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17日 星期六

多修习无常想能断一切


《礼敬世尊阿罗汉正自觉》
多修习无常想能断一切
法增比丘(Bhikkhu Dhammavaro)
[杂阿含270]里佛陀说修习多修习无常想能断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掉慢、无明;而证得阿罗汉果。
无常者是以灭尽之义来观察,苦者是以怖畏之义来观察,无我者是以不实之义来观察过去,现在,未來,内,外,粗,细,美,丑,远,近十一种情况的诸法。
[杂阿含(二七)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无常想修习多修习,能断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掉慢、无明。

1)譬如田夫,于夏末秋初深耕其地,发荄断草。如是,比丘!无常想修习多修习,能断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掉慢、无明。

2)譬如,比丘!如人刈草,手揽其端,举而抖擞,萎枯悉落,取其长者。如是,比丘!无常想修习多修习,能断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掉慢、无明。

3)譬如庵罗果着树,猛风摇条,果悉堕落。如是,无常想修习多修习,能断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掉慢、无明。

4)譬如楼阁,中心坚固,众材所依,摄受不散。如是,无常想修习多修习,能断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掉慢、无明。

5)譬如一切众生迹,象迹为大,能摄受故。如是,无常想修习多修习,能断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掉慢、无明。

6)譬如阎浮提一切诸河,悉赴大海,其大海者,最为第一,悉摄受故。如是,无常想修习多修习,能断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掉慢、无明。

7)譬如日出,能除一切世间闇冥。如是,无常想修习多修习,能断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掉慢、无明。

8)譬如转轮圣王,于诸小王最上、最胜。如是,无常想修习多修习,能断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掉慢、无明。

诸比丘!云何修无常想,修习多修习,能断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掉慢、无明。若比丘于空露地、若林树间,善正思惟,观察色无常、受、想、行、识无常;如是思惟,(能)断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掉慢、无明。所以者何?无常想者,能建立无我想,圣弟子住无我想,心离我慢,顺得涅盘。

佛说是经已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在这部经里,佛陀以八种比喻来解释整个修行的过程:相信佛陀、修习正法、清净戒行、守护根门、具足波罗蜜、断除烦恼、精进不懈、观照无常、和向于涅盘等

八种比喻:田夫深耕断草、人揽草取其长者、风摇落庵罗果、楼阁依众材、象迹最大、诸河赴大海、日出除闇冥、转轮圣王于诸王最胜。

1.农夫深耕其田地断除杂草以示修行须要先把不善之行为先以持戒、守护根门完全净除。
2.人揽草割除长的草是指修行须要把最主要执著和烦恼先解决(指先观照身体的无常,破身见证初果)。
3.风摇落熟的庵罗果,是指已经具足善根的修行人能断除众多的烦恼;向往涅盘须依众多的波罗蜜,如布施(dāna)、持戒(sila)、忍辱(khanti)、精进(Vīriya)、慈爱(mettā)、真实(sacca)出离(nekkhamma)、决意(adhitthāna)、智慧(Paññā)、和舍(upekkhā)等。
4. 楼阁依众材,是指修行是依靠三学,三十七道品法来成就的。
5众多的善根中又以精进为最大,犹如众生的足迹皆入于大象之迹一般。
6.诸河赴大海像众修行人,四双八辈圣者皆入于涅盘;
7.日出除闇冥喻要依慧学,修习观照破除无明才能轮回。
8.转轮圣王于诸王为最胜是比喻佛陀在三界众生之中是最胜,无一众生能及。

持戒、守护根门

修行人早上诵完皈依文,就要诵念自己要持守的戒,这包括平常的五戒和六斋日(陰历的初八,十四,十五,廿三,及月末两天)遵守的八戒。在家戒 (gahattha-sila)是在家男女众所受持的戒,有五戒(pancasila) 、活命八戒(ājiva- atthamaka-sila)、布萨八戒(uposatha-atthaïgasila)等。

五戒是每一位在家众要受持的戒條,一个人皈依成为佛教徒,就必须努力守好佛所制订的五戒,爱自己的人才会认真去持戒

一.不杀生,对人乃至一切有生命的众生,慈心不杀不伤害,不自作或教人作。杀生須具备五個对象(有生命的众生),看法(有生命的众生),动机(故意要殺),行(自作或教人作),結果(受害者死亡)。

二.不偷盗,凡是有主人的物件,价值超过五钱(五摩沙迦Māsaka約值美元$252006年幣值)),物主不给予时不以盗心取用。偷盗須具备個條件物品(有主物),看法(知為有主物),动机(盜心),行动(自手取或教他取),物值(过五钱),结果(取离原处)。

三.不邪淫,是指禁止夫妻以外的性行為;八戒的不淫是指完全禁止男女性行為。邪淫須具备四条件对象(男女人),知道(清醒),动机(淫),行动(三道交媾:口、 陰道和肛門)。

1)如果男人與二十种女人其中的一种女人性交。四.不妄语,犯此戒須具足个条对象(人),題(谎话),看法(说谎),动机(欺骗),结果(者明白)

