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17日 星期六

禅修的三个故事


禅修的三个故事
法增比丘讲于广西南宁

第一个故事

佛陀在《杂阿含827经》里讲了一个故事:「比丘们!比如母鸡坐在鸡蛋上孵卵,有十粒到十二粒的鸡蛋,母鸡随时看护着,冷暖爱护,这母鸡不会这么想,我今天或是明日或是后日,要以口啄,要以爪刮,使它的小鸡们安稳的生出来,然而这母鸡善于坐在鸡蛋上,随时爱护,小鸡们自然安稳的生出来,所以比丘们应善学三学(戒、定、慧学),随其时节,自得不起诸漏,心善解脱。」

这故事的说明了什麽呢?即是禅修者要精进禅修,戒守护好,修定的业处经行与安般念交替的修各一小时,不要有太强的欲念,想要求赶快开悟,或证取初果,每天以正确的态度订时的坐、订时的走、和订时的观修。这样,时间到了,火候够了,成绩自然出现。

第二个故事

      在《杂阿含254经》 :「当时,尊者二十亿耳(Sona Kutikanna)住在耆崛山(Gijjhakūta),常精勤修习菩提分法时,尊者二十亿耳独住寂静禅思,他这么想;在世尊弟子精勤声闻当中,我是其中之一,然而我到今日还未能尽诸漏,我是名族姓子,家里多饶财宝,我现在宁可舍戒还俗回家享受五欲,广行布施种福。

      当时,世尊知道二十亿耳心中之所念,就对一位比丘说;你现在去二十亿耳的住所,对他说:世尊呼唤你!这一位比丘受佛吩咐,就前往二十亿耳的住所。到时对他说:世尊呼唤你!二十亿耳听闻那位比丘说大师有命,即刻前往世尊住处,到后,稽首礼足,退住一面。

    这时,世尊告诉二十亿耳说:你是不是独住时静思想;在世尊精勤修学声闻弟当中,我在其数,而到现在还未得漏尽解脱,我是名族姓子,又有多钱财,我宁可还俗,回家享受五欲之乐,广施作福是吗?

      这时,二十亿耳心里想:世尊已经知道我心,惊怖毛竖,对世尊说:是的,世尊。

佛告诉二十亿耳:我现问你,随意答我。二十亿耳,你在俗家时,善弹琴吗?他答道:是的,世尊。

世尊又问:你认为怎样?你弹琴时,若是紧急其弦,得作微妙和雅音吗?他答道:不能,世尊。
  
世尊又问:那你认为怎样?若松缓其弦,还能发出微妙和雅音吗?他答道:不能,世尊。

世尊又问:那么善调琴弦,不缓不急,然后发出微妙和雅音吗?他答道:是的,世尊。

佛告诉二十亿耳:精进大急,增其掉挴;精进太缓,令人懈怠。所以你应当平等修习摄受,不要执着,不要放逸,不要取相。

这时,尊者二十亿耳,听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不久尊者二十亿耳修成阿罗汉。」

因此我们修行要择法,要知道自己的习性,以正确的法门调服自己的烦恼。太精进时,要休息。太懒散时,要激厉自己。不要著相,要知道身心都非我,不要以‘我’来修行,要常思维这二十种‘我’在那里。




二十亿耳(首楼那Sona Kutikanna)比丘是摩诃迦旃延(Mahakaccayana)的剃度弟子,他来见佛后为世尊所度化。因他脚底有毛,皮肤细薄,托钵经行时脚底常流血,世尊允许他穿一层底的鞋子,但他不穿,他说他舍了八十车的金锭和七象扈从,由家到非家,如今怎能贪着一层底的鞋子。

二十亿耳在阿梵提(Avanti)随尊者摩诃迦旃延出家一年后,因摩诃迦旃延等了三年才能召集十位比丘授具足戒,因而在二十亿耳请求去见佛时,摩诃迦旃延托他带口信与佛,世尊知道后应允修改五条比丘戒:
(1)在边地(非佛教地,僧众少),若集合五位比丘便可授具足戒。
(2)在边地可穿着有多层底的鞋子。
(3)在边地---即摩揭陀国(印度恒河中游)外,可以时常沐浴。
(4)在边地可使用皮革制的坐塾。
(5)若有人送衣或布,储存的时间应从手接受时算起。(律藏》《大品V.13

二十亿耳来舍卫国见佛时尚未开悟,他想我是富家子,大可舍去比丘戒还俗做在家居士,常行布施供养僧团,亦是修行。世尊知道他求证果心切,用功过度。就在他动念后以神通知道他心中所念,便叫一位比丘,去呼沙门二十亿耳来。于是佛以调琴的比喻来教导二十亿耳沙门,不急不缓,不以精进太急,心中急于求功,增其掉悔,若是不够精进,增其懈怠,就不能达到证悟的目的。

这故事说明了我们修行人的通病,即是像个头风似的,有时很精进,若受了打击,就懈怠下来,不能持之以恒,所以佛陀教二十亿耳比丘要善于调伏自己,我们都有头脑,做事,修行,一切都得用头脑,当我们修行懈怠时,就像琴弦松了,就调它紧些。当我们过于精进了,就放松些,要调到不紧不松,恰到好处,那就一直的在进步了。

