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18日 星期日

死的次第与识的灭尽


《礼敬世尊阿罗汉觉》
死的次第与识的灭尽

法增比丘(Bhikkhu Dhammavaro)

凡夫的死

凡是生下来的都将会死,死后随其所造业,各自受生去。佛说:业是土地,心是种子,渴爱是水分;有情为无明所矇蔽,为渴爱所缚,将会导至投生到另一个低等,中等,或上等的生命界。[中部3:76]

生命不是永恒的,
死亡才是永恒的。
我们将会死,那是肯定的,
生命的结局即是死亡。
我们的生命是无常的,
不能保持不变的,
我们的死亡才是不变的。
实在的啊 ! 这个身体,
不能长久维持下去的,
一旦没有了识,即被抛弃了,
将埋在泥堆下,就像朽木一般,没有任何的用处了。”([佛教朝暮课诵]早课)

「时,波斯匿王(Pasenadi)有祖母,极所敬重,忽尔命终。……波斯匿王白佛:世尊!极敬重爱恋。世尊!若国土所有象马七宝,乃至国位,悉持与人,能救祖母命者,悉当与之,既不能救,生死长辞,悲恋忧苦,不自堪胜。曾闻世尊所说:一切众生、一切虫、一切神,生者皆死,无不穷尽,无有出生而不死者,今日乃知世尊善说。……佛告大王:正使婆罗门大姓、剎利大姓、长者大姓,生者皆死,无不死者。正使剎利大王灌顶居位,王四天下,得力自在,于诸敌国无不降伏,终归有极,无不死者。若复,大王!生长寿天,王于天宫,自在快乐,终亦归尽,无不死者。若复,大王!罗汉比丘诸漏已尽,离诸重担,所作已作,逮得己利,尽诸有结,正智心善解脱,彼亦归尽,舍身涅盘。若复缘觉善调善寂,尽此身命,终归涅盘。诸佛世尊!十力具足,四无所畏,胜师子吼,终亦舍身,取般涅盘!以如是比,大王当知,一切众生、一切虫、一切神,有生辄死,终归磨灭,无不死者。

尔时,世尊复说偈言:
一切众生类,有命终归死!   各随业所趣,善恶果自受。

恶业堕地狱,为善上升天,修习胜妙道,漏尽般涅盘。

如来及缘觉,佛声闻弟子,会当舍身命,何况俗凡夫!」([杂阿含1227]

[杂阿含760]里佛说:世有三法:不可喜、不可愛、不可念。何等为三?谓老、病、死。而死是凡夫最不可喜、最不可愛、最不可念的


佛言大王:世间若无此三,佛不出世,亦不说法,以有此三故,佛出世为众说法。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王车严饰盛
  庄挍甚奇妙
  久故色毀败
  如身必归老
  实法无衰老
  展转相付故
  咄哉老賊恶
  端正殊妙色
  汝能坏败也
  设寿滿百年
  必入于死径
  病來夺其力
  老将付与死
  是故常乐
  捡心勤精进
  了知生边际
    胜彼魔军众
  度有生死岸

佛来生在人中,为众说法,而不去生在天上,或其他世界,就是因为人中的老病死是可憎、不可愛、不可追念的。

[杂阿含670]里佛说:世尊告诸比丘:有四力。何等为四?谓觉力.精进力.无罪力.摄力。如上说。若比丘成就此四力者。得离五恐怖。何等五?谓不活恐怖.惡名恐怖.众中恐怖.死恐怖.恶趣恐怖。是名五恐怖我们天天在造众多恶业,极少善业,当老病死来时,我们真的是心中恐怖,无可救药,无可怙恃,找不到可逃避处。

[清淨道論]提到念死有二法;其一是如理作意「死将来临,命根将断」,以镇伏五盖,生起正念而得证近行定。其二是钝根者得以如下八法念死:
(一)杀戮者追近;
(二)死之必然;
(三)将己与有大名、大福、大力、大神变、大慧、辟支佛、和正等觉者比较;(他们都死了,自己也一样难免;)
(四)身为诸多虫类所共居,死缘甚多;
(五)身命无力无主,因须赖出入息,四威仪平衡、冷热平衡、四大平衡、适当食物维生;
(六)寿命不定,因时间、疾病、时刻、死处、生趣都不定;
(七)寿命不长;
(八)寿命剎那相续。如是住于不放逸,殷勤修习断漏。死时不陷于恐惧与昏昧。


我们不要以为人老了,不能修善,归依三宝即是大善,再修福德,才是临命終之时,心能依止的。不然临終心若恐慌,为恶业所催,自然堕落在恶趣,无可救药。

死的次第

根据[摄阿毘达摩义论]---[摄离路分别品第五]所载:众生有四种死与结生(patisandhi)的次第,死是命根被切断,众生的死因有四种:
1.由于寿命已尽,
2.由于业力已尽,
3.由于寿、业两者俱尽,
4.由于毁坏业而致死的,这是非时死。

众生在死的时候,由于其本身的业力,在六个根门的任何一门之中现起以下三种相之一:
1.业(kamma---过去所造的善恶业,导至下世(后有)的业,这能导至下世的结生。
2.业相(kammanimitta---将成熟导至下世投生至何处的善恶业,或见到他以前造业时曾见到的色相等的业相。
3.趣相(gatinimitta---或见到下世(后有)当得忍受(苦、乐)的去处的趣相。

他的意识便住于那现起的业、业相或趣相(所缘tādarammana),依照将要成熟之业的染净,及依照将得到生有之处,他的心相续,数数转起(āvajjana),强大的倾向于该所缘;依随这些所缘而使新的业,如重新造作般出现在他的意门。