2)如果女人與十二男人其中的一男人性交。

四.不妄语,犯此戒須具足个条对象(人),題(谎话),看法(说谎),动机(欺骗),结果(者明白)

五.不饮酒,犯此戒須具足个条对象(迷幻物),动机饮用的慾望),饮用),结果(迷幻物经過喉咙)。

活命八戒 (ājiva- atthamakasila) 和布萨八戒 (uposatha-atthaïgasila) 的八戒相同。有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梵行),不妄语,不饮酒,过午不食,不歌娛乐香鬘饰身,不坐睡高广床座。活命八戒可以天天受持,而布萨八戒只在六斋日,即陰历初八,十四,十五,廿三,廿八,廿九或廿九,卅日受持。八戒是能修到阿罗汉果的。
第六戒犯时具足个条时间(從中午一直到次日黎明的时段),对象(食物或餐点)吃),结果(吞嚥食物经過喉咙)。
第七戒必須分成兩部分來看:第一部份:戒除跳午、唱歌、演奏乐器和观看娛乐表演,这些都是培养出离心等善心的障碍。这部分有三个条对象(娛乐表演,诸如唱歌、跳午等)前去看或听),结果(看着或听着)。第二部份戒除裝饰品。这部份有三个条对象(裝扮身体的饰品,包括花、香水、化妝品等),时间(在非生病時使用),行动(為美化身体而使用裝饰品)。

第八戒犯时須具足个条对象(高床或大床)看法(知道是高床或大床),结果或坐或臥其上)。

[增支部5.177]中说「在家众不应经营五邪命买卖武器,买卖人畜,买卖肉类,买卖酒品,买卖毒药。」经营这五种行业则是邪命。

犯戒的对治是1)提高正念。(2)思惟造业与犯戒的条件。(3)在佛前忏悔或找一位法师询问和发露,忏悔后就安乐。(4)若破戒(故意毁戒)要重新拿三皈五戒。

随念自己之戒德,持戒实无毁、无穿、无污点、无杂、自在、智者所赞、无所触(不为爱与见所触,亦不为人责难),令起于定。随念戒能得近行定,但它能令近行定、安止定、道定与果定生起。佛说持五戒者,還生世間作人。([恒水經](1))

烦恼的生起是非常迅速的,这是因为我们的六个根门一直是开着的,每一天外头有千千万万的六尘或六境接触这六个根门,我们的心一直在起起落落,有时喜,有时忧,有时愁,有时嗔恨,有时贪著,有时又痴的可笑。这种种心态佛陀在[大念处经]里把它们归纳为触、受、想、思、爱、寻、伺。

以贪欲的生起来说,这是因为五根接触五尘时,心识对可爱之境产生的贪着。这在[杂阿含752]里佛说:「佛告迦摩:欲谓五欲功德,何等为五?谓眼识明色可爱、可意、可念,长养欲乐,如是,耳、鼻、舌、身、识触可爱、可意、可念,长养欲乐;是名为欲。然彼非欲,于彼贪著者,是名为欲。」因接触境之后心中所生的思念,对这思念常去引欲是贪欲,为何去思念它呢?这是因为对所触境的爱乐。 

人的心生起欲的过程,佛在[杂阿含64]中解释的很清楚,那就是心()在接触到境时连续发生的四个心意的路程(四识住):那就是识住攀缘爱乐增进广大生长。

先解决主要执著

一般上五盖(nivarana) 或烦恼的对治是:贪欲(kāmachanda)治以无常观(Aniccanussati)或不淨观(asubhanussati);贪吃治以正思惟,思惟食物只是用来填饱肚子,得以维生,不起非分之想;贪钱治以正思惟钱要会用才不会为钱所制,成了钱的奴隶;贪淫以下面讨论的十种方法来调服(作母、姊妹女想;三十二身分想;守护根门;不淨观;修习受念处;死观;修习八正道;正精进;从缘起观察;从六入处爱喜舍灭,六外处爱喜舍灭,六识处爱喜舍灭,六触处爱喜舍灭,六受处爱喜舍灭,六想处爱喜舍灭,六思处爱喜舍灭,六爱处爱喜舍灭,六寻处爱喜舍灭,六伺处爱喜舍灭等十个方面观察)瞋恚(vyāpāda)治以慈心观(mettanussati)。掉悔(uddhacca kukkucca) 治以安般念(Anapanasati)。昏沉(thina)贪睡(thina middha)治以光明想(āloka-saññā)等佛教的八法及念死(maranānussati)疑惑(vicikicchā) 治以正思惟(sammasankhapa)和对三宝的信心(sadha)來调服。我慢治以正思惟及观照无我。邪见(ditthi) 治以正思惟及修习破除身见的方法。愚痴治以正思惟,观照无常等法。无惭无愧治以正思惟业果。

断除众多的烦恼

[中阿含] [漏尽经] 里佛陀教导七种断烦恼的方法如下:
1)有漏从见断:由於正知正见的缘故才能断烦恼。遇到善友善知识,听闻圣法律等正法,思惟如何实践正法,如实的知苦、苦之因、苦之灭、苦灭的方法。断除我见、疑(佛法僧三宝)和对戒律与道法的戒禁取三结。并且断除常见(有一个恒常不变的「我」的见解)、与断见(死了就没了的见解),消除对三世的疑虑,如:我有过去世吗?我无过去世吗?我有来世吗?我无来世吗等?自疑我是谁呢?众生那儿来呢?有灵魂吗?无灵魂吗等等的邪见?

