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1日 星期六

佛教戒律里的硬食(嚼食khadaniyam)与软食(噉食bhojaniyam)

 

佛教戒律里的硬食(嚼食khadaniyam)与软食(噉食bhojaniyam

澳洲佛宝寺法增比丘



 

1.嚼食;即珂但尼食(Khadaniyam)或佉阇尼食也叫硬食,过午可饮用:有根、枝、叶、华、果;包括非时药,七日药和尽形寿药世尊说五种嚼食不名足食。

 

非时药也叫非时浆,有八种:芒果汁,莲雾汁,椰子汁,香蕉汁,蜂蜜汁,葡萄汁,莲藕汁,三色花树汁(Pansy juice)等;果汁到次日早晨仍可饮用。任何由果子,叶子,花,甘蔗等新榨的果汁,但不包括谷类,煮熟蔬菜,甘草等。注释书指出大果子如椰子,面包果,冬瓜,南瓜,西瓜,波罗蜜等应属嚼食,若比丘自榨果汁,应在午前饮用。

 

七日药是指奶酪(熟酥),奶油(生酥),油(包括牛油),蜂蜜,糖浆(石蜜或椰糖浆,枣糖浆或是蔗糖浆)。七日药到第七日晨仍可饮用。

 

尽形寿药是病时用的八种药:根药,涩药,叶药,果药,树脂药,盐药,粉药,涂药;《大品》VI 3.1-3.8只列前六种药,后两种是从前六种而来,现在的西药与后三种有关。尽形寿药是可以用到命终

 

2.噉食;即蒲缮尼食(bhojaniyam)也叫软食应在午前食用,有五种

 

(1)饭;有七类:麦(Sali)、米(Vihi)、薏米(Godhuma)、高粱和玉米(Kangu)、糯米(Yava)、豆(Varaka)燕麦(Kudru-saka)

 

稀粥(Conjey)不算是噉食,喝粥在波逸提戒35,36,37,38,40之下不算是噉食,但波逸提戒33之下稀粥是噉食(《大品》MahāvaggaVI 25.7),而在波逸提戒41之下不算是噉食或嚼食,若有鱼或肉杂在里面是噉食。古代律师认为奶加七类的谷品是细软食,佛时是在吃正食前饮用,如牛奶绿豆汤。佛开悟前吃的是羊奶粥。

 

(2)粥;加糖煮的糗;如甜奶粥、绿豆汤等;

 

(3)麨;干熟粉;炒熟的谷、麦、粟米等粉;

 

(4)鱼;海里的鱼虾蚌等,但不准食生的;

 

(5)肉;任何双蹄或四蹄动物的肉。不准食的肉有人肉(食者犯偷兰遮)、象肉、马肉、狗肉、蛇肉、虎肉、狮肉、豹肉、豺肉、熊肉(食者犯恶作);也不准食生的肉;准食的肉须是不见杀、不听杀、及不疑为我而杀的三净肉(若不问而食者犯恶作(dukkata突吉罗),《相应部》 Amagandha Sutta)。若比丘吃任何他不问明之肉类者,犯突吉罗(dukkata。又《大品》VI 31.14指出若比丘怀疑任何鱼肉不是三净肉不应吃,吃者,突吉罗。

 

蒲缮尼食,过午不可食用。在波逸提戒(pacittiya35,36,37,38,40,41之下讨论。世尊说五种噉食名为足食乳及酸乳不算噉食(软食),不过只用在波逸提戒39戒下才犯,其他情况不犯,只算是嚼食(硬食)。蛋类应算是肉类,虽然《经分别》及犍度(khandhaka)里没提到,生蛋也不准食用,加蛋的食品算是噉食,比如蛋面。

 

附注:

 

1《大品》(MahāvaggaVI 40.3指出非时浆,七日药,和糖及盐可以混合今日乞得的食物吃,但不可以混合明日的食物吃。尽形寿药则无限制又用盐腌的肉当成肉,加糖的果汁当成果汁,加蜜的咳嗽药当作蜜看待。

 

