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18日 星期日

南传佛法的特征


《归命彼世尊,应供,正自觉》
南传佛法的特征
法增尊者2013年讲于揭阳禅修班,澳大利亚妙寻笔录





八正道
   今天向大家介绍南传佛法的特征和它修学的系统。其实佛法的修学的系统是一样的,但是因为离开佛已经近2600年这么久的时间,就会有不同国家的佛法和不同的传承,因此就有了差别。但是简单的来说没有什么不同,基本上还是‘戒、定、慧’这三学,这三学如果详细的分就是‘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和正定’这八种不管是南传,北传,显宗,密宗都是这样说的,而并没有什么大的差别。但是为什么在修学的系统却有这么大的差异呢?
 
我们所认识的北传的系统和南传的完全不同,因为他们各自有不同的解释。
 
先说北传系统:这个系统解释了是为了修行菩萨道,要度众生来求得解脱。但是我想问一个很简单的问题,我们在佛教里无论是学哪个法门,最终的目的是什么?是要得到‘解脱’--是从轮回之中解脱出来,对不对?那解脱首先得自己通过修行把自己从烦恼中,从轮回中解脱出来,这是最重要的事情!当我们已经通过正确的修行方法把自己从烦恼贪爱中解脱出来,我们才具备能力去帮助别人达到解脱,北传在这点也是说要自度度他。      
  
    但是南传并不是像别人说的,我们只是度自己而已,因为在南传的‘正思维’的前提下,是要先按照佛陀所教导的方法把自己从烦恼和轮回中解脱出来,按照次第修习‘八正道’而不是一开始就出去度众生。因此我们的修学过程就是每天都很努力地做到调服自己在久远轮回中受到的污染与不清净的心,把自己解脱出来,这就是南传佛法强调和着重的地方。
 
那有的人又会说了,我们明白这样的道理,那如果从南传佛法的观点来思维的话,该如何能达到南传佛法里所说的解脱呢?南传佛法里所说解脱到‘四双八辈行者’是指:向初果、得到初果、向二果、得到二果、向三果、得到三果、向四果、得到四果。明白了‘四双八辈’后要了解要断什么烦恼,那从南传佛法里简单的说是要断十个结,具体是分成五下分结和五上分结。

五下分结 
初果-须陀洹道的人(向初果)要解除五下分结的前三个结:怀疑,戒禁取和身见。这是最基本要认清楚的烦恼,学佛的在家人的工作是很繁重的,非常困难达到的,因此我们要集中精神来调服我们主要的烦恼。接下来两个是:贪和嗔,如果你把五下分结的前面个解决了,就达到‘初果’。而在做的过程中是‘向初果’,‘向须陀洹’,也叫须陀洹道。这个过程是很清楚的,你会审察和知道下一个要解决的烦恼是‘贪和嗔’,因此我们就注意在自己平常的行为中找到它,因为这才是我们真正的敌人,我们的敌人是内在的而不是外在的,所以我们应努力把内在的敌人调服,当慢慢减弱了贪和嗔就是‘向二果’,也叫‘斯陀含道’。到达二果,继续修行会发现贪和嗔没有真正的消灭,原来消灭的只是粗略的烦恼而已,因而我们就会把做消灭贪和嗔的工作做得更细致;这样做的过程就是‘向三果’了,等你把贪和嗔消灭了,就证了‘三果’,这些就是五下分结。这五下分结是达到三果所要降服的烦恼。

五上分结  
达到三果之后你就会继续思维:我还有什么烦恼要断?你就会审察和发现还有‘五上分结’这包括:色爱,无色爱,掉悔,我慢和无明。色爱和无色爱还有一种翻译叫生存的爱和繁荣的爱,因为在欲界我们执着的东西是种欲望的爱,而生存的爱是指要在三界中(欲界,色界,无色界)继续存在的爱,针对无色爱的烦恼时我们会想我们该如何做才能更大,更好,更繁荣?如同生意人要把生意做得更大更好,同样修行的人也是这样。当然修行人的目的不是要盖更大更美的道场,而是要学会该如何尽快降服自己的烦恼,这才是我们真正要做的工作。而不是需要到处盖道场,也真不应该在意非要多么庄严,豪华的装饰才能算的上是道场。相反的不管在任何地方:对自己只要烦恼一起就修它;对听众哪怕是一个小房间,在树下,在田边只要有人肯听,坐下来肯听并谈论佛法的那就是道场。因为我们是针对人的烦恼来解说该如何修行的,当我们执着做一件事情,想要做的更大,更好,更漂亮的这些就是‘繁荣的爱’。但是修行却是不同,我们要更加彻底的断除烦恼,这叫‘漏尽智’就是审查自己还有什么烦恼没有断除掉而去努力断除的。还有就是‘掉悔’,它的意思是没有很强的正念而失去正念,因此漏失而掉,过后就悔。‘我慢’就是心中有一个我的存在去和别人比较,有一个比较的心就是有‘我’的存在,这就是‘我慢’。
 
最后一个是‘无明’,它是指对‘四圣谛’没有认知苦,从而不知道‘苦’,不知道应该知道的‘苦’和并不知道要去了解那真的的‘苦’。第二部分是‘苦集’就是指苦的原因及苦当断和苦集已断的认识。第三是‘苦灭’就是苦的原因的灭,苦灭当证和苦灭已证。把这些烦恼消除了就证到初果,二果,三果,如果达到‘苦灭已证’那就是要达到阿罗汉道,阿罗汉果智。因此这个‘四圣谛’是关于‘四双八辈行者’的问题,它阐述佛陀所说的道理是非常紧密结合的,圆满并找不到它的瑕疵在哪里,最后的苦灭道就是八正道,最后的一个层次,当一个修行者把苦灭道已经修完了就是证到阿罗汉了。由于是跟四圣谛的紧密结合,因此我们不能分开来来修,拿出独立的项目来解释的。当我们对‘四圣谛’透彻了解了之后,‘无明’就会破了,烦恼就会全部解决,轮回就结束了。总结一下‘五上分结’:生存的爱,繁荣的爱,掉悔,我慢和无明。这条道路就是朝向阿罗汉果,有些人翻译成:阿拉汉果这都是一样的。