2)有漏从护断:由於防护、收摄自己的六根来断除烦恼。当我们的六个根门对着外头的六境(色相、声音、香气、味道、身触之境、法)时,能对心加以防护,修持不净观来断除对六境所生的欲贪。

3)有漏从离断:远离险恶的环境来对付烦恼。远离恶象、恶马、恶牛、恶狗、毒蛇等;远离恶道、深坑、沟涧、深泉、山岩等;这些是比喻远离恶知识、恶友、恶外道、恶邻居、恶居住处。若与恶伴党相处,不坏也学坏,对圣道不疑也会生疑。

4)有漏从用断:当穿用衣服时,应当思惟我不是为了得到特别利益、不为此而自生骄傲之心、不是为了妆扮身体,只是为了防止蚊虫、风雨、寒热的缘故,及为了遮羞。当受用饮食时,应当思惟我不是为了得到特别利益、不为此而自生骄傲之心、不是为了使身体肥壮,只为身体能够长期健康,去除烦恼忧愁,旧病痊愈,新病不生,而为了修习清净梵行。当使用房舍、床褥、卧具时,应当思惟我不是为了得到特别利益、不为此而自生骄傲之心、不是为了装饰身体,只是为了身体疲倦时,得以用它休息及静坐。当服用汤药时,应当思惟我不是为了得到特别利益、不为此而自生骄傲、不是为了使身体肥壮,只为去除病恼,而能保住命根。

5)有漏从忍断:由於忍受苦楚来断除烦恼,常想精进修习断除恶法,修习善法。遇到有恶境磨练时,如饥渴、寒热、蚊蝇、蚤虱、风日所逼,恶人的恶声、捶杖、拳头所辱,乃至身遇诸病,极为苦痛,乃至命欲断绝时,种种极苦不乐之事皆能忍受。若不能忍受,烦恼忧愁就会生起,若能忍受苦恼,烦恼不会生起。

6)有漏从除断:由除去、断除、舍离来断烦恼。当烦恼生起时,思惟该如何舍离或除去这烦恼,观察它生起的原因和缘,断除烦恼之因与缘,就不会再受烦恼来困扰我们的心了。并且思惟根本的原因是因为我们攀取外缘外境;因此靠思惟无常、苦、无我三法印的法则,来断除根本的攀缘和执取(四取:欲取、见取、戒禁取、我语取),除去心中对外境所生的贪欲、瞋恚、愚痴等烦恼,使忧恼不生。

7)有漏从思惟断:由修习培养七种觉悟的因素来断除烦恼。依远离、依无欲、依趋向於寂灭为主要的原则修习七觉支。修习四念处来培养念觉支、修习决择善恶法来培养择法觉支、修习精进断恶修善来培养精进觉支、修习四禅定来培养喜悦觉支、修习四禅定来培养轻安觉支、修习四禅定来培养定觉支、修习观照来培养舍觉支,依远离、依无欲、依趋向於寂灭,灭尽诸烦恼结使,而达到涅盘解脱的境界。

修习三学

修行道的次第濃縮的说是修戒定慧三學;戒学是五戒,八戒,沙弥十戒,式叉摩那戒,比丘227戒,比丘尼311戒等。

定学有四十业处,四禅八定,乃至灭尽定。

慧学有观照五蕴,六入(六根),六尘(六境),六识,四谛,缘起等。

精进向于灭度

我们要特别强调正精进,正精进是一切成就之母,它是对苦谛,集谛,灭谛与道谛有了正确的认识后,再用来观察心,修学观察诸行法,以及行法的过患,因而欣乐涅盘。以各种正确的法门来调服心中的各种烦恼。详细的说有四种正勤;即是令不生未生之恶,断除和远离已生之恶,令生未生之善法,以及令住已生之善法。

(1) 令不生未生之恶
这是对一切的恶不善法,比如毁犯五戒,八戒或十戒乃至一切的烦恼,心中生起坚决的心,努力精进地,紧持住心念以使这些未生之恶不善法不致生起。要做到这样,必须依赖戒、定、慧三学,或是八正道分。

(2) 断除和远离(降服)已生之恶不善法
这是对一切的恶不善法以坚决的心,努力精进地,紧持住心念而用各种方法(法门)来降服及远离它们,这也必须依赖戒、定、慧三学,或是八正道分。

(3) 令生未生之善法
这是指一切戒、定、慧的修持以证悟涅盘为目标,这些善法包括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正道等,若尚未修持或尚不明了,以坚决心,努力精进,紧持心念以令这些善法生起。