第三个故事

我们修行。要懂得平衡五根,这五根是信、勤、念、定、慧根。五根须加以平衡,不然不能充分开发以产生五力而达到圣果。

信根强则定慧弱,定强则慧弱,慧强则定弱,勤强则掉举,勤弱则懈怠。这是择法觉支的修习。五根的信、勤、念、定、慧,若自己不善于抉择业处,应向一位可信赖的导师请教;适时的策励自心,使不懈怠,这是通过择法、精进、喜和轻安来鼓舞自己;若心过于低沉,则要令心喜悦;若心过于掉乱,则要令心专注;若心常舍,则不得正定以尽诸漏;所以心是要适时加以策励,抑制和适时令其舒畅的。

在《杂阿含1247》里谈到é世尊告诸比丘,应当专心方便,随时思惟三相。云何为三()? 随时思惟止相,随时思惟举相,随时思惟舍相。

若比丘一向思惟止相,则于是处,其心下劣。(如修不净观,心会消沉,应以修慈平衡它。)

若复一向思惟举相,则于是处掉乱心起。(如修青黄赤白遍,心住于喜悦会生掉乱。)

若复一向思惟舍相,则于是处不得正定,尽诸有漏。(若心未得定,未得观慧,而常修舍,则心不得正定以尽诸漏。)

以彼比丘随时思惟止相,随时思惟举相,随时思惟舍相故,心则正定,尽诸有漏。

如巧金师,金师弟子,以生金着于炉中增火,随时扇韛,随时水洒,随时俱舍。

若一向鼓韛者,即于是处生金焦尽(举相)。一向水洒,则于是处生金坚强(止相)。若一向俱舍(不鼓韛和不水洒,指不思惟止相和举相,只修舍相),则于是处生金不熟,则无所用。

是故巧金师,金师弟子,于彼生金,随时鼓韛,随时水洒,随时两舍,如是生金得等调适,随事所用,如是比丘,专心方便,时时思惟忆念三相,乃至漏尽。」



      在论师的注疏里讲到七种培育择法觉支的方法:
1)向善知识请教五蕴等的问题;
2)清净自身,衣服和住所;
3)平衡五根;
4)远离愚痴的人;
5)亲近智者;
6)思惟蕴、处、界诸法的实相与差别;
7)倾向于培育择法觉支。

      念觉支的培育是要依赖如理作意,有以下四点:
1)亲近具备有正知的念(正念);
2)远离无正念的人;
3)与有正念的人相处;
4)倾向于培育正念。

令心舒畅和喜悦不是指追求欲乐,而是指心在不能证得定时以及不能平息贪欲而感到烦恼时,通过随念三宝而令心喜悦,同时以思惟八苦(生、老、病、死、四恶道。过去轮回、未来轮回、今世寻食等苦)1来激发心。

若心不需策励,不需抑制以及不需令其舒畅时,则不干扰地守护着心,犹如马车夫看着一只听话的马在向前奔驰。

远离无定的人指远离未得近行或安止定的散乱人。与有定的人相处则会常常有机会培育起更强的定。常思惟修定的方法以及诸解脱境。
在修止和修观时,精进太强会导致掉举,太弱又会导致怠惰,故要用适度故要用适度的精进来培育舍觉支。
培育定觉支有十一种方法:
1)清净依处(身体)
2)平衡五根;
3)善于取业处之相;
4)适时策励心;
5)适时抑制心;
6)适时舒畅心;
7)适时守护毫无干扰的心;
8)远离无定的人;
9)与有定的人相处;
10)惟安止与解脱;
11)倾向于培育定觉支。

以正思惟来观察五根。信根用来破疑;勤根用来破怠惰;念根用来破无念;定根用来破散漫;慧根用来破愚痴。五根必须平衡发长,才能使圣道修习圆满。信根若过强,则念定慧与勤根会削弱,不能互相促进发展。定根若过强,则会执着定境,自以为修行高,见不清净,而削弱勤根。慧根若过强,则好辩而削弱信定二根,对出离道难以贯彻,四圣谛难以通达。因此要培育四预流支(念三宝与戒行)来促长信根,培育四正勤来促长勤根,培育四念处来促长念根,培育四禅那来促长定根,通达四圣谛来促长慧根。五根平衡发展,当证道果。

      信力成就可导至慧力成就。具信的听法者成就信根都可导至慧力成就。

      正思惟来观察五力。认识了五根才能发觉五种的修习力,这种修习力是修行的经验,在修习的过程,因为难免犯错所以要常用惭力和愧力来促进五力。五力应用不均衡时,当以正思惟然后择法以修习四预流支或四不坏净来培育信力破除疑惑;修习四正勤来培育勤力破除怠惰;修习四念处来培育念力破除无念;修习四禅那来培育定力破除散漫;通达四圣谛来培育慧力破除愚痴。五力必须平衡发长,才能使圣道修习圆满。
     
      有十一种方法能培育精进觉支:
1)思惟恶道的怖畏;
2)思惟精进的功德;
3)思惟修道;
4)恭敬钵食;(指出家众)
5)思惟遗产的殊胜;
6)思惟佛的伟大;
7)思惟传承的殊胜;
8)思惟诸梵行者的伟大;
9)远离怠惰之人;
10)与精进者相处;
11)倾向于培育精进觉支。

在修止和修观时,精进太强会导致掉举,太弱又会导致怠惰,故要用适度的精进来培育舍觉支。它的生起须靠下列五法:
(1)中庸对待诸有情;
(2)中庸对待诸事物;
(3)远离对诸有情与事物有执着之人;
(4)亲近对诸有情与事物不执取之人;
(5)策励舍觉支的培育。
注:
1 八苦的另一说法是生、老、病、死四种身苦,和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盛阴四种心苦。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