向须陀洹(四预流支) 
当你们对南传佛法的体系有了正确的认识后,就要了解该如何去修习,佛陀说了向须陀洹的四个条件:
 1,亲近善知识;2,听闻正法;这里的‘正法’指佛陀原来所讲的佛法,而不是后人改造并篡改的所谓的佛法。因为现在人们的心灵空虚,因此很多人都在寻找解除苦恼的方法,如果我们不能够明辨真伪的话,就会不知不觉的被朋友拉去而听信邪法的。现在并不是说末法时期遇不到佛法,这完全是凭借着我们个人是不是具备‘善根’,而用正思维去分析所遇到的环境和人等等来判断是不是遇到了真正的‘善知识’,而不要被邪法,邪师所骗。3,要如理思维;这位善知识是不是为钱财而来,或者是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目的而来。要用正确的佛法的知识去判断是正是邪,我在国外见过很多这样的,几十岁的大人都不能分辨真伪,就像小孩子一样被骗去‘卖掉’了(我指的是被邪师说的邪法骗去)。因此在我们的心中一定要有正思维:不要对善知识有所企求,如果有欲望就容易中圈套。当然很多人找寻并接触佛法是因为他们心中有苦,有所祈求想要赶快的解除苦,结果就这样中了圈套。就如同在超市里,货架上有很多货物,有贵的,有普通的,也有的是假冒的不好的东西,并不是说非要花费很多的钱买到贵的东西才是好的,如同佛法,没有说要付出昂贵的价钱才能得到,相反的真正的佛法是免费的,但这些是需要我们有没有具备善根去辨别这个是不是真正的佛法。第三点如理思维过后是 4,修行的次第;就开始进入到实修了。一定要依照佛陀教法的‘戒、定、慧学’次第来做,南传佛法有的地方叫‘七清净’,它和‘十六观智’有密切的关系,七清净属于戒、定、慧学,有些像‘七觉支’,这七觉支是‘三十七菩提分’里的分法。‘七清净’第一是指戒清净--是戒学,第二是‘心清净’--是定学,第三到第七个清净就属于慧学,分得很细致,见清净,度疑清净,道非道智清净,道智清净和道智断清净。 
 
   南传佛法中所讲述和修行都是很有系统很清楚的,里面不存在一点迷信,没有菩萨只是有一个释迦牟尼佛而已,我们也只是学释迦牟尼佛的教法,我们承认的菩萨是弥勒,他现在在兜率天,尽管现在还有很多都走在成佛的路上,但是并没有被佛‘授记’没有被一个在世的佛陀认证出来说‘这个人将来成佛’,因为释迦牟尼佛要成佛前也是被燃灯佛‘授记’的。所以我们要弄清楚我们的佛法是很清楚很简单的修行方法,而佛陀也和我们普通人一样,在他还没有成佛之前也修苦行六年,这就是由于‘我见’存在着,而令到菩萨去修苦行,况且苦行六年菩萨连一点利益都没有得到,差点饿死了。但是因为菩萨会正思维:他发现这条路是行不通的,就断然放弃了,并使用‘中道’的修行方法开始重新修行,这里的‘中道’就是指用八正道的方式来修行。通过正见,正思维后他就了解到:这个方法行不通就不要再继续,因此他就开始接受牧羊女苏切陀的供养的羊奶煮的粥,吃了有体力后就开始修定。因此戒、定、慧学是简单来说的,详细的就是八正道,再细分下去就是三十七道分,就是四念处(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四正勤也就是四精进,四神足也叫四如意足,五根(信,精进,念,定,慧),五力,七觉知(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和舍觉支)这里面是全部修念和修定的方法。)这七觉支的重要性,在于所有的阿罗汉,正等觉佛或者是辟支佛,就是靠七觉支里的正念并选择正确的方法,一心一意地去精进而后放下对五蕴的执取和贪爱,而修习的方法和过程,就是通过八正道而达到的。这就是三十七菩提分法,整个佛法的系统就是这样的。
 
   因此我们做为初学者,应该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如理思维,并懂得修行的次第,向着涅槃解脱的道路走去,而不是大多数人认为的要去向一个什么地方,因为涅槃不是个地方,而达到涅槃的境界,是通过佛法的修行而放下对五蕴的执取后才能达到。所以大多数人认为涅槃是个地方是错误的,涅槃是觉悟的境界,那是心灵的超越。
 
   所以今天我所谈的内容是非常简单,扼要,恰到好处的表述出佛法的真实特征,并不需要添油加酱来描述。大家有问题要问吗?

问答题: 
问:请问师父,涅槃的境界是什么?
答:刚才有谈到,涅槃是觉悟的境界,意思是当我们把五蕴完全看破并放下的那种执着的境界就是涅槃。未必就是死,当一个人在活着的时候把贪嗔痴全部都依靠佛陀的教法而放下对五蕴的执取的话,那就是涅槃的境界了。阿罗汉,辟支佛和正等觉都是在他们活着的时候就已经证悟涅槃的。要知道涅槃不是一个地方,也不是天国,没有这回事的。

问:那他们证到涅槃的境界后,他们会对他们所有的事情都了知,比如说自己的前世,后世以及什么时候死都知道的吧?
答:当然知道,这在佛法里叫“三明”---宿命明,生死明和漏尽明。

问:另外当一个陌生人走过来他们能知道他的前世今生的事情吗?
答:这个只有佛能做得到,阿罗汉做不到。那些在庙里抽签,算命等等都是‘世间法’,但是我们所朝向的‘涅槃’是出世间法;就是要放下对五蕴的执着,当一个人只会执着于自己,怕有什么事情会发生,那就是一种执着,没有放下,更没有达到涅槃的境界,还是会继续轮回。

问:请问尊者,像释迦牟尼佛般涅槃,寂灭之后还会说:过了多少个劫后回来吗?
答:不会。第一点:佛已经证悟涅槃了。第二,然后佛般涅槃后他的色身就坏了,已经灰飞烟灭了,他还怎么会变回人回来呢?第三,如果按照你们理解的佛陀还有心意识,那就是还能和他人沟通,那他可能还在无色界,可是无色界是在三界之内,而佛陀涅槃后是已经出了三界。三界分为欲界,色界和无色界。因此你还会认为佛陀还会回来吗?那是不可能的,在南传佛法里是不承认有这回事的。

问:如果有人梦到佛陀又怎么解释呢?
答:那只是那个人的意识,他的意识有佛陀的记录在里面,所以才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