(4) 住已生之善法
这是指于上述的善法,以坚决心,卖力,精进,心勤注意,令不惑乱,使之增长,充满于心,精勤修习,乃至成就。这里就含摄了四种精进。

众生(补特伽罗)在无始以来的长久轮回里,因为欲望的缘故,他们的恶不善法都在未生长的令生长,已生长的增广,这些是指欲界的各种追求。

这些众生也长久地在恶道中流转,虽然他们之中,有些生在人道时曾经是修行人,山中隐士,或是比丘等等。因为未能证得须陀洹果,这些修行人也未能免除投生在恶道之苦,生在恶道的不只是这些,它还包括神与梵天界的天神。

故此未生(Anuppanna)的善法令其生长,以及已生(Uppanna)的善法令其巩固增长是有必要的。这些善法是三学,四谛八正道以及三十七菩提分法的修习。

同时为了要永断投生到四恶道的危机,修行的人,在现在释迦牟尼佛教法的时代,应努力于证悟须陀洹果,致力于使未稳定的(aniyāma)戒、定、慧的修持,令其稳定(niyāma),然而只有证到阿罗汉果的圣者才会有稳定的戒、定、慧的修持。从八正道来说,修习正语、正业与正命以致圆满证悟须陀洹果。初学者应致力于持好戒。

定的修习有八定或九出世间定,若要修习的好,必须证到阿那含果,而只有阿罗汉果才有稳定的定力。定力的培育是要清除贪、瞋、邪精进、邪念等不善根,若贪与瞋根消除后,它们甚至在梦里都不会生起。这种定力的培育只有在有佛陀教法的时代才有可能培养起来。所以我们要争取时间与修定的机会,培育正念,正定,并以正精进贯穿他们。

智慧的修持能够彻底的消灭我见(萨迦耶见)以及每一蛛丝马迹的邪见,邪思惟,恶业与邪命等。正见是对业果的正确认识,以及对欲界的世间智慧,有修慧的人甚至在很多世后,都具有对业果的正见,正法的认识(如四圣谛法),与修法的宿世智,所以我们要以正精进来策励自己去修行。

四双八辈圣者入于涅盘大海

解脱道里的四双八辈行者是:向须陀洹(sotapanna magga),须陀洹(sotapanna  phala),向斯陀含(sakadagamin magga),斯陀含(sakadagamin phala),向阿那含(anagamin magga),阿那含(anagamin phala),向阿罗汉(arahant magga),阿罗汉(arahant phala),这些是从果位上来看行者所分的。因此四双八辈行者是包括两种福田人。

须陀洹至阿那含必须断五下分结,阿罗汉必须断五上分结。须陀洹果须断五下分结的身见、疑、戒禁取三结,不堕恶趣,七次欲界天或人间往返(七有),最后脱离轮回苦海。他们的修行着重于戒学、定慧学次之。若是僧尼,于细微戒亦生大怖畏,犯则随悔,如此随顺于梵行而学戒。

斯陀含果则再减弱五下分结的其它二结即是贪欲与瞋恚结,家家是指向斯陀含的行者,指从这一世的一家到下一世的另一家,斯陀含果是一来果,只来人世一次,比斯陀含稍微高一点的行者叫一种,这是向阿那含,家家、斯陀含与一种都是断三结,贪瞋痴薄的行者,这些行者都是主要靠修戒成就的。([杂阿含823]

信行和法行的行者也叫随信行和随法行,他们在接触佛法后,对三宝生起信心,然后依法修持。渐渐学习道迹,受教受诃,然后得究竟智。这在[中阿含.阿湿贝经]中提到:

「云何比丘而有法行?若有比丘,一向决定信佛法众,随所闻法,便以增上慧观增上忍。如是比丘而有法行。……我见此比丘行无放逸为有何果?令我为此比丘说行无放逸耶?或此比丘求于诸根(指六根门及信、勤、念、定、慧五根),习善知识,行随顺住止,于二果中必得一也,或于现法得究竟智,若有余者阿那含。……

云何比丘而有信行?若有比丘,一向决定信佛法众,随所闻法,以慧观忍,不如法行。如是比丘而有信行。……我见此比丘行无放逸为有何果?令我为此比丘说行无放逸耶?或此比丘求于诸根,习善知识,行随顺住止,于二果中必得一也,或于现法得究竟智,若有余者阿那含。……

云何渐渐习学趣迹,受教受诃,然后诸比丘得究竟智,此诸比丘所得究竟智耶?或有信者便往诣,往诣已便奉习,奉习已便一心听法,一心听法已便持法,持法已便思惟,思惟已便平量(择法),平量已便观察,贤圣弟子观察已,身谛作证,慧增上观,彼作是念,此谛我未曾身作证,亦非慧增上观,此谛今身作证,以慧增上观,如是渐渐习学趣迹,受教受诃,然后诸比丘得究竟智。」

由上段可知信行与法行可证初果,二果,三果乃至四果,不过初果必得。佛所指的趣迹即是六个根门,眼、耳、鼻、舌、身、意,也即是守护六根门,离欲断欲与灭欲使不生烦恼的意思。观忍的意思是指对色、声、香、味、触、法,以慧观,修行难忍而忍,不使六根骋驰于六尘。如在[杂阿含892]所示:

「世尊告诸比丘:有内六入处,云何为六?谓眼内入处,耳、鼻、舌、身、意内入处,于此六法观察忍,名为信行,超升,离生,离凡夫地,未得须陀洹果,乃至未命终,要得须陀洹果。若此诸法增上观察忍,名为法行;超升,离生,离凡夫地,未得须陀洹果,乃至未()终,要得须陀洹果。」

超升是指超越六尘的引诱;离生是指识不生起,是指烦恼不产生;离凡夫地是指远离凡夫日日在红尘里打滚的所在,信行与法行的行者能自制,以法,以戒,以慧使自己远离六尘的诱惑。

五根(信、勤、念、定、慧)的说法在[杂阿含936]提到;是指依信入佛门的三宝弟子,于六根门用这五法以少慧观察忍的是信行,于六根门用这五法以增上慧观察忍的是法行。

「摩诃男!圣弟子信于佛,言说清净,信法、信僧,言说清净;于五法增上智慧审谛堪忍,谓信、精进、念、定、慧;是名圣弟子不堕恶趣,乃至随法行。复次,摩诃男;圣弟子信于佛,言说清净,信法、信僧,言说清净,乃至五法少慧审谛堪忍,谓信、精进、念、定、慧;是名圣弟子不堕恶趣,乃至随信行。」

关于五种阿那含,根据佛在[杂阿含823]中的解释:「何等为增上意学?是比丘戒满足,定满足,少于慧,于彼彼分细微戒乃至受持学戒,如是知如是见,断五下分结,谓身见、戒取、疑、贪欲、瞋恚,断此五下分结,得中般涅盘。于彼未等觉者,得生般涅盘。于彼未等觉者,得无行般涅盘。于彼未等觉者,得有行般涅盘。于彼未等觉者,得上流般涅盘。是名增上意学。」

由此可知,这五种阿那含果是以戒、定成就,有少慧,而且已断五下分结的行者。他们所以会有五种的不同乃是因为修定胜劣差别所致。中般涅盘圣者是属于胜的,上流般涅盘圣者是属于劣的。这与五阿那含天的无烦、无热、善现、善见与色究竟极相似,尤其最低的也叫上流色究竟。

[中阿含].第二十一[等心经]中提到两种修行人:守戒修行的外结人与证阿那含果的内结人;天上等心天的天人(可能是阿那含天的天人)来人间听舍利子开示,他们几十个天神共挤在锥头处听法,心平气静,还生随喜之心,然后请求佛陀再为比丘众开示。

「尊者舍梨子与比丘众夜集讲堂,因内结、外结,为诸比丘分别其义。诸贤!世实有二种人;云何为二?有内结人阿那含,不还此间;有外结人非阿那含,还来此间。

诸贤!云何内结人阿那含,不还此间?若有一人(1)修习禁戒,无穿无缺,无秽无浊,极多无难,圣所称誉,善修善具。……2)复学厌欲,无欲,断欲。因学厌欲,无欲,断欲故。……3)得息,心解脱。得已乐中,爱惜不离,于现法中不得究竟智(未得解脱智),身坏命终,过抟食天,生余意生天中(五阿那含天)。

诸贤!云何外结人非阿那含,来还此间?若有一人(1)修习禁戒,守护从解脱,(2)又复善摄威仪礼节,见纤介罪,常怀畏怖,受持学戒。诸贤!是谓外结人非阿那含,还来此间

于是。众多等心天(内心平等之天神)色像巍巍,光辉暐晔,夜将向旦,来诣佛所,稽首作礼,却住一面,白曰:世尊!尊者舍梨子昨夜与比丘众集在讲堂,因内结、外结,为诸比丘分别其义。诸贤!世实有二种人;内结人、外结人。世尊!众已欢喜。唯愿世尊慈哀愍念,往至讲堂。彼时,世尊为诸等心天默然而许。诸等心天知世尊默然许可,稽首佛足,绕三匝已,即彼处没。……

(佛言:)舍梨子!诸等心天本为人时,已修善心,极广甚大。因是故。令诸等心天或十、二十、或三十、四十、或五十、六十,共住锥头处,各不相妨。是故,舍梨子!当学寂静,诸根寂静,心意寂静,身、口、意业寂静;向于世尊及诸智梵行。舍梨子!虚伪异学,长衰永失。所以者何?谓不得闻如此妙法。(外道及诸假梵修者,不曾闻此妙法,长衰永失。)」

阿罗汉的果位根据[杂阿含653]中举出:「若比丘于彼五根(指信、勤、念、定、慧),增上明利满足者,得阿罗汉俱分解脱(指俱解脱)。若软若劣者,得身证。于彼若软若劣者,得见到,于彼若软若劣(),得信解脱。」

虽然这俱解脱、身证、见到与信解脱都是阿罗汉,但他们在程度上有胜劣之分。又慧解脱阿罗汉应在见到阿罗汉中。根据[中阿含.福田经]中的无学人的分法,这些都以不行不放逸的无学人,意指不必修不放逸,他们有智慧,本就不放逸。但以智慧证悟阿罗汉的过程,而有退法、思()法、护法、实住、升进、不动、不退。根据[福田经]指出:「退法不退法。护法护则不退不护则退。」可知排法应是退法®  护法®不退。护法有忍的作用,这与戒学有关。升进是在消除烦恼之后达到的,是建立在戒定慧学的基础上。不动与不退位应属于最高的慧解脱无学人。