2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sarvāsti-vāda36,大正藏23,p821c)里记载:佛告阿难陀有五因缘方成足食。复有五缘不成足食。云何五缘成足食?一知是食;二知有授食人;三知受得而食;四知遮食;五知舍威仪。云何知食?谓知是五嚼食五噉食。云何知有授食人?谓知女男半择迦等。云何知受得而食?谓二五食从他受得而食。云何知遮食(知道停止接受饭菜)?谓遮二五食云何知舍威仪?谓于此坐舍之而起。具此五缘名为足食。云何五种不名足食?谓知非是食;知无授人;知受得未食;知不遮食;知未离座;是名五种不足食。

 

3任何能生长的植物(bājagama如种子、根、节、块茎等,在未食用前必须先作净(kappiya)。当比丘叫居士或沙弥将水果或蔬菜作净,他们将该植物割破、指甲划破、挖出核或者在火上炙一下,无种子的不用这样做,食物太多如葡萄和蕃茄等的作法是将它们堆在一起,对其中的一个水果或蔬菜作净时,则盘中其余的食物都算已经作净,然后将食物手授给比丘食用。

 

2025年4月22日 星期二

白遍(kasina)的修法与原理

 

白遍(kasina)的修法与原理

法增尊者讲于2024年末泰国禅修班

 

白遍的修法

取相

初禅

二禅、三禅

四禅

白遍

遍,止与定

观音的白色

一心与舍

放下识就解脱了

实修才会达到解脱

 

 

白遍的修法

1号讲话人00:00:04

我今天早上介绍一下简单的修定的方法,在我们南传的修止的方法里,最常教的就是安般念,然后百遍、慈心禅,然后经行,所以我在不同的地方讲过很多次了。今天早上就教一个简单的方法,白遍的修法。

 

这个是比安般念还要简单的一种修法。而且如果你修的正确,他很快可以进入定中,而且进入定的速度是非常快的,比安般念来的快得多,首先你必须要看那个白色的圆圈,我们这边你可以看到我们的地上都是白色的。

 

取相

你的就可以当做是你的业处了。不过一般上在传统的教法里,就是要你看一个白色的圆圈,大概是一尺直径,或者我们看我们的那个盛菜用的那个白色的盘子也可以,你放一块在前面看着它。然后这个叫做取相,眼睛看着它的时候,就是你的眼睛去抓取这个形象,这个形象是白色的,所以叫做取相。当你一直在取相的时候,慢慢的我们的心中就会升起一个白色的盘子的样子。

 

就好像我们用的那个一次性的那个盘子,它也是白色的,所以它是很方便的,你可以每一个人分一个,每一个人分一个在前面,你就可以取相,然后你就知道白色的盘子是什么样子。然后你就想那个样子,你就是想它的里面的白色,你的心中一直注意那个白色,心中有一个念,知道是白色了。好了,然后你就把眼睛闭起来,当你把眼睛闭起来之后,白色的形象就出现了。

 

但是它出现的时间很短,可能就是12秒,然后就消失了,所以如果它消失之后,你要再张开眼睛,再取相,所以你又看见白色的盘子,然后里面是白色,然后又在取相,大概几秒,你又盖住眼睛,就是这样,所以一直在取相。然后你的心中又升起那个白色的相,就是这样,一直来回做,做久了,然后那个相就维持在里面,就是维持在我们心中,然后你就盖着眼睛,心中一直维持白色的相,这就是白色,然后你就一直维持住他那个白色的相。

 

它可能会稍微动一下,不要紧,不要理它,然后你就一直维持它那个白色的相,久而久之,因为你的专注力,它的白色就一刹那之间就变成了白遍,就遍满整个虚空,全部都是白色,就达到四禅了,他的禅定的过程是这样。

 

初禅

我分析一下,当你在取相的时候,你是没有定的,对吧?因为你是在修,怎么样?看到这个白色,所以你在取相的时候,最好取完相,你盖住眼睛,眼睛盖住之后,里面升起白色的盘子,白色的样子,然后你的心看见它。然后你的心有专注力,已经是达到了初禅,对不对?达到初禅的,因为这里边有两个因素,第一个是寻找相,第二就是心专注在相上面,所以这就是寻vittaka和伺vicara,你就已经有了初禅,所以如果你在你的心中升起那个白色的相的时候。能够维持住,他就已经是初禅了。