问:尊者,那可以这么理解吗:释迦牟尼佛指了一条路给我们走,告诉我们怎么走才能断除所有的苦和烦恼?
答:是的,虽然佛陀已经般涅槃了,可是他所传下来的佛法还存在,尽管以前是口语,但是后来被记录在贝叶上,就这样已经传了2500多年了,也已经被翻译成中文,我们中国人也开始学习佛法,我所说的是真正的佛法,佛法在并不表示佛陀还在。因为万物都是生灭的,所以北传所说的‘法身常在’是不正确的。也可以说佛法历经了口传,文字传到现在的数码的保存,但是佛法也是会灭的,这是不变的定律。

问:可以理解成一盏灯,灯油完全的烧尽,不会再燃烧了?
答:对的,那是不可能的。真理是永远都存在的,什么是真理?就是‘四圣谛,八正道,三法印’。但是一定要有个佛陀出现在人间,才能让我们知道这个真理。当这个‘法’通过佛陀的口来讲述并记录下来,它也是有寿命的,也会消失的,而且还会被歪曲的,你们想想现在所谓的佛法是不是这样的?又是南传又是北传,各种各样的派别层出不穷的出来。

问:大家最困惑的就是涅槃是怎么回事呢?
答:涅槃不在三界之内,绝对不在欲界里,因为欲界是充满欲望;也不在色界里,因为是有身体;也绝对不在无色界里,因为没有一个心也没有一个意识在那里,涅槃都不在三界里。当一位圣者不管是阿罗汉,辟支佛,还是正觉佛都好,当他们的死了身体坏灭之后,他们的意识也灭了,意识是看不到形状的,是无色界的东西,但是对于圣者意识已经灭了,就不会有个众生去投胎,如果有投胎那不是还是在三界继续轮回,这是根本的佛理,我们要了解到的。

问:那这是不是像大乘经典的【心经】所说的:照见五蕴皆空?
答:对呀,物质和心理的现象都没有了,就是五蕴皆空。你想涅槃是三界之外而不是三界之内就可以了,不要想那么多,因为涅槃是要我们亲自修行去体证的。对于刚学习佛法的人来说有个认识就好了。涅槃不是东西来的,因为东西是物质,物质就是地、水、火、风的组成;涅槃也不是一种存在,因为有存在就是在三界之内,因为有存在就是有生灭,涅槃是没有生灭的。一个很好的比喻说大家都想象我的澳洲的佛宝寺的风景有多么美,但怎么想象也不完全知道有多么美,如果你买张机票飞过去,就能亲自知道真实的情况了,修行也是这样的道理。

问:那我们会不会知道达到涅槃的境界?
答:知道的,当贪嗔痴灭除了就是达到了涅槃,因为一个人心中有贪,有嗔和有痴的时候我们是都知道的,反过来当一个人无贪,无嗔,和无痴的时候这也都是自己知道的。
(我经常知道我自己生气。)
那就是知道是嗔。
(该怎么做?)
那就学会用佛法修慈爱去调服我们的心把嗔心消灭。佛陀说:涅槃是有的不是没有的,是指向一条路去向那里,这条路就是‘八正道’。这条路是通向涅槃,但是涅槃不是终点,如果认为涅槃是终点那就是有断见。尽管这个解答有点难理解,但是我们相信佛,我们就应该相信有涅槃这回事。

问:是不是非要出家才能达到涅槃?
答:不是这样说的,不是说非要出家才能证得涅槃,在家众同样也是可以修的,只是在家人因为有工作,家庭等俗务的事情困扰着,所以说修行比较困难而已,精力也没有这样充沛。
(这就是为什么在佛经里讲,有的人在听了佛法没有多久,就证得了道果,这是善根的问题?)。
这个问题不是这样理解的,虽然说没有多久但也通常是有一个时间段的,如果他那世证到了阿罗汉那就是不得了的事情,就算是修了50年证到涅槃也是值得,好过继续轮回。你们说,是不是?
 
问:尊者,据您所知,在当代有没有证悟涅槃的人?
答:有,怎么没有?我在这个时期知道的好几个都已经证悟涅槃了,不是在中国,是在别的地方。
(那请问尊者他们是什么样的状态?)
当他们达到阿罗汉的时候,他们是不会给普通人说自己是阿罗汉的,他们是可以在出家众的同修之间说的。但通常他们是不会说的,我们普通人认知是从他的德行,他在弘法中所讲的话等等,就应该可以判断出他是不是真正的证到涅槃,这里我要补充一点,当一个已经证悟阿罗汉的人,已经完全把我的身体,我的感觉,我的想法,我的行为,我的造作,我的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已经全部放下了,而不再抓取它们,因此你想想他们怎么会去到处炫耀,说我已经证得阿罗汉果,我是怎么样证到的吗?只是我们后来的人去用佛法去判断,评价他已经证得涅槃了,已经是阿罗汉了,明白吗?

问:请问尊者,如果已经证得了阿罗汉了,那他所阐述的问题是不是都是一致的?
答:都是一样的,就是这种比较和佛所说的教导都是一致的。如果他们教导别人,你就会看出来,他是不会说错的,那只是说修为到那个时候就可以分辨了。如果这个人是凡夫,他又怎么能猜测阿罗汉的心和境界是如何的呢?这是凡夫所无从猜测的。至少你得修到三果,或者是‘向阿罗汉果’的时候才能够了解到那种心和那种境界,即便是初果,二果也不会了解到的,这就是不同的境界会有不同的认知,三果可以判断初果和二果圣者,但是低的果位不能了解到高的果位的心和境界,只是猜测罢了。佛陀所说的:‘我身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 ,不受后有’这种境界得修到那个境界的人才会知道,在佛陀时代,当他们到达的时候,他们就告诉佛陀,佛陀就可以肯定他们是不是到达涅槃,很多都是佛陀肯定他已证到涅槃,在经上有很多都是佛陀肯定某某人证得了阿罗汉果,在经书上记载的是佛陀的授的‘第一记’就是最高的了,佛陀不会随随便便去印证某某人证得了阿罗汉果位的,因为佛陀是实语者是不可能说谎的,如果你们大家这样想就好了,好几部经文里就记载着某某人按照佛陀的教法证得了阿罗汉后,佛陀就授记他是阿罗汉,他没有宣称自己是阿罗汉的。