向阿罗汉道有:退法®思法®护法®实住®升进®    接下去的是指阿罗汉的解脱境界。阿罗汉位(不动®    不退)[俱舍论]的这个排法可以跟二十亿耳沙门的证道偈相应。

关於心解脱,慧解脱阿罗汉,在[杂阿含710]解释:「圣弟子清淨信心,专精听法者,能断五法,修习七法,令其滿足。何等为五?谓贪欲蓋、嗔恚、睡眠、掉悔、疑,此蓋則断。何等七法?谓念觉支、择法、精进、猗、喜、定、舍觉支,此七法修习滿足淨信者,谓心解脫。智者谓慧解脫。贪欲染心者,不得、不乐。无明染心者,慧不清淨。是故,比丘!离贪欲者心解脫。离无明者慧解脫。若彼比丘离贪欲,心解脫,得身作证。离无明,慧解脫。是名比丘断愛縛、結、慢无间等,究竟苦边。」

俱解脱阿罗汉,在[中阿含.大因经]解释:「阿难!有八解脫。云何为八?色观色,是谓第一解脫。复次,內无色想外观色,是谓第二解脫。復次,淨解脫身作证成就遊,是谓第三解脫。复次,度一切色想,灭有对想,不念若干想,无量空处,是无量空处成就遊,是谓第四解脫。复次,度一切无量空处,无量识处,是无量识处成就遊,是谓第五解脫。复次,度一切无量识处,无所有处,是无所有处成就遊,是谓第六解脫。复次,度一切无所有处,非有想非无想处,是非有想非无想处成就遊,是谓第七解脫。复次,度一切非有想非无想处想,知灭解脫,身作证成就遊,及慧观诸漏尽知,是谓第八解脫。阿难!若有比丘彼七识住及二处知如真,心不染著,得解脫。及此八解脫,顺逆身作证成就遊,亦慧观诸漏尽者,是谓比丘阿罗訶,名俱解脫。」

涅盘是什么呢?它是四究竟法之一(其它是二十八色法、五十二心所与八十九心),它是无为法。它是与世间向背而行,它是出世间,亦即是熄灭了世间的火,三毒或三垢之火,它是渴爱的熄灭。只要人们还被渴爱所纠缠着,他们还未达到出世间,还陷在生死的轮回苦海里,他是不会明白涅盘的真理的。所以当一个行者彻底的熄灭渴爱,即能证悟涅盘,解脱一切的系缚,而从生死轮回的苦海中解脱出来。它是完全的出世间,是无为的不死界。

巴利圣典对涅盘的解释如下涅盘是彻底断绝贪爱;放弃它,摒弃它,远离它,从它得解脱。([初转法轮经]

佛对罗陀说:罗陀,爱尽实是涅盘。」([相应部]卷三

佛在答覆一位天神的问话时说:é舍弃爱欲是涅盘。」([相应部]卷一)

「比丘们!一切有为无为法中,无贪最上。就是说:远离憍慢,断绝渴想,根除执着,续者令断,熄灭贪爱,离欲,寂灭,涅盘。」([增支部]卷二)

放弃、消灭爱欲与对此五蕴之身的贪求,就是苦的止息。」([舍利弗语][中部]卷一)

此中没有地、水、火、风四大种,长、宽、麤、细、善、恶、名、色、等等观念也一样摧破无遗,无此世间亦无他世间,无来无去亦无停留,不死不生亦无根尘。」û[小部][感兴语][长部]卷一

[杂阿含490]([相应部. 阎浮车相应1])中阎浮车(Jambukhadaka)问舍利弗:「云何为涅盘者?舍利弗言:涅盘者,贪欲永尽,瞋恚永尽,愚痴永尽,一切烦恼永尽,是名涅盘。」贪瞋痴等的烦恼的灭尽无余,就是涅盘。

涅盘有两种:有余涅盘(Sopadisesanibbana)及无余涅盘(Anupa-disesanibbana),有余是指阿那含果已断五下分结,但未断五上分结,死后生到净居天(阿那含天),在那里修习圆满,不回来人间,在那里般涅盘。有余涅盘不是指已经灭尽烦恼,但还有肉身存在而活在这世上的阿罗汉圣者。无余是指烦恼无余的缘故。因此色身还活在这世上否并不重要。÷

修行靠智慧

一切身心的现象,不论是过去,现在,未來,内,外,粗,细,美,丑,远,近;都是在不停地生灭,没有一刻是固定的。观照者须要作数千数万次或更多的观照之後,才能如实地知道这些身心现象的无常(anicca)和不实,是不园滿,是属於苦,没有一絲毫可以称为是我的,这种观智称为三法印智(Sammasana ñāna)