临终之人,在他的心路(dvāravithi)之末,或在有分(bhavanga)(bhava生命。分,成分。)灭尽之时,他的死心生起之后就灭尽,死心灭尽之后,结生心立刻生起,执取同样的所缘,或有所依或无所依,而住于后有(新的一世)。因为它是受无明随眠’(avijjānusaya)的缠缚,以渴爱随眠’(tanhānusaya)为根本而造业所生;因为它把前生的业有与后生的业有连接起来,所以称为结生的意识(patisandhicitta),为相应法所执取,是俱生法的主要住处,而成为轮回生命的先导者。

众生的结生patisandhi

临终者的死的路心(心路cittavithi),由于意门转起迟缓的缘故,只有五个速行心(javana)的剎那;如果是由于现于意门的现在所缘而死的,则结生、有分也取得现在所缘。那些在欲界结生的所缘,是由六个根门的任何一门取得现在与过去所缘的业相与趣相。但业只是意门识取过去的所缘,所有这一切的欲界结生的所缘法,皆是有限的。趣相可以是现在或过去所缘,如地狱众生的号叫,或天界的音乐和香味等。

至于色法,结生心不能产生心生色,须在第二个心识刹那才开始产生。在结生心后第一个有分心生时开始,业生色在生时的小刹那开始,每一个心识刹那中的生,住,灭三个小刹那,业生色继续在一世当中如此生起色法,直到死亡心的第十七个心为止。这业是前生的善恶的思心所(cetana12种不善心,8种善心,5种色界心)。业生色有18种:八不离色,五净色,两种性根色,命根色,心色,与空界。结生心住时,业生色色聚里的火界就开始产生时节生色,一生中都能在住时产生时节生色。食生色在孕妇吃下食物后,色聚里的食素或营养产生食生色,当食素传到胎儿时,就能生起食生色。一天的食物能在身体里维持七天。欲界的湿生(samsedaja)与化生(opapatika)有情在结生时最多有眼,耳,鼻,舌,身,性,和心共七种的十法聚(八不离色,命根色,和净色)生起。而胎生(jalabuja)有情(包括卵生andaja)只有身,性,和心所依处三种十法聚生起,过后,才生起眼,耳,鼻,舌等的十法聚。

色界结生的所缘是概念,所以必定是业相。无色界结生的所缘是概念或广大心,所以也必定是业相。无想有情的生起是命根九法聚,所以是色结生。无色界有情是非色结生(名结生)。其余的有情是色非色结生(色与名结生)。

众生死后有四种结生:
1.恶趣结生---有地狱界、畜生界、饿鬼界与阿修罗众四种,是欲界的恶趣地(apāya bhūmi)

2.欲界善趣结生---有人、四大王天、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与他化自在天七种,是欲界的善趣地。以上这十一种称为欲善趣地’(kāmasugati bhūmi)

3.色界结生---有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是初禅地。少光天、无量光天与光音天,是二禅地。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是三禅地。广果天、无想有情天、净居天,是四禅地,色界地有十六种天,其中无烦天、无热天、善现天、善见天与色究竟天,是净居地或五阿那含天。以上这十六种称为色界地’(rūpāvacara bhūmi)

4.无色界结生---空无边处地、识无边处地、无所有处地与非想非非想处地,是无色界地’(arūpāvacara bhūmi)的四种。 

在欲界中,四恶趣、人与苦处阿修罗的寿量,是没有定数的。四大天王的寿量,是五百岁的天寿,合人间的寿量为九百万岁。从此三十三天的寿量是四大王天的四倍。夜摩天的寿量是三十三天的四倍。兜率陀天的寿量是夜摩天的四倍。化乐天的寿量是兜率陀天的四倍。他化自在天的寿量是化乐天的四倍。
初禅的异熟心,在初禅地中,转起结生、有分、死。如是第二禅异熟心与第三禅异熟心,在第二禅地转起结生、有分、死。第四禅异熟心,在第三禅地转起结生、有分、死。第五禅异熟心,在第四禅地转起结生、有分、死。无想有情,唯是色而结生,在结生之后的生活与死的时候,亦唯是色的活动与灭。这六种名为色界结生。

色界天中,梵众天的寿量是一劫的三分之一,梵辅天的寿量是半劫,大梵天的寿量是一劫,少光天的寿量是二劫,无量光天的寿量是四劫,光音天的寿量是八劫,少净天的寿量是十六劫,无量净天的寿量是三十二劫,遍净天的寿量是六十四劫,广果天的无想有情天的寿量是五百劫。无烦天的寿量是一千劫,无热天的寿量是二千劫,善现天的寿量是四千劫,善见天的寿量是八千劫,色究竟天的寿量是一万六千劫。

初无色等的异熟心,在初无色等地中,如其次第,转起、结生、有分、死。此等四个名为无色结生。

无色界天中,生于空无边处天的寿量是二万劫,生于识无边处天的寿量是四万劫,生于无所有处天的寿量是六万劫,生于非想非非想处天的寿量是八万四千劫。

1.在色界结生的所缘,只是假设的业相。同样的在无色界结生的所缘,根据情况,是上二界的(业相)与假设的业相。
2.无想天的有情只有命九法结生而生,因此称他们(无想有情)为色结生者
3.无色界的有情为无色结生者
4.其余的有情为色与无色的结生者

这些结生者,在结生心灭了之后,以同样的所缘,转起一个相似心,犹如河流流动一般不断地生起,直到死亡心的生起。在没有路心生起的时候,因为它是生命的主要部分,名为有分相续的意识,最后在死的时候死亡心生起而后灭尽。此后再结生等,犹如车轮,次第展转转起(āvajjana)众生随其所作业,除了上述的四处,别无趣向之处。能够认识这点,是要有正见的。