 

二禅、三禅

好了,怎么达到二禅呢?就是你一直维持住它,然后你的心中觉得我今天修的很容易,我能够一直把这个相维持在那边,你会觉得满意,二禅咯。但是三禅不是很明显,进入三禅呢,你不会感觉你已经达到三禅,三禅你对相呢,一直注意的关系,慢慢的那个相就往外扩充。

 

四禅

往外扩充,一刹那就变成了白遍,变那个白遍,就是四禅。所以他的从初禅到四禅的过程是很快的。而且几乎很多人是分辨不出它的是二禅还是三禅等等,他只是知道我看见白色,下一秒或者过了几秒,他就进入了白遍,所以他不大容易分辨二禅跟三禅的那个状态。不过不要紧,只要你常练习,你就会很容易修到白遍,因为他不会升起杂念,你心中的念呢只是白色而已。

 

白遍

像你们这边,你们就看前面的地,前面的地是白色,然后你就取相,你就取一块砖的这个塑料装的白色的样子,它就是你的相,你取了相之后,注意它的相,注意相之后,然后你闭着眼睛,心中要维持白色的形象,一直维持住。不要动,过了一阵子它就会变成,,变成百边白遍,就是遍满了,这时候没有东西剩了,一切都是白色而已。

 

遍,止与定

巴利文,遍,也叫做kasinakasina的巴利文是遍的意思。当我们达到了遍之后呢,我们的心中是很纯的,所以我们要了解四禅,就是用一个方法,你用一个方法来让心安静下来,这个叫修止samatha。巴利文叫做samatha,也就是奢摩他。中文翻译成奢摩他。而这个意思就是心安止、安定的意思,心安定之后,你就会达到定,定的巴利文的名字,叫samadhi,三摩地,我们中文翻译成三摩地,所以它们是有差别。什么是奢摩他?奢摩他就是心安静,心能够安置在一个业处。什么叫定?定就是心不动摇了。

 

因为你在找白遍的时候,你心是会动的,对吗?所以他是修止的时候,你的心是会动的,心要用那个白色的业处,让你的心能够安定下来。所以那个叫做奢摩他。三摩地呢,就是心对那个白色的业处已经不会动摇了,就是达到了定,就是全部都是白遍,所以你就不会动了,你就定在那边了,所以这是属于理论的部分,只要你清楚这些理论,然后你就修。

 

观音的白色

这是非常容易修的,以前我修这个法的时候,我就是看观音来修的,因为观音是白色的,所以我看着那个观音的白色,然后我去取那个相,然后就达到看见他的脸,是白色的脸。继续再看着,就扩充变成白色的遍,就没有了,没有了脸,就进去里面看,什么都没有,没有观音,也没有任何东西,就是白色而已,所以就达到了白遍,懂吗?当然从论述来讲,还要拿一个白色的盘子,他们的想法实际上可以用很多种方式达到白色的取相,像我本身这样就是一个例子,看到观音的脸的白色,然后我就取了相,然后我就进入了定中。

 

达到定的时候,它先达到三禅,我稍微说一下,三禅就是你的心是很舒服的,很轻安的心,它是没有重量的,而且没有任何的烦恼,所以叫做轻安,巴利文叫passadhi, 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当你达到定的时候,你的心是不会动的,所以叫一心ekagata,当你的心达到一心,你就维持住这个白色白遍。

 

那你一直在里面,不会动,维持多久呢?你要维持多久就多久,你要维持一天或者三天都可以,或者你要维持三个小时,七个小时都可以,所以你维持后,然后你就会出来,那时候你的心是非常的纯净的。因为这个是属于色界禅,什么叫色界禅?初禅,二禅,三禅,四禅都是用这些地水火风来修的,所以叫色界禅。

 