阿罗汉道的主要烦恼是五上分结,即是色界爱、无色界爱、掉举、我慢、和无明。[杂阿含270]里佛陀说修习和多修习无常想,因多修习的缘故能断除这一切的烦恼;而证得阿罗汉果。色界爱是对色界定所起的贪爱,无色界爱是对无色界定所起的贪爱,掉举是正念还不能完全园满,我慢是潜在的我执,无明是对四圣谛未能园满透彻三转十二行。

[攝阿毗达摩义论]里指出色蕴具有無常性:有坏灭的特相,有沉沒的作用,以色的灭尽为现狀,以受坏灭的色为近因。

色蕴之所以会继续生存是因为有段食,也即是攝取食物,段食有滋养质素的特相,有取色与食物的作用,以支持身体為现狀,以食物為近因。

但我们被延续的色蕴所蒙蔽着,见不到无常的真相。被视似坚固的色蕴所蒙蔽着,见不到无的真相。天天的四威仪出现的色蕴所蒙蔽着,见不到的真相。

「诸比丘!过去未来之色皆是无常,何况现在之[]?诸比丘!有闻之圣弟子如是观,不顾过去之色,不悦未来之色,对现在之色趣向厌离、离欲、灭尽。」([蕴相应9.9]) 受、想、行、识也如是。

诸比丘!对色如理作意,且如实以观色之无常性!诸比丘!比丘若对色如理作意,如实以观色之无常性者,则厌患于色。喜尽故贪尽,贪尽故喜尽。喜贪尽故,名为心解脱、善解脱。」([蕴相应52.10]受、想、行、识也如是。

修无常随观者会断除常想,從观無常所行的道,叫做無相解脫道。由無常隨观而离顛倒相,即想顛倒、心顛倒、和見顛倒,因此而能次第证须陀洹果,斯陀洹果,阿那含果,和阿罗汉果。观無常而解脱的行者叫做入於無相隨观解脫門对一切诸行,是无常的、暂时的、限于生灭的、坏灭的、剎那的、动摇的、破坏的、非恒的、变易法的、不实的、非有的、有为的,死法的种种理由而观无常。

[相应部]IV.72(Malunkya Sutta)里佛陀指出:「在看、听、想时,即刻观照(无常),連续的意门所引起的执著(常,坚固,我的),就无法生起。」「诸比丘!过去未来之色皆是无常,何况现在之?诸比丘!有闻之圣弟子如是观,不顾过去之色,不悦未来之色,对现在之色趣向厌离、离欲、灭尽。」([蕴相应9.9]) 受、想、行、识也如是。

[济历曼南达经(Girimananda Sutta)][增支部10.60])佛陀教导说:「阿难!如何观修诸行无常想呢?于此,阿难!比丘对诸行生忧患,惭耻,厌恶心。阿难!如是观修诸行无常。」

再以四十行相来观察,即:
1-10)无常、苦、病、痈、箭、恶、疾、敌、毁、难、
11-20)祸、怖畏、灾患、动、坏、不恒、非保护所、非避难所、非归依处、无、
21-30)虚、空、无我、患、变法、不实、恶之根、杀戮者、不利、有漏、
31-40)有为、魔食、生法、老法、病法、死法、愁法、悲法、恼法、杂染法。

这样的观察能得随顺忍,而能决定五蕴之灭是涅盘。

我们应以苦随观断乐想。了解有为法的苦,经常修习的结果,就会生起对诸造作的厌倦,而以无愿解脱门,证得涅盘。「诸比丘!过去未来之色皆是苦,何况现在之?诸比丘!多闻之圣弟子如是观,不顾过去之色,不悦未来之色,对现在之色趣向厌离、离欲、灭尽。」([蕴相应10.10]) 受、想、行、识也如是。

对诸行以是屡屡逼恼的、是有苦的、是苦之基、是病、是廱、是箭、是恼、是疾、是祸、是怖畏、是灾患、非救护所、非避难所、非皈依处,是过患、是痛苦之根、是杀戮者、是有漏、是魔食、是生法、是老法、是病法、是愁法、是悲法、是忧法、是恼法、是杂染法等种种理由而观苦。

对诸行以是非可爱的,是恶臭的、是可厌的、是可恶的,不值得庄严的、是丑陋的、是弃舍的种种理由而观苦相是不净。

我们应以无我随观断我想。了解诸法的空性,经常修习的结果,就会生起对诸法的空性的智慧,而以空解脱门,证得涅盘。诸比丘!过去未来之色皆是无我,何况现在之色耶?诸比丘!多闻之圣弟子如是观,不顾过去之色,不悦未来之色,对现在之色趣向厌离、离欲、灭尽。([蕴相应11.11]) 受、想、行、识也如是。

[济历曼南达经][增支部10.60])佛教导说:「阿难!如何观修无我想呢?于此,比丘前往林中,树下,闲房空地,如是观修:眼是非我,色相是非我;耳是非我,声是非我;鼻是非我,香是非我;舌是非我,味是非我;身是非我,触是非我;意门是非我,意境是非我。如此住于观修六内处与六外处是非我。阿难!如是于色观修无我。对诸行以是他、是无、是虚、是空、无主、不自在、不自由等种种理由而观无我。