1.死后堕地狱

[杂阿含1233]里记载:舍卫国有长者,名摩诃男(Mahanama),命终无有儿息。波斯匿王以无子,无亲属之财,悉入王家。波斯匿王(King Pasenadi)日日挍阅财物,身蒙尘土,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尔时,世尊告波斯匿王:大王从何所来身蒙尘土似有疲惓。波斯匿王白佛:世尊!此国长者摩诃男,命终有无子之财,悉入王家,瞻视料理,致令疲劳,尘土坌身,从其舍来。佛问波斯匿王:彼摩诃男长者大富多财耶?波斯匿王白佛:大富。世尊!钱财甚多,百千巨亿金钱宝物,况复余财。世尊!彼摩诃男在世之时,粗衣恶食,如上广说。佛告波斯匿王:彼摩诃男过去世时,遇多迦罗尸弃辟支佛,施一饭食,非净信心,不恭敬与,不自手与,施后变悔。言:此饭食自可供给我诸仆使,无辜持用,施于沙门。由是施福,七反往生三十三天,七反生此舍卫国中最胜族姓,最富钱财。以彼施辟支佛时,不净信心,不手自与,不恭敬与,施后随悔故,在所生处,虽得财富,犹故受用粗衣、粗食、粗弊卧具、屋舍、车乘、初不尝得上妙色、声、香、味、触、以自安身。复次,大王!时,彼摩诃男长者杀其异母兄,取其财物,缘斯罪故,经百千岁,堕地狱中,彼余罪报生舍卫国,七反受身,常以无子,财没入王家。大王!摩诃男长者今此寿终,过去()()()尽。于此身,以彼悭贪,于财放逸,因造过恶,于此命终已,堕地狱受极苦恼。波斯匿王白佛言:世尊!摩诃男长者命终已,入地狱受苦痛耶?佛言:如是,大王!已入地狱。

世上那些愚痴的人天天所造的恶业,积集如山,你想死后还能去到什么地方呢?造什么业才会去到地狱呢?即是造十恶业:(1)身行重的杀盗邪淫恶业2)口行重的妄语恶口两舌恶业3)意行重的贪瞋痴恶业4)意念起于无后世的断见5)意念起于灵魂不灭的常见6)意念起无因见7)意念起无造业者的邪8)意念起于无三宝无圣人的邪9)意念起于断常边见10)不知报恩。(见[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

2.死后堕畜生

[杂阿含908 ]里佛对战斗活聚落主说:佛告聚落主:为战斗,有三种惡邪:若身、若口、若意。以此三种惡邪因缘,身坏命終,得生善趣箭降伏天者,无有是处。佛告聚落主:若古昔战斗活耆年宿士,作如是见、作如是说,若诸战斗活,身被甲冑,手執利器,命敌先登,堪能方便摧伏怨敌,以是因缘,生箭降伏天者,是則邪见,邪见之人,应生二处,若地狱趣、若畜生

[中阿含.兜调经]里记载婆罗门死后堕在畜生趣为狗,把生前所藏珍宝交还给儿子的故事一时佛在舍卫国。国中有一婆罗门名曰兜调,有子名曰。兜调为人急弊常喜骂詈,身死还自为其家作狗子,名曰。其子谷者爱是狗子为着金锁,床卧常以氍氀毾氈,食以金盘美食。......谷问佛:是狗于我何等耶?佛言:不须问,闻者令汝不乐。谷言:听为我说之。佛言:说者令汝瞋怒。谷言:不敢瞋,愿欲闻之。佛言:是汝父兜调也。谷言:我父兜调在世时,明经道经不作狗。佛言:但坐所知,自贡高故作狗耳。汝欲知审是汝父不?还归于家语狗言:汝审是我父兜调者?当于故器中食。汝审是我父者?当还于故处卧。汝审是我父者?先时所有珍宝藏物当示我处。谷即还归呼狗言:骡汝审是我父兜调者,当食是食,狗即食其食。谷复言:骡汝审是我父者,当卧故处,狗即卧故处。谷复言:骡汝审是我父者,先时所有珍宝藏物当示我处,狗即以口指床右,足下以前两足爬地示之,谷即掘骡所爬地,得珍宝琦物甚众多。 因邪见而生在地狱和畜生趣的人实是多的不可胜数。

造什么业才会去做畜生呢﹖即是造十恶业:(1)身行中恶业,(2)口行中恶业,(3)意行中恶业,(4)从贪烦恼起诸恶业,(5)从瞋烦恼起诸恶业,(6)从痴烦恼起诸恶业,(7)毁骂众生,(8)恼害众生,(9)布施不净物,(10)邪淫。以上十业,得畜生报。(见[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

3.死后堕饿鬼

在生于鬼趣的众生当中,目犍连的母亲作饿鬼是最著名的故事。

在《杂阿含509经》里曾提到大目犍连尊者和勒叉那尊者,从耆阇崛山(Gijjhakūta)下来,到王舍城(Rājagaha)托钵时,看到一个夜叉(大身鬼)在空中奔走,只剩下一副骷髅,后边有秃鹰,鸢等鸟追逐着他啄食,他的骨肉离散,发出极其痛苦的声音。大目犍连以此告知世尊,佛说他曾见过,但是不说,因为怕众人不信,众人若不信佛,会长夜不利和痛苦。佛接着说这个夜叉是以前王舍城的屠牛夫,死后生地狱中,在地狱中经过百千万岁后,其残余的罪业生为夜叉,继续受杀生之报。

在《杂阿含523经》里记载大目犍连尊者所见的淫妇鬼。本为波羅奈城淫妇,过去世时,有比丘於迦叶佛所出家,彼女人以不清淨心请彼比丘,比丘直心受请,不解其意,女人瞋恚,以不淨水洒比丘身,因为这样的罪,生在地狱中受無量苦,地狱余罪,得此身,续受苦。