呼吸是属于风吗?所以他是安般念。还是个别的一种,因为你要觉知呼吸,所以他是跟风稍微不大一样。所以因此另外成立一个名称叫做安般念。安那般那萨地anapanasati,然后其他的地、水、火、风、青、黄、赤、白、虚空、光明十遍,十种遍达到十种遍满了,还有其他的呢,比如说佛随念,随念佛,随念法,随念僧,随念戒,随念布施,这些都是可以修定的。这些都是属于随念,培养你的念,还有死随念,安般随念,寂止随念,这些使心因此安静下来,是让心安静下来。

 

一心与舍

现在我们稍微解释一下刚才四禅的所说,定里面第一达到一心,心不会动,第二你就达到色,它从不动的基础上。你去你知道你达到一心,它是属于生灭的,它是会生灭的,但是心是平静的,定跟平静有什么差别?定你还有一个目标,对吗?当你达到平静的时候,你放下这个目标了,你不再去注重于白色,在那个白色的颜色上。你的心放下它了,所以你就达到了舍upekkha,再也不会动了,你的心就达到平静,所以舍是一种解脱的状态,就是他对那个心放下了,但你不要我们修定的过程的初禅,它是有色法,还有名法。二禅,三禅,四禅的一星都是属于名法。你知道色法是生灭,名法也是生灭,所以你就知道,这一点之后你就放下了,你放下的色法就是色蕴了,名法是受想行识,然后你都放下了之后,你的心就达到了舍,舍就是放下了五蕴了,放下五蕴的心就解脱了。所以因此佛陀就是在四禅了之后,达到四禅,再进入舍就涅盘了,明白吗?

 

放下识就解脱了

所以它的原理是这样的,那我们会做得到吗?不一定,你可以达到一心,但是你不会达到舍,为什么?因为你还没有放下,为什么还没有放下。因为你还没有去观照它,你就还没有观照名法,当然你已经放下的是色蕴,对吗?也放弃了受想行,但是你还没有放下那个识,所以你要观照那个识,你要观照,实质上识是生灭的东西,当你明白这个之后,你就会舍。所以你修到四禅的时候,你明白,你自然而然就会舍,就会放下那个识,你放下那个识,就是解脱了,就涅盘了。

 

实修才会达到解脱

所以以佛法来说,他必须要你自己去实践的,去修的,而不是在那边嘴巴在讨论佛法,嘴巴讨论佛法是不会达到解脱的,因为你还在抓取想与识,这是不会解脱的,所以必须要自己静静的去修,认识它,然后才会放得下五蕴。放下五蕴的话,就不再抓取五蕴,这样就没有了,身体没有了,心就达到了,涅盘就是灭尽,安静的嘛,放下了五蕴,所以就寂灭的意思,是这样的。

 

今天早上就是这样简单的介绍这个白遍的修法与它的原理。

 

你们可以听了照着修,但是不容易,这个是相当深的,比安般念来的深的多,虽然简单,很容易修,但是很深的,那你们修的时候有什么问题可以跟我联系,需要特别的个别指导,再跟我私下联系。好的,我们就说到这里为止,静静的再继续做。

 

萨度!萨度!萨度!

2023年12月1日 星期五

安般念的十六个步骤 十六胜行

 

安般念的十六个步骤

(安般念十六胜行)

 

法增尊者,澳洲佛宝寺

 

佛陀教導罗睺罗(Rahula修習安般念的十六次第,也称为十六胜行(soḷasavatthukaṁ  ānāpānassatikammaṭṭhānaṁ),这是止观双修的法门,和佛陀在《大念处经》里教的是一致的。在《睺罗经》 Maha-Rahulovada Sutta,和《增支部》10.60的《济历曼南达经》Girimanandasuttam里都有提及这十六个步骤。

 

身念处的安般念:有四个步骤,是修止。

(1) 正念出息,正念入息。(知出入息)

(2) 知長息出入息, 知短息出入息。(知长短出入息)

(3) 知入息的全部过程, 知出息的全部过程。(知身行出入息)

(4) 知緩慢入息, 知緩慢出息 (觉知静止身行出入息)

受念处的安般念:有四个步骤,是修止。

(5) 体验喜入息, 体验喜出息 (知喜出入息)

(6) 知念生灭入息, 知念生灭出息 (知乐出入息)

(7) 知念止息入息, 知念止息出息 (知心行出入息)