问:请问师父,如果我们此生没有证得解脱,我们可以求生去往兜率天,弥勒菩萨那里吗?
答:你去那里做什么?在那边是没有佛法的,在那边只是在修定而已。
(我听吉祥尊者说:在天上只有兜率天和忉利天两个地方有佛法。)
虽然是这样说,但是我觉得你在那边想要达到阿罗汉果很难,还是在人间修行比较好。
(这样总比下地狱要好。)
你只要证了初果就不会下地狱了,担心什么?我的意思是不用浪费什么时间在天上,你为什么不选择在人间修行几百年就会解决这问题,而去求在天上修行,那可能要等很久远的时间,说不定要等上亿年的时间也不一定!
(只是害怕担心走错了修行的路。)
不可能走错路的,我的解释是符合逻辑的而不是乱说的,因为你到了天上要活很久远的时间,而且现在并不是说在人间已经没有佛法,这个佛法还存在人间,还没有灭,我们还是可以找到正法,可以修行的,那为什么我们要求去弥勒菩萨的兜率天呢?你们自己想想有没有道理?
在佛经上记载着这样的故事:有一个比丘说他死后想去兜率天弥勒菩萨那里,一个比丘问他:“你说去兜率天学到的佛法跟释迦牟尼的佛法是不是一样的?”他说:“是一样的,”那位比丘说:“既然一样那你为什么非要到兜率天去修行呢?”一语点醒梦中人,他说:“对呀,我又何必舍近求远呢 于是他开始精进努力开始修行,结果没过多久,就证得阿罗汉了。因此说在人间修行才是重要的,连忉利天都不要去,不要担心,因为善根是自己培养的,自己培养自己的正念,自己培养自己的正定,自己培养观照,把时间花在这样的修行上,证到初果之后就不会超过500年就会证到阿罗汉的。不要把自己想的这么差嘛!好好努力修行,花费十年去证初果也不是没有可能的,对三宝要有信心,对自己要有信心,然后按照佛教我们的方法去修。

问:我觉得证初果等等这些都是书上讲的。
答:那不仅仅是书上说的,那是真的。好好修好你自己最重要,其他都不重要,你好好守好戒,修好安般念,经行,三十二身分,四界差别,当你把身见破了,就是证得初果了。我们学佛不要去讲迷信,因为我们每个人的根器都不同,所以从人的德行来看就能看出是什么样的根器。就算是一个人转世也不可能是什么活佛,当一个人用这样的头衔就是很狂妄的,可以用‘活僧’而不能用活佛,其实藏传的‘活佛’是我们汉人翻译错误的,应该是‘在世的高僧’比较贴切。

问:师父,请问怎样才能修到能看到自己的前世?
答:只要修到四禅定的时候就能知道前世了,但那要求你的心很清净时才能知道,否则是不可能知道的。我们就从好好皈依,守戒开始一步步来。要想达到解脱是很不容易,轮回好几千年了,今生做人很不容易,又能听闻到佛法,所以赶快争取时间,好好努力去修行而不要错过了这个难得的机会。

好,那我们就回向功德:愿以此功德,导向诸漏尽;
愿以此功德,为证涅槃缘;
我以此功德,回向诸有情;
愿诸有情众,同得此功德!

萨度!萨度!萨度!
法增比丘
http://dhammavaro.blog.163.com/ 学习南传佛法


解脱生死

《礼敬世尊阿罗汉觉》
解脱生死
法增比丘Bhikkhu Dhammavaro澳洲佛宝寺

佛法的目标

佛陀教法的目标是什么?

是断尽烦恼、解脱生死。

正如佛陀说过:

Katamo ca, bhikkhave, sàmaññattho? Yo kho, bhikkhave, ràgakkhayo dosakkhayo mohakkhayo - ayam vuccati,   bhikkhave, sàmaññaattho'tim

“诸比丘,什么是沙门的目标?诸比丘,是贪的灭尽、嗔的灭尽、痴的灭尽。诸比丘,这称为沙门的目标。”(相应部5.36)

这贪嗔痴的灭尽,就是解脱,就能达到涅槃。

涅槃之道
《相应部.涅槃》尔时,尊者舍利弗住摩揭陀国之那罗迦村。时,阎浮车普行沙门,来诣尊者舍利弗住处,与尊者舍利弗会释,交谈亲爱慇懃之话后,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阎浮车普行沙门,白尊者舍利弗曰:友舍利弗!所谓:涅槃、涅槃者,友!何者为涅槃耶?”“友,凡贪欲之坏灭、瞋恚之坏灭、愚痴之坏灭,此称之谓涅槃。”“然则,友!有实现此涅槃之道耶?有行道耶?”“!有实现此涅槃之道,有行道也。”“然则,友!何为实现此涅槃之道耶?何为行道耶?”“!此八支圣道正是实现此涅槃之道。即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友!此为实现行此涅槃之道。”“!实现此涅槃之道是善,行道是善。又足于精勤。
《相应部.阿罗汉果》!舍利弗!所谓:阿罗汉果、阿罗汉果者,友!何者为阿罗汉果耶?”“!凡贪欲之坏灭、瞋恚之坏灭、愚痴之坏灭,此称谓阿罗汉果。”“然则,友!有行道耶?有实现此阿罗汉果之道耶?”“!有行道、有实现此阿罗汉果实现之道。”“然则,友!何者为行道耶?何者为实现此阿罗汉果之道耶?”“!此圣八支之道,正是实现此阿罗汉果之道。即正见、正思惟……正定是。友!此为行道,此为实现阿罗汉果之道。”“!此行道实现阿罗汉果之道为善。友!舍利弗!又足以精勤。
如果贪、瞋、痴已完全止息,即是现法涅槃,实时、欢迎检视、智者直接体证。(《增支部》3:55
世尊说道:「乌波湿婆啊!不渴望任何东西,富有思想,依靠一无所有越过水流;抛弃爱欲,摆脱疑惑,日夜追求灭寂贪爱。」《经集》
《善梵经》(Subrahma Sutta)中佛陀说:「如果不修行七觉支及守护根门,就无法证悟涅盘、解脱生死轮回。」

四念处---解脱唯一之路
《长部.大念处经》(Mahasatipatthana Sutta)里已经讲得很清楚:「诸比丘,这是使众生清净、超越忧愁与悲伤、灭除痛苦与忧恼、成就正道与现证涅盘的单一道路,那就是:四念处。」
身念处有十四种:即安般(1),四威仪(1),正知(明觉)(1),三十二身分(不净)(1),四界差别(1),和九种墓墟观(9)
念处有六种:即肉体,与精神乐受苦受,和不苦不乐受。
心念处十六种,离贪,,离,离心集中心散乱心广大心狭小心有上心无上心有定心无定心解脱心未解脱
法念处有五种:五盖,五取蕴,十二处,七觉分和四圣谛。