在《杂阿含530经》里记载大目犍连尊者,所见到的一位在迦叶佛(Kassapa)时作恶比丘的夜叉,全身燃烧着,衣也燃烧,被火焰包围着,在空中奔走发出痛苦之声。

造什么业才会去做饿鬼呢﹖即是造十恶业:(1)身行轻恶业2)口行轻恶业3)意行轻恶业4)多贪5)恶贪6)嫉妒7)邪见8)爱着资生物即便命终9)饥饿而死10)枯渴而死。(见[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

谈这些饿鬼夜叉的事不是闲聊,而是用来唤醒我们的愚痴与邪见,凡夫常自以为是,以不见为不实之邪见,来衡量事情。我们不晓得我们的眼睛,所能见到的范围极为有限,军事上在晚上用红外线来探查敌人就是一例,很多人以为见不到鬼就认为没有鬼的存在。

轮回久远

认识了死的过程之后,我们要正思维,这是八正道之一,那即是既然这么多苦楚,我要如何为自己的福利着想呢?我要继续造恶业呢还是造善业,造恶业要去恶道受苦,那受不了;行善呢很勉强,提不起劲,那我们要先考虑长久轮回的苦。

佛陀指出轮回的苦:尔时,佛告诸比丘:于无始生死,无明所盖,爱结所系,长夜轮回,不知苦之本际。有时长久不雨,地之所生百谷草木,皆悉枯干。诸比丘!明所盖,爱结所系,众生生死轮回,爱结不断,不尽苦边。诸比丘!有时长夜不雨,大海水悉皆枯竭。诸比丘!无明所盖,爱结所系,众生生死轮回,爱结不断,不尽苦边。诸比丘!有时长夜须弥山王,皆悉崩落。无明所盖,爱结所系,众生长夜生死轮回,爱结不断,不尽苦边。诸比丘!有时长夜,此大地悉皆败坏,而众生无明所盖,爱结所系,众生长夜,生死轮回,爱结不断,不尽苦边。

比丘!譬如狗子系柱,彼系不断,长夜绕柱,轮回而转。如是,比丘!愚夫众生,不如实知色,色集,色灭,色味,色患,色离,长夜轮回,顺色而转。如是不如实知受、想、行、识;识集,识灭,识味,识患,识离,长夜轮回,顺识而转。诸比丘!随色转,随受转,随想转,随行转,随识转。随色转故,不脱于色。随受、想、行、识转故,不脱于识。以不脱故,不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杂阿含266])

我们就像这系在柱子的一条狗一般,转了一圈又一圈,生了又死,又再生了又死,又再......,无有尽期。这是因为我们为无明所盖,贪爱结使所系,不知五蕴的生灭性质与过患,也不知出离。如此,我们随着色相而转,随着感受而转,随着想念而转,随着诸行而转,随着意识而转,不能超越五蕴,不能脱离生死流转。

如何知道轮回久远呢?有一次一位比丘问佛,世尊您可以譬喻来解释吗?于是佛对他说:比如世人寿命百岁,早上忆念三百劫,中午忆念三百劫,晚上忆念三百劫,如此日日忆念劫数,百年之后命终,还不能忆念穷尽(轮回的)劫数。因此我们久远以来的轮回已经过了无量的劫数,经过长夜受了无量苦楚,我们还没法从轮回跳出去。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

考虑了久远的轮回,我们才再正思维人身难得,佛法难闻的道理。

[增支部1.19]里佛言:“诸比丘 ! 于此阎浮提洲,只有少数之乐园、乐林、乐地与湖泊。而多为险峻悬崖地,难越之河川,茂密之荆棘林,难登之山岭。如上同理,众生中只有少数人死后再生为人。……或生于天神中。而多于死后生于地狱、傍生与饿鬼中。

如上同理,众生中只有少数天神死后再生为天神。……或生于人中。而多于死后生于地狱、傍生与饿鬼中。

如上同理,众生中只有少数在地狱、傍生与饿鬼中的众生死后再生为天神。……或生于人中。而多于死后生于地狱、傍生与饿鬼中。因此死后要再生为人或天神是极其稀有之事。

[中阿含.伽弥尼经]里佛言:伽弥尼,犹去村不远,有深水渊,于彼有人,以大重石,掷着水中,若众人来,各叉手向(作法事或宗教仪式),称叹求索,作如是语,愿石浮出。伽弥尼,于意云何?此大重石,宁为众人,各叉手向,称叹求索,因此缘此,而当出耶?伽弥尼答曰:不也,世尊。如是,伽弥尼,彼男女等,懈不精进,而行恶法,成就十种不善业道,杀生、不与取、邪淫、妄语乃至邪见,若为众生(为人作法),各叉手向,称叹求索,因此缘此,身坏命终,得至善处,生天上者。是处不然(这是不可能的)作恶之人就好比那大石头,沉入水底(下到地狱),不管你作什么法,念什么咒,若无诚心悔过,仰赖三宝的皈依救拔之力,是不可能出来的。

[杂阿含1227]佛说:一切众生类,有命终归死!   各随业所趣,善恶果自受。恶业堕地狱,为善上升天,修习胜妙道,漏尽般涅盘。如来及缘觉,佛声闻弟子,会当舍身命,何况俗凡夫!