上述的四十行相又分为三组:无常随观是观察无常、毁、动、坏、不恒、变异、不实、不利、有为、死法十种,于五蕴观察而有五十无常随观。无我随观是观察敌、无、虚、空、无我五种,于五蕴观察而有二十五无我随观。其余的二十五种于五蕴观察而有一百二十五种苦随观。

他们的差异在于入门的不同,因为观无常而证入无相解脱门。因为多病观苦而证入无愿解脱门。和因为观无我而证入空解脱门。多数的人是观无常证入无相解脱门,或观苦证入无愿解脱门。极少数的人是观无我证入空解脱门。为什么呢?因为观无我是更深的,它是从观无常开始的。

佛对弥醯说:「弥醯!一个已领悟无常者,无我的知觉亦生起。」([弥醯经])佛又说:「当自性的无常被观照,自性的无我也被理解,三相之一若被察觉,其他二相也会被领悟。」([三菩提经Sambodhi Sutta])

因为在道非道智见清净时,它为十种观的杂染影响,不能如实的观察三相,所以在行道智见清净再作观察以使三相现起。为何三相不现起呢?因为不能照见五蕴的生灭,被相续的假相所覆蔽,所以不现起无常相。又因为不能观照生灭的逼恼,为四威仪所覆蔽,故不现起苦相。又因为不能观照种种界的分别,为坚实所覆蔽,故不现起无我相。

每个人虽有不同的习性,但是观照五蕴现象是无常,苦,无我是一致和必需做的,最后视观照的深度,而入不同的解脱门。每个人的行舍智可由三相随观而转起三解脱门。

佛为无上士

佛无尽及卓越的美德,独自无师自证,断除一切烦恼缠结,意识完全净化,无有任何污垢,值得人天的崇敬。他完全觉悟三界众生轮回的真相,自证无上正等正觉。我们的导师具足八种自在(世间、法、名声、福严、欲、精勤、变大、变小),明行具足,三学圆满。善逝度过轮回苦海,到达无忧的彼岸。佛陀具足正语,善巧开导众生。世尊透澈明了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的真相,自调御并善于调伏具善根者。他是人天的无上导师,福德圆满。佛的智慧广阔无涯,慈悲于一切众生,他的一切美德无以伦比。佛陀展示给我们知道的是,他从凡夫修习十波罗蜜圆满而成正觉,他慈悲教化一切,引导众生同证圆满菩提。佛的化身已不可思议,他无上智慧证得的法身更是匪人所思。

佛为无上士,是指佛在有情中最上第一,在菩萨道严持净戒,身口意行清净,离诸贪欲,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解脱知见是世间最胜。殊胜的功德超越世俗之辈,是世间最胜者;于此界,以及此世的天、魔、梵行者、人众中戒德无上圆满。转轮圣王尚未断除烦恼,虽在众小王之上,尚不能免除生老病死苦,死后还有可能去到恶道,外道邪说纷纭,令到寻法者莫知所择。佛说:「诸比丘!我等由于不懂四法,未看清四法,汝等与我都在此生死轮回中流转了如此之长的时间,游荡了如此之长的路程。何为此四法?戒、定、慧与解脱。但是,诸比丘,当懂得并看清这四法时,断除的是生死爱欲,不再有生死。」([大般涅盘经],[长部]十六经])佛对须跋(Subhada一百二十岁的外道修行人)说:须跋!于任何法、律中,无八支圣道者,其处则无第一之沙门果、无第二之沙门果、无无三之沙门果、亦无第四之沙门果。须跋!于任何法、律中,有八支圣道者,其处则有第一之沙门果、有第二之沙门果、有第三之沙门果、亦有第四之沙门果。外道沙门之言论皆是空幻。然而,须跋!若诸比丘住此正道者,此世间则不空缺阿罗汉。我们若不向佛陀学习,那倒向谁去学呢?

一切皆是无常

佛陀在《增支部.威拉经》(Velama Sutta说:跟供养以佛陀为首的僧团相比,充满信心地归依佛、法、僧的果报更大。跟充满信心地归依佛、法、僧相比,充满信心地受持(五)戒的果报更大。跟充满信心地受持(五)戒相比,仅只以挤一下牛奶的时间来修行慈心观的果报更大。跟以挤一下牛奶的时间来修行慈心相比,维持无常想一弹指的时间的果报更大。这无常想的智慧是很殊胜的。

我们当知,身是无常,眼耳鼻舌身是无常,色声香味触是无常,意门的根据地是心所依处,心所依处是肉做的,也即是身,故此意也是无常,因此意所触的法也是无常。然后眼耳鼻舌身意识都是无常,到此十八界皆是无常。因此:
我有明珠一颗
       
久被尘劳关锁
       
今朝尘尽光生
       
照破山河万朵。 
                  ——
·柴陵郁禅师·[五灯会元·卷第十九]

什么是照破山河万朵,即是修观照无常得以粉碎了十八界。

[金刚经]里的名句:「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什么是见诸相非相即是修习多修习无常想能断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掉慢、无明;而以修观照无常得入无相解脱门,证得阿罗汉果。


法增比丘11/12/2009于马来西亚宜力佛教会
欢迎翻印,请先联络作者。请勿删改。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