破除五蕴

在《不遍知经》(Aparijanana Sutta),佛陀在经中说:「比丘们!不证知、不遍知、不离贪、不捨断一切(眼、色、眼识、眼触、眼触为缘生起的或乐、或苦、或不苦不乐受。耳、声、耳识、耳触、耳触为缘生起的或乐、或苦、或不苦不乐受。鼻、香、鼻识、鼻触、鼻触为缘生起的或乐、或苦、或不苦不乐受。舌、味、舍识、舌触、舌触为缘生起的或乐、或苦、或不苦不乐受。身、触、身识、身触、身触为缘生起的或乐、或苦、或不苦不乐受。意、法、意识、意触、意触为缘生起的或乐、或苦、或不苦不乐受。),不能有苦的灭尽。」简言之,如果不能以三种遍知来了知一切六根门的名色法或五蕴法,就无法解脱生死轮回。



在(《相应部.卷三》)佛说:诸比丘!何为苦?理应说即是执五蕴。û 佛又说:五蕴是负担,放下是快乐。」在《五阴譬喻经》里佛陀比喻色如泡沫聚,因为不坚实不能捏成之不净物聚故。受如水泡,因有暂时之苦乐故。想如阳焰,因为日出而热故。行如芭蕉之干,因为无真实心髓故。识如幻,因为变幻欺诈故。依上述的十一法即过去、现在、未来、内、外、粗、细、好、丑、远、近来思惟,如实地观察五蕴,以离于五蕴之摆布。


云何比丘七处善?比丘!如实知色、色集、色灭、色灭道迹、色味、色患、色离如实知。如是受、想、行、识。识集、识灭、识灭道迹、识味、识患、识离如实知。

云何色如实知?诸所有色,一切四大及四大造色,是名为色。如是色如实知。云何色集如实知?爱喜是名色集。如是色集如实知。云何色灭如实知?爱喜灭是名色灭。如是色灭如实知。云何色灭道迹如实知?谓八圣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是名色灭道迹。如是色灭道迹如实知。云何色味如实知?谓色因缘生喜乐,是名色味。如是色味如实知。云何色患如实知?若色无常、苦、变易法。是名色患。如是色患如实知。云何色离如实知?谓于色调伏欲贪、断欲贪、越欲贪。是名色离。如是色离如实知。

云何受如实知?谓六受:眼触生受、耳、鼻、舌、身、意触生受。是名受。如是受如实知。云何受集如实知?触集是受集。如是受集如实知。云何受灭如实知?触灭是受灭。如是受灭如实知。云何受灭道迹如实知?谓八圣道:正见、乃至正定。是名受灭道迹。如是受灭道迹如实知。云何受味如实知?受因缘生喜乐。是名受味。如是受味如实知。云何受患如实知?若受无常、苦、变易法。是名受患。如是受患如实知。云何受离如实知?若于受调伏欲贪、断欲贪、越欲贪。是名受离。如是受离如实知。

云何想如实知?谓六想:眼触生想、耳、鼻、舌、身、意触生想。是名为想。如是想如实知。云何想集如实知?触集是想集。如是想集如实知。云何想灭如实知?触灭是想灭。如是想灭如实知。云何想灭道迹如实知?谓八圣道:正见、乃至正定。是名想灭道迹。如是想灭道迹如实知。云何想味如实知?想因缘生喜乐。是名想味。如是想味如实知。云何想患如实知?若想无常、苦、变易法。是名想患。如是想患如实知。云何想离如实知?若于想调伏欲贪、断欲贪、越欲贪。是名想离。如是想离如实知。

云何行如实知?谓六思身:眼触生思、耳、鼻、舌、身、意触生思。是名为行。如是行如实知。云何行集如实知?触集是行集。如是行集如实知。云何行灭如实知?触灭是行灭。如是行灭如实知。云何行灭道迹如实知?谓八圣道:正见、乃至正定。是名行灭道迹。如是行灭道迹如实知。云何行味如实知?行因缘生喜乐。是名行味。如是行味如实知。云何行患如实知?若行无常、苦、变易法。是名行患。如是行患如实知。云何行离如实知?若于行调伏欲贪、断欲贪、越欲贪。是名行离。如是行离如实知。

云何识如实知?谓六识身:眼识、耳、鼻、舌、身、意识身。是名为识。如是识如实知。云何识集如实知?名色集是识集。如是识集如实知。云何识灭如实知?名色灭是识灭。如是识灭如实知。云何识灭道迹如实知?谓八圣道:正见、乃至正定。是名识灭道迹。如是识灭道迹如实知。云何识味如实知?识因缘生喜乐。是名识味。如是识味如实知。云何识患如实知?若识无常、苦、变易法。是名识患。如是识患如实知。云何识离如实知?若于识调伏欲贪、断欲贪、越欲贪。是名识离。如是识离如实知。比丘!是名七处善。

云何三种观义?比丘!若于空闲,树下,露地。观察:阴、界、入。正方便思惟其义。是名比丘三种观义。(在南传的相对经文《七处三观经SN 22.57》里作:观察:界(18)、处(12)、缘起(12)。)

是名比丘七处善,三种观义。尽于此法得漏尽。得无漏,心解脱、慧解脱。现法自知作证具足住,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杂阿含四十二经》


阿难!如何观修无常想呢?于此,比丘前往林中,树下,闲房空地,如是观修:色是无常,受是无常,想是无常,行是无常,识是无常。如此住于观修五蕴是无常。阿难!如是观修无常。(《济历曼南达经》《增支部10.60

观照无常,对色法来说,不论过去、未来或现在,内、外、粗、细、劣、胜、远、近等的十一种情况,都要观一切色都是无常;然后观它们皆是不圆滿,是苦;再观它们是无我。然后再观其它的受、想、行、识等五蕴法。

阿难!如何观修无我想呢?于此,比丘前往林中,树下,闲房空地,如是观修:眼是非我,色相是非我;耳是非我,声是非我;鼻是非我,香是非我;舌是非我,味是非我;身是非我,触是非我;意门是非我,意境是非我。如此住于观修六内处与六外处是非我。阿难!如是于色观修无我。(《济历曼南达经》《增支部10.60

三种遍知Lokiya 出世Lokuttara pariñña




  

表源自马来西亚沙巴州寂静禅林(Santavana)