要能听闻佛法,我们必须克服八种障碍,那就是不要:
1)生于地狱中;
2)生于饿鬼中;
3)生于畜生中;
4)生于长寿天;
5)生于无佛法的边地;
6)心有邪见;
7)诸根不全,盲聋闇哑;
8)佛不出世。([中阿含.八难经]

你想生在恶道这么容易,要回来生在人道的机会是很渺茫的,不要以为世上的人这么多,还在天天增加,怎么可能生到恶道去呢?佛说众生不可思议,业果不可思议,佛智更不可思议!三千大千世界里的众生无量,我们眼睛能见的人只不过区区几十亿,但众生无量!算也算不完,许多的众生比如鬼,神,阿修罗等等,见都难见到。现在这些人只不过因缘如此,他们才出现在这世上,但是现在世上危难重重,随时随地成千上万的人会因疾病、战争、天灾等原因,一下子就不见了,2004年圣诞节的大海啸,在几个小时内就夺走了300,000条人命!2008年的缅甸大颱风一小时内就把100,000人淹死了!中国大地震在几分钟内就夺走了70,000条人命。失踪的也多达30,000人。你看生命是多么的危脆。

识蕴的认识

认识了死与生命的宝贵,佛法的珍贵,我们再来看圣者如何修到识的寂灭。接下来让我们了解一下我们的意识。

一切有识知相的总括为识蕴。识即是心与意的同义异字,识知相也即是识的自性。心的活动只是纯粹的识知过程,这过程是因缘法,并无一个自我在进行识知的活动,这活动本身是生灭法,是无常的。

心的特相是识知目标(vijānana);作用是作为诸心所的前导者,并与诸心所相伴;现起是一个相续不断的过程(sandhāna);近因是名色(nāmarūpa),因心须依靠心所与色法而生起。

在阿毗达摩论,心被细分为八十九种心,或更细的一百廿一心。心是一连串相续而又剎那生灭的心,因为时间极短而且难以察觉以致使我们认为它是一个个体

依阿毗达摩论的分法,心依地(bhūmi)而分为欲地,色地和无色地的世间地,以及出世间地。

因为这些地方是心的活动地。三界虽与诸地相符,但是各界的心并不一定出现在相符的地,比如色界心与无色界心也可在欲地生起,而欲界心也可在色地与无色地生起。一界之心通常出现在与它相符的地,任何造业的心(善或不善)也倾向使造业者投生在相符的生存地,可知心对界与地的密切关系。

[相应部22.56]佛说:“ 诸比丘!何为识蕴?有六种,对色相的意识,对声音的意识,对香味的意识,对味道的意识,对触觉的意识,对意境的意识。

[中部43]记载:“ 诸比丘!诸受、想、行、互为关连,並非不关连,难以分割,难以分别。因为一个人在感受时,同时有想念;一个人在想念时,同时有意识(的活动)

诸识可分别为六:
(1)眼识(cakkhu-viññāna)
(2)耳识(sota-viññāna)
(3)鼻识(ghana-viññāna)
(4)舌识(jivha-viññāna)
(5)身识(kaya-viññāna)
(6)意识(mano-viññāna)

诸识可分别为八十九心或更细的一百廿一心:
(1) 欲界心 (kāmāvacara citta)欲是指(一)能欲,即渴望享受欲乐;(二)所欲,指境,包括颜色、声音、气味、味道、触觉五欲对象。欲地是欲生存地,有十一界,即四恶道,人间与六欲天。共有五十四心。(善心)(24),不善心 (12),无因心 (18)

(2) 色界心(rūpāvacara citta):这是指与色地相关的心,或与色界禅相关的禅那(jhāna)心。色界禅是以专注于色法目标而得的,比如安般念(呼吸),或白遍,或地遍等,依这些目标而证得的广大心是色界心。共有十五心。色界善心(5),色界果报心(5),色界唯作心(5)

(3) 无色界心(arūpāvacara citta)这是与无色地相关的心,或与无色界禅相关的禅那心。无色界禅是以专注于无色法目标而得的,比如无边虚空等,依这些目标而证得的广大心是无色界心。共有十二心。无色界善心(4),无色界果报心(4),无色界唯作心(4)

(4) 出世间心(lokuttaracitta)上面的三种是世间心。世间是指情世间(satta loka),器(物质)世间(okāsa loka)和行法世间(samkhāra loka)(名色法,或五蕴);超越这些有为的法界的心,以涅盘为对象的是出世间心。共有八心。若依寻、伺、喜、乐、舍心各分四道与四果就有四十心。道心 (420),果心 (420)

识蕴生起的现在因是名色,名是指与识相应的受、想、行三蕴;色是指依处色及目标(内色与外色)。识蕴的灭是离所接触之境或触境不动心,当阿罗汉入涅盘时五蕴灭尽,识也灭尽。

[相应部.犍度篇.第二无常品]世尊说:识是无常,以识所生起之因、缘亦是无常,诸比丘!依无常之因、缘所生起之识,如何是有常耶?”

[相应部.犍度篇.第三重担品]世尊说:若识之灭、息、没者,则苦灭、病息、老死没。

[杂阿含109]中舍利弗对六十位比丘的开示如下:云何见识即是我?谓六识身。眼识、耳、鼻、舌、身、意识身。于此六识身,一一见是我,是名识即是我。(六识身当做我。)

云何见识异我?见色是我,识是我所。见受、想、行是我,识是我所,是名识异我 (色、受、想、行当做我,识是我所有。)

云何见我中识?谓色是我,识在中住。受、想、行是我,识在中住,是名我中识。(识在色、受、想、行中。)

云何识中我?谓色是我,于识中住,周遍其四体。受、想、行是我,于识中住,周遍其四体,是名识中我 (色、受、想、行在识中。)

这执取的范围根据上经与[相应部,蕴相应]里佛陀的开示指出各有十一种。过去、现在、未来、内、外、粗、细、劣、胜、远、十一种识是识取蕴。

识的生起

明白了上述的识蕴,识生起的现在因是名色,名是指与识相应的受、想、行三蕴;色是指依处色及目标(内色与外色),这样的观照识蕴的因缘生,然后才观照它的剎那生(指在接触境时所生的识)

、受、想、行、识的观照

要把对五蕴的执取断除,是需要正见以及强大的正念,而且不能对它们生起情感,心念必须非常的冷静,先学习常常观照身体,以及身体的各个状况,等待正念生起巩固之后,才学习常常观照受、想、行、识,并断除对它们的执取。