(8) 有全知觉 (受与想) 入息, 有全知觉出息 (知静止心行出入息)

心念处的安般念:有四个步骤,是修止。

(9) 知乐入息, 知乐出息 (知心静出入息)

(10) 知心知足入息, 知心知足出息 (知心知足出入息)

(11) 知定入息, 知定出息 (知心定出入息)

(12) 知心解脱入息, 知心解脱出息 (知心解脱出入息)

法念处的安般念:有四个步骤,是修观。

(13) 观察五蕴无常入息, 观察五蕴无常出息 (观无常出入息)

(14) 观察远离入息, 观察远离出息 (观远离出入息)

(15) 观察滅入息, 观察滅出息 (观灭出入息)

(16) 观察舍入息, 观察舍出息 (观舍出入息)

在《大罗睺罗经》里佛陀教罗睺罗修安般念乃至知最後一息的入息、最後一息的出息

 

修安般念,能得定,尽诸漏,能由色界初禅修到第四禅,然后再由第四禅修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修到四无色界禅,乃至四禅八定具足。依自己观修断除三结:身见,疑,戒禁取而证初果,再削弱贪、瞋二结而证二果,再灭除贪、瞋二结而证三果,然后断除五上分结的色爱、无色爱、掉悔、我慢、无明,得诸五神通力,修至漏尽而证阿罗汉果。

 

从四色界定出来后才能入四无色界定,然后入无想定或灭尽定。无想定者则是以强大的正念,使意门不起想(不去识知目标或法尘)而达到心定。入灭尽定者是想也息灭、知也息灭,修灭尽定者心里确定入定时间然后把有分心(Bhavanga生命流)切断,因此不会造业。能修到灭尽定者一定能入涅槃。

 

什么叫四念处呢?佛陀就说:从身体这一方面随观身(kāye kāyānupassī‘kaye’是身体这方面,‘kāyānupassī ’是观照身体的意思,观照身体里面的不同的组织,身体的四大所造色,里面的四大以及身体的状态,包括行、住、坐、臥,包括四威仪,包括不净观等等。所以这个是属于随着身观察身体,在身上面随时随地我们观察这个身体。

 

那么要怎么样做呢?这边要有讲到三种方法。第一要精勤 ātāpī,第二要有正知sampajāno,第三就是要有正念satimā,所以就是要有三个步骤,精勤,要有正知,要有正念。那么如果你能够这么做的话,舍离世间之欲贪、苦恼,你就能够放下对这世间的欲贪,就是我们为它为有,执着这些东西。然后我们修习观照放下对这世间的执着以及苦

 

然后除了修这些之外,我们还要在感受上面随观感受,对于感受要随观感受,感受有分为乐受,苦受跟不苦乐受。我们做的时候也是要精勤、要有正知、而且要有正念,然后舍离世间的欲贪、苦恼

 

那么第三种的念处就是心念处,对于我们各种各样的心理状态,在对于心,观心而住。随时观察自己心里的状态,也是要精勤,正知和正念,舍离世间一切欲贪和苦恼。

 

第四个念处就是法念处。对于法,随时随地观照法,于法,随观法而住。

 

身随观身念处它的巴利文就是:kāye kāyānupas 受随观受念处vedanā vedanupassī 那么这个心随观心念处就是Citte Cittanupassī, 那么法随观法念处是 dhammadhammanupassī这四个都是一样的,它后面都是anupassī它是Annupassī就是隨观你的状态,隨着你的身体出现的状态你就观察身体;随着感受的身心(生起),你就观察感受;随着心念的状态观察心念;随着观察到法,色法名法,你就观察法。

 

因此它才叫做Annupassīanupassī),就是随时随地观察。任何身体生起的现象、受的现象、心的现象和法的现象,法就是指色法跟名法你观察这些内容。

 

做的时候就是要精勤atapi,正知sampajanno和正念satima。那么我们在做的内容来讲就有分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

 

法增比丘,澳洲佛宝寺,2012年。

愿众生安乐!

欢迎翻印,请先联络作者。请勿删改。

dhammavaro@qq.com

https://sites.google.com/view/buddharatana-monastery-of-aust/home 澳洲佛宝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