我们对这些四圣谛法必须遍知,遍断,遍证,遍修方能出离三界。故佛说他要是对四谛没有进行三转十二行彻底的断除一切结缚的话,他不能称为正遍知,正等正觉者这里所讨论的三种遍知都是道智的作用知遍知也叫做随觉智anubodha ñana度遍知断遍知叫做通达pativedha ñana

清净道论第二十二品指出:遍知有三种,断与证... 遍知有三种:即(一)知遍知,(二)度遍知,(三)断遍知的三种遍知。...断如遍知,亦有三种:即(一)伏断,(二)彼分断,(三)正断。... 虽然是分为世间证及出世间证的两种,但于出世间证有之别,故有三种。...  (一)我是初禅的获得者及自在者,我已证得初禅,像这样与初禅等的接触,是世间证... (二)于初道的剎那见涅盘为见证。(三)于其余诸道的剎那(证涅盘)为修证’。...修习有二种,即世间修习及出世间修习的二种。此中:(一)世间的戒定慧的生起及以它而相续其习惯,为世间修习。(二)出世间的(戒定慧的)生起及以它们而相续其习惯,为出世间修习。在此两种之中,这里是出世间修习的意思。因此四种(道)智生起出世间的戒等,由于对它们是俱生缘等之性故,并以它们而(瑜伽者)相续其习惯之故,所以只是出世间修习为此(道智)的作用。如是:「于现观之时所说的遍知等的作用,此等一切都应依它们的自性而知」。



1知遍知ñata-pariñña,是知道名色法的相的智慧通达名色法(Namarupa pariccheda ñāņa与其缘缘攝受智Paccaya pariggaha ñāņa的智慧。五蕴法就是这个我们要瞭解的名色法,五蕴法即是苦谛。

觉音在清净道论第二十二品指出:诸比丘一切当知道。诸比丘什么是一切当知道?诸比丘即眼是当知道等等」,是名「知遍知」。知解名色与缘是它的(知遍知)不共(独特)之地。眼等十八界是当知道,因为这些就是世间的一切。(十八界是六根,六所缘,六识。佛曾说云何为世间?谓六内入处,云何六?眼内入处,耳、鼻、舌、身、意内入处。杂阿含233

初修的人容易偏定而生起十种观的染,所必须审察破除这些杂染,破除之后就能生起道的智见,知道这道是正道。圣道是以‘所缘通达arammanappativedha)即透彻地认知所缘或透彻的认知无為涅盘界。圣道能彻底断除遮蔽瞭知四圣谛的痴(moha),由於它已断除了遮蔽瞭知四圣谛的痴,因此它也成就了知见四圣谛的功用,这功用成就(kicca siddhi)知见四圣谛叫做‘无痴通达’(asammoha pativedha)。所以圣道以‘所缘通达’证悟了灭谛(nirodha sacca),而以‘无痴通达’证悟了苦谛、集谛与道谛。由於圣道已成就知见苦谛与集谛的十二因缘支(亦作缘起支),缘起法基本上是解释生死轮转(vatta)的因缘结构及它们之间因缘的关系,通过透彻明瞭四圣谛才能有效地将缘起逆向,所以它也被称為“知遍知”。只有亲自以世间遍知与出世间遍知明瞭十二因缘之后,才可说是已证得了随觉智anubodha ñana及通达智pativedha ñana,我们才能脱离生死轮回。

缘起法在谈到无明与行时,它同时包括爱、取与有在内。同样地,在谈到爱、取与有时,它同时包括无明与行在内。在谈到生与老死时,识、名色六入等五果也已包括在内。如此而有过去五因无明、行、爱、取、有,现在五果识、名色六入受);现在五因无明、行、爱、取、有,未来五果识、名色六入受)(即是:生、老死)二十法这二十法带来的三因果连结是:(一)过去因(行)与现在果(识)的因果连结;(二)现在果(受)与现在因(爱)的果因连结;(三)现在因(有)与未来果(生)的因果连结。我们必须要认识它们的三种轮转:(一)无明、爱与取属于烦恼轮转;(二)业有与行的生存一部份属于业轮转;(三)生有等的生存一部份属于果报轮转。烦恼轮转引生了业轮转业轮转引生了果报轮转果报轮转再引生另一个烦恼轮转但是断除无明与爱二根,轮回即会断灭

正念加強之後,带來正定;因为正念与正定的关係,当我们面对境尘时,当下生起正知,那就是知道现象是色法或名法(名色分辨智Namarupa pariccheda ñāņa),名色的生灭变化,它们出现的因缘,以及它们消失的因缘,它们是不园滿,是苦的,无有常存不坏的自性。因此正念有如明灯,正知有如明灯下看到的真相。观照的方法是不加以思惟的正知(sampajañña)这些现象的生起消灭正知是指心对着所缘,知道在做什么。正知’是以不痴为相,推度为味,选择为现起。这就是‘知遍知’。

根据长部注疏Nidanavagga Atthakatha,2,p.88)的解释,我们(1)应分开辨别名色法(即五蕴)(名色分别智)及(2)应辨别名色法(五蕴)的因果关係(缘摄受智)。这两者的修习并非只是认知它们一次就能成就,而是要在重复许多次修习辨别之后才能成就,因此名色分别智与缘摄受智是‘随觉智’anubodha ñana。这二智被称為知遍知的原因,是因為它们辨明与分别应知与作為观禅目标(所缘)的行法(sankhara dhamma)。以‘随觉智’去明瞭即是‘随觉知’,这是‘知遍知。亲自透彻地明了十二因缘支的无常性、苦性及无我性,直到证悟道果是‘通达知pativedha ñana度遍知与断遍知去明瞭。若人不能以随觉知与通达知如实知见十二因缘,那麼他将无法脱离生死轮回,只有在他亲自知见它们后,他才能够脱离生死轮回。

2审察遍知或度遍知tirana pariñña以三相思惟Sammasana ñāna)与观照名色法生灭的智慧(Udayabbaya ñāna)。审察一切法而得审察遍知或度遍知七清净的道非道智;道非道智见清净除了思惟三相之外,还要修生灭随观智。观照者具足如理作意(yoniso-manasikāra),当看到一个物体时,他以心识辨别之後,马上就观照它是色境的生起,这在佛法上叫做如理作意,接着道智(magga cittā)就会生起。这种瞭知名色法的生灭现象的智慧,就是度遍知。这里才是真正的观照或毗婆舍那的范畴。