[杂阿含42]里佛教导说:云何色如实知?诸所有色,一切四大及四大造色,是名为色。如是色如实知。云何色集如实知?爱喜是名色集。如是色集如实知。云何色灭如实知?爱喜灭是名色灭。如是色灭如实知。云何色灭道迹如实知?谓八圣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是名色灭道迹。如是色灭道迹如实知。云何色味如实知?谓色因缘生喜乐,是名色味。如是色味如实知。云何色患如实知?若色无常、苦、变易法。是名色患。如是色患如实知。云何色离如实知?谓于色调伏欲贪、断欲贪、越欲贪。是名色离。如是色离如实知。(观察身体的四大及眼、耳、鼻、舌、身的状况。爱喜是心对色的执取,也是色的味,要断灭对色身的执取是修八正道,色的过患就是它们的无常,知道这点才能断欲贪。)

云何受如实知?谓六受:眼触生受、耳、鼻、舌、身、意触生受。是名受。如是受如实知。云何受集如实知?触集是受集。如是受集如实知。云何受灭如实知?触灭是受灭。如是受灭如实知。云何受灭道迹如实知?谓八圣道:正见、乃至正定。是名受灭道迹。如是受灭道迹如实知。云何受味如实知?受因缘生喜乐。是名受味。如是受味如实知。云何受患如实知?若受无常、苦、变易法。是名受患。如是受患如实知。云何受离如实知?若于受调伏欲贪、断欲贪、越欲贪。是名受离。如是受离如实知。(观察的种类,及眼、耳、鼻、舌、身、意的受。爱喜是心对受的执取,也是受的味,要断灭对受的执取是修八正道,受的过患就是它们的无常,知道这点才能断欲贪。)

云何想如实知?谓六想:眼触生想、耳、鼻、舌、身、意触生想。是名为想。如是想如实知。云何想集如实知?触集是想集。如是想集如实知。云何想灭如实知?触灭是想灭。如是想灭如实知。云何想灭道迹如实知?谓八圣道:正见、乃至正定。是名想灭道迹。如是想灭道迹如实知。云何想味如实知?想因缘生喜乐。是名想味。如是想味如实知。云何想患如实知?若想无常、苦、变易法。是名想患。如是想患如实知。云何想离如实知?若于想调伏欲贪、断欲贪、越欲贪。是名想离。如是想离如实知。(观察的种类,及眼、耳、鼻、舌、身、意的想。爱喜是心对想的执取,也是想的味,要断灭对想的执取是修八正道,想的过患就是它们的无常,知道这点才能断欲贪。)

云何行如实知?谓六思身:眼触生思、耳、鼻、舌、身、意触生思。是名为行。如是行如实知。云何行集如实知?触集是行集。如是行集如实知。云何行灭如实知?触灭是行灭。如是行灭如实知。云何行灭道迹如实知?谓八圣道:正见、乃至正定。是名行灭道迹。如是行灭道迹如实知。云何行味如实知?行因缘生喜乐。是名行味。如是行味如实知。云何行患如实知?若行无常、苦、变易法。是名行患。如是行患如实知。云何行离如实知?若于行调伏欲贪、断欲贪、越欲贪。是名行离。如是行离如实知。(观察的种类,及眼、耳、鼻、舌、身、意的思。爱喜是心对思的执取,也是行的味,要断灭对行的执取是修八正道,行的过患就是它们的无常,知道这点才能断欲贪。)

云何识如实知?谓六识身:眼识、耳、鼻、舌、身、意识身。是名为识。如是识如实知。云何识集如实知?名色集是识集。如是识集如实知。云何识灭如实知?名色灭是识灭。如是识灭如实知。云何识灭道迹如实知?谓八圣道:正见、乃至正定。是名识灭道迹。如是识灭道迹如实知。云何识味如实知?识因缘生喜乐。是名识味。如是识味如实知。云何识患如实知?若识无常、苦、变易法。是名识患。如是识患如实知。云何识离如实知?若识调伏欲贪、断欲贪、越欲贪。是名识离。如是识如实知。观察的种类,及眼、耳、鼻、舌、身、意的识。爱喜是心对识的执取,也是识的味,要断灭对识的执取是修八正道,识的过患就是它们的无常,知道这点才能断欲贪。)

圣者识的灭尽

观照五蕴的坏灭与灭尽;同样的,它们也有因缘灭与剎那灭。阿罗汉一切烦恼灭尽,故根触境时不动心。但是识还存在,要是没了识他就不能吃饭与人对答了。当阿罗汉入涅盘时五蕴灭尽,这就是因缘灭。五蕴剎那时的坏灭是剎那灭,比如从眼识转去耳识时,眼识就是剎那灭。圣者的识在死时不再生起,因此就不会去转世。

故在[杂阿含64]里佛说:「识无所住故不增长,不增长故无所为作,无所为作故则住(住于正智的无念状态),住故知足,知足故解脱,解脱故于诸世间都无所取,无所取故无所著,无所著故自觉涅盘。」

[杂阿含905]舍利弗和诸外道出家及摩诃迦叶讨论说:云何?舍利弗!如来无后生死耶?

舍利弗答言:诸外道!世尊说言:此是无记

又问:舍利弗!如来有后生死、无后生死耶?

舍利弗答言:世尊说言:此是无记。

又问舍利弗:如来非有后生死、非无后生死耶?

