原因已经断。这个集谛是所以未解脱的修行人要时时刻刻警觉之处。淫念的产生主要是不防护六根所致,所以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善加以防护,不去接触能勾引起淫念的所缘,自然就不会做出淫欲的行为。事后懊悔即是没有认清这苦的根源,所以必须认清身体的真相,破解身为三十个部位,以及看清它的本质只是地、水、火、风所组成的,淫念才能有效遏制。

3第三圣谛是灭谛,第三个圣谛也有三个层次:苦灭,苦灭应该证---证初果,证二果,证三果,证四果等,以及苦灭谛已经证。这个苦灭的已经证即是已经破了身见,你就证了初果;把贪和瞋减弱,就证二果;再把贪、瞋完全消灭,就证了三果;再把五上分结解决,就证了四果;这就是灭谛。断了淫欲就证三果,那时欲界的烦恼就断尽。

4第四圣谛是道谛:导致苦灭的道也有三个层次:苦灭之道(八正道),苦灭道应该修,苦灭道已经修。这就是戒、定、慧三学,我们天天都在修的八正道:对治淫念,正见是看到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淫只是为了传宗接代而已;正思维是选择正确的法对治淫欲的烦恼(即是三十二身分与四界差别观);正语是不谈淫欲的言论;正业是守清净的八戒(六斋日守不淫戒或梵行戒);正命是不做会增进淫念的维生工作;正精进是日夜精进防护淫念;正念是常维持清净的念,专念于正法,不起淫念;正定是能够坚定不移的维持清净的念。为了破除及有效的断除淫欲是出家众的首要修行,在家人只要看清淫欲的过患,靠修习三十二身分与四界差别观,克制自己不犯就行了。若证得初果,淫欲自然减少。一个修行者若是对淫欲的苦灭道已修习就是三果圣者。

        

(十一)清净自在的身心

         手淫是一个摧毁个人身心健康的顽固缠结,因此必须坚决的持守禁戒,决心严密的封禁外来的不良媒介,带给自己失控的场面,然后配合修习最适合自己根基的善法,反复串习乃至纯熟,每一次的成功或失败都要加以检讨它的功效,这就好比吃了药,你要看吃药是否吃的对,吃完药是否有药效,若是那一个环节不对,就得加以调整。

         修行人的每一个烦恼的消除都能带来净洁的身心,每个人都能感觉的到,因为它是通过自己实际的修习与奋斗而达到的。佛陀说淫欲是凡夫与村里的人所做的事情,它是下流的,污秽的,不洁的。以前有一个在家居士叫郁伽(Ugga),他有四个老婆,享受着齐人之乐,有一回,他遇上了佛陀,佛跟他讲佛法,关于三界、五取蕴、布施、持戒、禅修等等,他听完就证得三果阿那含(anagamin),即是出了欲界的圣者,然后他回去后,把四个妻子都叫来了,对她们说还给她们自由身,她们可以走了。大老婆选了村里的小伙子,他就招来村里的小伙子,把大老婆送了给他,剩下的三个妻子不愿离开,选择留下,他也同意让她们住下。但是从那一天开始,他再也没有生起淫的念头,直到命终过着清净的梵行生活。

         我说这个故事并不是要你们都像他一样断了淫欲,过着清净的梵行生活。到至少你们试试以上我所举的方法,若是能够成功克制淫念的话,破除了淫欲,将带给你们清净的身心,恢复健康的生活,则善莫大焉。

         萨度!萨度!萨度!

 

法增尊者

澳洲野林浦佛宝寺

完稿2022.10.4,重订于布理斯班锡兰佛协寺2022.10.23

https://user.qzone.qq.com/1745132505/infocenter南传佛法空间

https://sites.google.com/view/buddharatana-monastery-of-aust/home澳洲佛宝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