觉音在清净道论第二十二品指出:诸比丘一切当遍知。诸比丘什么是一切当遍知?诸比丘即眼是当遍知等等,是名度遍知。因为这是由审度无常、苦、无我而转起的,所以从(色)聚的思惟而至于随顺智,是它的(度遍知)不共之地。」

八支圣道能彻底断除遮蔽认知苦谛与集谛之无常性、苦性及无我性的愚痴,因此它的功用即是审察和确定作为苦谛与集谛的行法(sankhara dhamma,即是指名、色、因与果)之无常性、苦性及无我性,所以圣道也称為度遍知。

业处的修习以眼门來说,当我们看到一个物体时,当下就要以正念面对这色境,並念住它,观照它的生起;当该物体移离或消失之後,当下就要以正思惟这色境,並念住它,观照它的消灭’与‘坏灭。同样的,当耳根面对声境,鼻根面对香境,舌根面对味境,身根面对触境,意根面对法境,也要如此地观照,这样的修习才能观照到现象的无常性

佛陀说:「若人活百年,不见生灭法,不如活一日,得解生灭法。」南传法句经113说的就是这个生灭智(Udayabbaya ñāna

关于集谛在《分別》(Abhidhamma Vibhavga 里佛陀谛:1渴爱tanha)是集谛;2)一切烦恼(包括都是集谛;3)一切不善法都是集谛;4)一切不善法,以及作漏(asava)之所和能夠致生死轮转无贪无瞋痴三善因都是集。(5)一切作漏之所和能夠致生死轮转法及善法都是集在《增支部三集》(Anguttara  Tika Nipata)里有提到一切缘起支都是集谛。简单的说集谛就是爱。

3断遍知Pahāna pariñña从坏灭智(Bhanga ñāna)开始,接着是怖畏现起智Bhanya ñāna),过患随观智Ādinava ñāna),厌离随观智Nibbidā ñāna),欲解脱智Muñcitukamyatā ñāna),审察随观智Paţisankhā ñāna),行舍智Sankhārupekkā ñāna),随顺智Anuloma ñāna),种姓智Gotrabhūcittā),一直到道智(magga cittā);舍离断除常、乐、我、喜、贪、集、取等的七随观的烦恼这些都是世间遍知的修习。断遍知才是“道”的真正名称。断遍知是行道知见清净和十八随观的修习范围。观修者只见到名色法迅速坏灭的过程,断遍知可分世间与出世间

觉音在清净道论第二十二品里指出:任何被舍断之法,即为遍舍,并且因为这样的方法而转起的:由无常随观而断常想等,故名断遍知。从坏随观而至于道智是它的地。在这里,此(断遍知)是(遍知之)意。或者因为知(遍知)与度遍知是帮助于彼(断遍知)之义,及因为舍断了任何法,必然是知与度知的,是故当知依于此法而三种遍知都是道智的作用。」

清净道论第二十二品指出:断如遍知,亦有三种:即(一)伏断,(二)彼分断,(三)正断。虽然是分为世间证及出世间证的两种,但于出世间证有之别,故有三种。...  (一)我是初禅的获得者及自在者,我已证得初禅,像这样与初禅等的接触,是世间证... (二)于初道的剎那见涅盘为见证。(三)于其余诸道的剎那(证涅盘)为修证’。...修习有二种,即世间修习及出世间修习的二种。此中:(一)世间的戒定慧的生起及以它而相续其习惯,为世间修习。(二)出世间的(戒定慧的)生起及以它们而相续其习惯,为出世间修习。在此两种之中,这里是出世间修习的意思。因此四种(道)智生起出世间的戒等,对它们是俱生缘的作用修习者以它们而相续其习惯,所以只出世间修习是这道智的作用。

觉音在清净道论第二十二品指出:以彼等世间定而伏五盖等的敌对法,如投水瓮于长着水草的水中而压一部分的水草,是名伏断。但圣典中对于诸盖的镇伏只说:「诸盖的伏断,是由修初禅者」;当知是明故这样说。因为诸盖在禅的前分或后分是不能迅速压伏于心的;只是寻等(被压伏)于安止(根本定)的剎那;所以诸盖的镇伏是明的。」

在这阶段,观修者已经能很熟练的观照所缘的名色法的生灭,但是能观照这些现象的坏灭,一个行者仍会执著于能观照的心是永恒的;所以观修者必须一起观照‘所缘的灭去’与‘能观之心的灭去’,当他见到种种有为法坏灭时,才能断除潜伏(anusenti)的随眠烦恼(anusaya),比如有贪、我慢、邪见、我见、无明等。观修者看到所缘的名色法与能观之心接踵而灭后,他能深切的认知一切有为法的无常与无我,才能舍离于名色的行法。这时他才能解脱于无始以来的邪见,生起证智(abhiññā

觉音在清净道论第二十二品指出:如在夜分,由燃灯而去暗,如是以彼观的部分的对治的智支,而断彼等应断之法,是名彼分断。即先以分析名色而断有身见,以执取于缘而断无因及不等因的疑垢,以(色)聚的思惟而断我及我所的聚合执,以分别道与非道而断于非道作道想,以见生起而舍断见,以见衰灭而断常见,以现起怖畏而断于有怖畏起无怖畏想,以见过患而断享乐之想,以厌离随观而断乐想,以欲脱而断不欲脱,以审察而断不审察,以舍而断不舍,以随顺而舍违逆于谛之执。或于十八观中:1以无常随观断常想,2以苦随观断乐想,3以无我随观断我想,4以厌恶随观断喜,5以离贪随观断贪,6以灭随观断集,7以舍遣随观断过患,8以灭尽随观断坚厚想,9以衰灭随观断造作,10以变易随观断恒想,11以无相随观断相,12以无愿随观断愿,13以空随观断住着,14以增上慧法观断坚实住者,15以如实智见断痴昧住着,16以过患随观断执17以审察随观断不审察,18以还灭断结。此亦为彼分断。」

觉音在清净道论(第二十一章)指出:如何是审察所缘的所谓坏随观之慧为观智?即是以色为所缘的心的生起而破坏。他随观彼审察所缘的心的破坏。随观又是怎样的随观?即随观这是无常而非常。随观这是苦而非乐。随观这是无我而非我。是厌离而非欢喜,离贪而非染贪,灭而非集,舍而非取。1随观无常而断常想。2随观是苦而断乐想。3随观无我断我想。4随观厌离断欢喜。5随观离贪断贪。6随观灭断集。7随观舍断取。以受为所缘……以想为所缘……以行为所缘……以识为所缘……以眼为所缘……乃至以老死为所缘的心的生起而破坏……舍断取。所以尊者觉音指出不只随观所缘,还随观“审察所缘的心的破坏”,亦即是能观之心的坏灭。