舍利弗答言:诸外道!世尊说言:此是无记。

诸外道出家又问尊者舍利弗:云何所问如来有后生死、无后生死、有后无后、非有后非无后。一切答言:世尊说:此是无记。云何为上座?如愚如痴,不善不辩,如婴儿无自性智。作此语已,从坐起去。

尔时,尊者摩诃迦叶,尊者舍利弗相去不远,各坐树下,昼日禅思。尊者舍利弗知诸外道出家去已,诣尊者摩诃迦叶所,共相问讯慰劳已,退坐一面,以向与诸外道出家所论说事,具白尊者摩诃迦叶:尊者摩诃迦叶!何因何缘世尊不记说:后有生死、后无生死、后有后无、非有非无生死耶?

尊者摩诃迦叶语舍利弗言:若说如来后有生死者,是则为色。若说如来无后生死,是则为色。若说如来有后生死、无后生死,是则为色。若说如来非有后、非无后生死,是则为色。如来者,色已尽,心善解脱,言有后生死者,此则不然。无后生死、有后无后、非有后非无后生死,此亦不然。如来者,色已尽,心善解脱,甚深广大,无量无数,寂灭涅盘。

舍利弗!若说如来有后生死者,是则为受、为想、为行、为识、为动、为虑、为虚诳、为有为、为爱。乃至非有非无后有亦如是说。如来者,爱已尽,心善解脱,是故说后有者不然。后无、后有无、后非有非无者不然。如来者,爱已尽,心善解脱,甚深广大,无量无数,寂灭涅盘。舍利弗!如是因、如是缘,故有问世尊:如来若有、若无、若有无、若非有非无后生死,不可记说。

佛答阇多迦尼问时说:消灭过去之事,排除将来之事,也不执着现在之事,便能平静地生活。

佛答陀多迦问时说:陀多迦啊!理解你所知道的,上下左右和中间的任何东西,都是世上的束缚,不要贪恋各种生存。

佛答阿耆多问时说:阿耆多啊!世界被无知遮蔽;由于贪欲和懈怠,它不发光。我称欲望为污垢,痛苦是它的大恐怖。我告诉你抑制欲念,凭智慧阻挡欲流。只要灭除识,就能灭除名色。

圣者死时诸根停止,意识也停止,识不会离开身体,也不再造业;若从缘灭法来看:六入灭故触灭,触灭故受灭,受灭故爱灭,爱灭故取灭,取灭故有灭,有灭故生灭。因此他们不再回来。在佛经上佛陀为他们授第一记。他们很多是在活著的时候就早已做到不再造业的境界,不是在死时才做到的。

[中阿含1091]里记载一则以刀自杀的阿罗汉的故事:世尊告诸比丘:汝等当来,共至仙人山侧黑石室所,观瞿低迦比丘以刀自杀。

尔时,世尊与众多比丘往至仙人山侧黑石室中,见瞿低迦比丘杀身在地。告诸比丘:汝等见此瞿低迦比丘杀身在地不?

诸比丘白佛:唯然,已见,世尊!

佛告比丘:汝等见瞿低迦比丘周匝遶身黑闇烟起,充满四方不?

比丘白佛:已见,世尊!

佛告比丘:此是恶魔波旬于瞿低迦善男子身侧,周匝求其识神,然比丘瞿低迦以不住心,执刀自杀。

尔时,世尊为瞿低迦比丘受第一记。

证悟者的识在身体死时已经灭尽,因此恶魔波旬找不到他的识。魔王是要我们继续回来轮回,这样子他就有更大的力量。

在《杂阿含288经》里(尊者摩诃拘絺罗)复问:彼识为自作?为他作?为自他作?为非自非他无因作?

答言:尊者舍利弗,彼识非自作,非他作,非自他作,非非自他作无因作,然彼识增(识因业的积集恒增加)名色生(识没灭尽带来新的生命,故名色生)

尊者舍利弗复问:尊者摩诃拘絺罗,先言名色非自作,非他作,非自他作,非非自他作无因作,然彼名色缘识生。而今复言名色缘识。此义云何﹖

尊者摩诃拘絺罗答言:今当说譬;如智者因譬得解。譬如三芦立于空地,展转相依而得竖立,若去其一,二亦不立,若去其二,一亦不立,展转相依而得竖立,识缘名色,亦复如是,展转相依,而得生长。

我们的识、身()与心(),这三者是互为依赖,缺一不可,展转相依,而得生长。识缘于名色,而名色又缘于识。由此可见,这里边只有识、名、与色,并没有我或我的。三者互相依赖,互相影向。若能将识舍灭,就地证涅盘。

佛陀教导众比丘们时说:任何痛苦的产生的根源是诸识,灭寂诸识,痛苦就不再产生。(《经集》,第五品,彼岸道品,第十四章)

佛陀的涅盘

[大般涅盘经]里记载佛陀以狮子卧,头北脚南的方式在拘夷那竭(Kusinara)涅盘:于是,世尊即入初禅;由初禅起而入第二禅;由第二禅起而入第三禅;由第三禅起而入第四禅;由第四禅起而入空处定;由空处定起而入识处定;由识处定起而入无所有定;由无所有定起而入非非想定;由非非想定起而入灭想定。

尔时,尊者阿难,如是告尊者阿那律言:尊者阿那律!世尊般涅盘矣。

!阿难!世尊非般涅盘。世尊入于灭想定。

于此,世尊由灭想定起而入非想非非想定;由非想非非想定起而入无所有定:由无所有定起而入识处定;由识处定起而入空处定;由空处定起而入第四禅;由第四禅起而入第三禅;由第三禅起而入第二禅;由第二禅起而入初禅;由初禅起而入第二禅:由第二禅起而入第三禅;由第三禅起而入第四禅;由第四禅起后,世尊直入于涅盘。

世尊入于涅盘时,大地震动、天鼓响鸣。世人恐怖、身毛竖立。

灭尽定与死的差别

[杂阿含568]里质多罗长者问尊者伽摩比丘:尊者!有几法?若人舍身时,彼身尸卧地,弃于丘冢间,无心如木石。

答言:长者!寿暖及与识,舍身时俱舍,彼身弃冢间,无心如木石。

复问:尊者。若死,若入灭尽正受,有差别不?

答:舍于寿暖,诸根悉坏,身命分离,是名为死。灭尽定者,口,意行灭,不舍寿命,不离于暖,诸根不坏,身命相属。此则命终,入灭正受差别之相。

在灭尽定里,心与心所之流完全被暂时停止,只有证得色界与无色界禅的阿那含和阿罗汉才能作到,虽然名法已经停止,但身体还保留温暖。这灭尽定只能在欲界与色界才能证得。禅修者需知道自己还有至少七天的寿命,并需知道自己的必需品不会受损,以及知道若僧团需要他时,就要出定。作完这些决意后,即从初禅渐次入第四无色禅定,在此禅心只生灭两次,而后心流被暂时停止,证得灭尽定。

出定时若是阿那含,在阿那含果心生灭一次就进入有分;若是阿罗汉,在阿罗汉果心生灭一次就进入有分,而后生起省察智。

凡夫死时,诸根败坏,身命分离,识离开身体。但是证得灭尽定者,口,意行虽灭,不舍寿命,不离于身体温暖,诸根不坏,身命相随。

法随法行

明白上述的道理,一个有正见的行者只知道修行的重要,不待时间,即起修习正法,渐次上进。

[别译杂阿含260]里佛说:尔时有摩納名僧伽罗,往诣佛所问讯佛已,在一面坐,即白佛言:世尊!云何观察不善丈夫?

佛言:比如观月。

又问:云何观察善胜丈夫?

佛复答曰:亦如观月尔。

时摩納复白佛言。云何不善丈夫观之如月?

佛言:不善丈夫,如十六日,月光減,圆滿转亏,乃至於尽,损減不现,如佛法中,不能信心,受持禁戒,少所读诵,若修少施,於其后时,懈怠不勤,失信心,毀犯禁戒,复不布施,亲近恶友,不至僧坊,谘受於法,不听法故,身口意业,造於不善,以造恶故,身坏命終,墮於恶道,是故当知恶丈夫者,犹如彼月渐渐损減乃至灭尽。

又问:云何善胜丈夫亦复如月?

佛言:比如初月光炽然,渐渐增长。至十五日圆滿具足,如佛法中,能有信心,修行禁戒,习於多闻,修於布施,卻除邪見,修於正见,於佛法中,得純信心,坚持禁戒,善修多闻,能施不,具於正见,信心持戒,多闻惠施,以增长,是善丈夫,身口意行,亲近善友,具修诸善,身坏命終,得生天上,是故当知,善丈夫者亦复如月。恶人犹如月渐损減,善人犹如月渐增明。

[大般涅盘经]里佛说:尔时,沙罗双树忽开非时花,花朵满开,其花为供养如来,纷散、缤落于如来身上;天亦从虚空降下曼陀罗华,为供养如来,纷散、缤落于如来身上;天又从虚空降下栴檀香末,为供养如来,纷散、缤落于如来身上;天上之铙管为供养如来,鸣奏于虚空;天上之歌唱为供养如来,亦演唱于虚空。

尔时,世尊,告尊者阿难曰:阿难!沙罗双树忽开非时花,其花满开,而为供养如来,纷散、缤落于如来身上;天亦从虚空降下曼陀罗华,为供养如来,纷散、缤落于如来身上;天又从虚空降下栴坛香末,为供养如来,纷散、缤落于如来身上;天上之铙管为供养如来,鸣奏于虚空;天上之歌唱为供养如来,亦演唱于虚空。
  
阿难!如此对如来并非适宜之尊敬供养。阿难!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凡大小之行,皆以法随法而住,持身正直,随戒、法而行者,则是对如来最上之尊敬供养。然者,阿难!“法随法而住,应持身正直,随戒、法而行。如是,阿难!应当学。

佛在临涅盘时还勉励阿难与后世人们以法随法而住,持身正直,随戒、随法而修行。

[大般涅盘经]里佛说: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曰:诸比丘!因不觉知、不通达四种法,我与汝等如是长久流转于轮回。四者何耶?诸比丘!因不觉知、不通达圣戒,我与汝等如是长久流转于轮回。诸比丘!因不觉知、不通达圣定,我与汝等如是长久流转于轮回。诸比丘!因不觉知、不通达圣慧,我与汝等如是长久流转于轮回。诸比丘!因不觉知、不通达圣解脱,我与汝等如是长久流转于轮回。诸比丘!若有觉知、通达圣戒、圣定、圣慧、圣解脱等四法,则断尽有欲,灭尽有之渴爱而永不再生。

当我们明白通达四法:即圣戒、圣定、圣慧、圣解脱,就能断尽有欲,灭尽有之渴爱而永不再生。

[大般涅盘经]里佛又说:诸比丘!我所知及为汝等宣说之法,汝等应善理解、实践、修习、宣布,令此梵行长续久住,此则为众生之利益、幸福,慈愍此世间及为人天之利益、幸福。然,诸比丘!我所知及为汝等宣说之法,汝等应善理解、实践、修习、宣布、令此梵行,长续久住,此则为众生之利益、幸福,慈愍此世间及为人天之利益、幸福者何耶?此即:四念处、四精进、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诸比丘!此是我所知及为汝等宣说之法。汝等应善理解、实践、修习、宣布。令此梵行,长续久住,即为众生之利益、幸福,慈愍此世间及为人天之利益、幸福。

善根较差的人,就要明白世尊所宣说之法,善理解、善实践、善修习之,为了我们的利益、幸福,为了人天之利益、幸福。而修习:四念处、四精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和八圣道分。这是通常所说的三十七道品。


法增比丘撰,佛宝寺
愿众生安乐!
欢迎翻印,请先联络作者。请勿删改。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