觉音在清净道论第二十二品中继续说:8灭尽随观,即是「依分离厚想及灭尽之义为无常」,这样而见灭尽者的智,并以此智而断厚想。... 9)‘衰灭随观,即如这样说:「依(现在)所缘而确定(过去未来)两者为一,于灭胜解,是衰灭随观。以现前所见的及以推理而见诸行的坏灭,即于那称为坏灭之灭而胜解,以此(衰灭随观)而断造作。因为若观为什么要造作彼等像这样的衰灭法之人的心,是不会倾向于造作的。 ...10)‘变易随观,是超越了依色七法等的区分,而见一些其它各异变相的转起;或者以老与死二相而见生起的变易。以此(变易随观)而断恒想。 ... 11)‘无相随观即无常随观。以此而断常相。...12)‘无愿随观即苦随观。以此而断乐愿与乐求。 ... 13)‘空随观即无我随观。以此而断有我的住...14)‘增上慧法观,即如这样说:「审察所缘,于坏随观,及空现起,得增上慧。」这便是知色等所缘及见此所缘(的坏)与彼所缘之心的坏,并以「诸行必坏,诸行有死,更无他物」这样的坏灭方法而了解(诸行的)空性所转起的观;因为此观是作增上慧及诸法的观,故名增上慧法观。以此观而善见无实常及无实我,故断坚实住 ...15)‘如实智见,即把握缘与名色。以此而断由于我于过去是否存在」等(的疑惑)及「世间是从自在天所生等(的邪见)所转起的痴昧住 ...16)‘过患随观,是由怖畏而现起及见一切有中的过患的智。以此不见有任何可以执之物,故断执 ... 17)‘审察随观是解脱的方便的审察智。以此而断不审察。...18)‘还灭随观,即行舍智及随顺智。这是指此时他(瑜伽者)的心从一切诸行退缩沉没及还转而说的,如在倾斜的荷叶上的滴水相似。以此而断结────即是断欲结等的烦恼住者及烦恼的转起之义。当知这是彼分断的详说。」在这一段尊者称它为‘增上慧法观’:这便是知色等所缘及见此所缘(的坏)与彼所缘之心的坏,并以「诸行必坏,诸行有死,更无他物」这样的坏灭方法而了解(诸行的)空性所转起的观;因为此观是作增上慧及诸法的观,故名增上慧法观。」

觉音在清净道论第二十二品中继续说:其次如以雷电之击树,因以道智而断结等诸法不再转起,这样的断为正断。有关于此的说法:「这是修习至于灭的出世间之道者的正断」。于上面的三种断中,这里,是正断的意思。然而这瑜伽者于前分的镇伏断及彼分断,是为了助此(正断)之义,故依法,当知这三种断都是道智的作用,正如杀了敌王而取其王位的人,则他在(即位)以前的一切行为,亦都说是王的行为了。」

以度遍知与断遍知去明瞭是‘通达知’pativedha ñana,这观智被称為断遍知,断遍知就是圣道。因此以‘度遍知’与‘断遍知’透彻地明瞭苦谛的名色法(五蕴法),以及集谛的十二缘起(主要是爱),直到证悟道果是‘通达知’。

因此觉音清净道论第二十二品中结论说:出世间的(戒定慧的)生起及以它们而相续其习惯,为出世间修习。在此两种之中,这里是出世间修习的意思。因此四种(道)智生起出世间的戒等,由于对它们是俱生缘等之性故,并以它们而(瑜伽者)相续其习惯之故,所以只是出世间修习为此(道智)的作用。如是:「于现观之时所说的遍知等的作用,此等一切都应依它们的自性而知」。 

《清净道论疏钞》说:Samathayanikassa hi upacarappanabhedam samadhim itarassa khanikasamadhim ubhayesampi vimokkhamukhattayam vina na kadacipi lokuttaradhigamo sambhavati. ( Vsm.subcom. 1.p.15 )「没有近行定与安止定的止行者,或没有剎那定的纯观行者,是不会有解脱门(无常、苦及无我的观智),及不可能证悟出世间法的。」

通达缘起法

《大因缘经》里佛陀的这段话说:「如果不能以观智来了知缘起法,则无法解脱生死轮回。」

佛对阿难说阿難勿作如是言。阿难!起法甚深,有深相。阿难!因不、不徹此法,此有情,如縷纏,如腫物所蔽,如文叉草、波波草(之乱杂),故不得出惡生、趣、地轮回《大因緣經Maha Nidana Sutta这里佛说明了明瞭缘起的重要性。
《长部.大因缘经》(Mahanidana Sutta)里向阿难尊者说:「阿难,这缘起的确深奥,也显得深奥。由于未能以随觉智与通达智透彻地知见缘起,有情被缠住在生死轮回里,就好像一团打结的线,或像织巢鸟的巢,或像找不到头尾的草制擦脚布,而且他们无法脱离恶趣轮回。」

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于老、死、愁、悲、苦、忧、恼生起,如是起了这整堆苦。

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 有灭则生灭、 生灭则老、死、愁、悲 、苦、忧 、恼 灭, 如是灭了这整堆苦。

回家

《相应部.涅槃》尔时,尊者舍利弗住摩揭陀国之那罗迦村。时,阎浮车普行沙门,来诣尊者舍利弗住处,与尊者舍利弗会释,交谈亲爱慇懃之话后,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阎浮车普行沙门,白尊者舍利弗曰:友舍利弗!所谓:涅槃、涅槃者,友!何者为涅槃耶?”“友,凡贪欲之坏灭、瞋恚之坏灭、愚痴之坏灭,此称之谓涅槃。

「欢喜是世界的束缚,通过思想考察它,抛弃贪爱便是人们所说的涅槃。」《经集》
舍利弗尊者所誦的一首偈頌:
       Nabhinandami jivitam nabhinandami maranam; kalabca patikavkhami, nibbisam  bhatako yatha.’──「我不愛生,也不愛死,只是等待般涅的時間,好像官府職員等待分發薪資的日子一樣。」



法增比丘
澳洲佛宝寺2014.6.5
愿众生安乐!
欢迎翻印,请先联络作者。请勿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