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17日 星期六

修习六根门


《礼敬世尊阿罗汉觉者》
修习六根门
法增尊者讲于新加坡,成都‘佛子’笔录

今天晚上我们讲的是六根的修习。我们大家合掌,礼敬世尊、阿罗汉、正等正觉者(三次)。

今天晚上的题目叫“六根的修习”,我们看讲义,首先我们谈到要认识苦,苦是四圣谛的第一个圣谛。我们认知苦是要贯彻四圣谛的第一个任务,要正确地认识,而且你要知道所有的苦是围绕着色相,围绕着色相,我们对色相的执着。所以佛才说于色不知,不明,不离欲贪,心不解脱者,就不能够越生老病死的恐怖。如果我们对色不能够明了,不知道,不能够明了,对色不能脱离欲贪的话,心就不能够解脱,这样你就不能超越生老病死的恐怖。同样的,除了色之外,色是指五蕴的第一个,除了色之外,还有受想行识。如果我们对受不知,对想不知,对行不知,对识不知,一样的,不知,不明,不离开欲贪,心不解脱的话,你就不能够超越生老病死的恐怖。但是如果我们对那些色知道的话,明了的话,我们就能够脱离欲贪,心解脱的话,就能够超越生老病死的恐怖,受想行识也是一样。

因此佛陀就说:你要看我们在三界里面轮回,既然我们轮回了这么久的时间,我们有没有真正地去想它?想它我的确轮回了很久,我每一世回来又死了,死了又埋在坟场,坟场都填得满了,我这个苦受够了没有?我对轮回有没有厌倦?我有没有想寻求解脱?如果你心还是没有这样的话,你就还会继续回来,因为你还没有真正对轮回感到厌倦,你再继续被烦恼所缠,因此你就不会觉得我有受苦,你也不会觉得死了一次又一次,把坟场填满,你也不会觉得苦受够了,你也不会觉得我要厌离,我要放下所有的行法,行法就是名色法,对名色法的执着,这样的话就不会厌倦,不会厌倦你就不会想要解脱。所以我们对这些都要思维,思维的话我们才会寻求解脱。

现在我们再来看,讲到这个苦,苦有怎么样的苦?身体的苦就是生老病死苦,还有什么苦?心灵的苦,心灵的苦有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以及对五蕴的执着的苦,这是心灵的苦。除了身苦跟心苦这八苦之外,还有所谓的三苦,三种苦,这三种苦就是指苦苦,苦本身就是苦,各种各样苦的本身就是苦;第二种叫坏苦,这些行法坏了的苦,行法坏了它会苦;第三种是行的苦,行是指有为法,所有的有为法,造作,为了这些有为法造作的苦,这就是行苦。所以我们要对苦认识,苦认识的话我们要好好地了解它,因此佛对须达长者,一个老头子叫须达,须达来问他:世尊,你这个四圣谛是渐次无间等,渐次无间等就是渐次地学的话,渐次地认识它,还是一顿无间等?顿无间等就是即刻的,不渐次的。就是指来学习、认识它,来透彻地认识它。所以,到底是渐次地来学它呢,还是由顿无间,就是马上、立刻认识它?佛就跟他说:如果你说对这个苦没有透彻的认知的话,那是你对苦的原因,对苦灭,对苦灭道迹等等都没有透彻的认知的话,这样的说法是不对的。所以你对苦集灭道没有去透彻认知的话,这是不可能的,你怎么可能一下子就认知它呢?这是做不到的。因此他对长者的回答就是,我们对这个苦、苦的原因、苦的灭和灭苦的方法,灭苦的道,我们都是要渐次地来学习、开发,来透彻地认知它的。所以不论是对苦不知道,苦的因没有透彻,你要想灭除苦,或者学灭除苦的方法,是没有可能的事情。所以佛陀在另外一次场合,在《杂阿含》四三六经,佛陀又说:如果你要想走向大殿去,你说你没有登初阶,你要登第二阶,第三阶,第四阶,上大殿的话,这是不可能的。你一定要先登初阶第一级,再登第二阶,第三阶,第四阶,这样一级一级上去,你才有可能。所以,依次就是要渐次的,一步一步这样做,渐次地认识它,这就是对苦集灭道我们稍微讨论一下。

现在我们讲到六个根门,如何守护六个根门呢?为什么要守护六根门呢?因为这六个根门就是我们感受到苦,以及体验到苦,以及学习认知苦的地方,所以在经书里面《杂阿含》二二五经,摩诃迦旃延对那个婆罗门说:婆罗门,你说不要守护根门,你这样问,你问要不要守护根门,我就跟你说要守护根门。他说愚痴无闻的凡夫,他眼见色之后就产生攀缘,而起缘着,就是攀缘,他不可念色,不喜欢的颜色他就讨厌,对喜欢的色他就攀缘,可念色而缘着,就是攀缘,对喜欢的色法他就喜欢,攀缘,对不喜欢的色就起瞋恚。他不住于身念处,所以他对心解脱跟慧解脱无如实知,他不能知道什么叫心解脱,什么叫慧解脱,这样他就会产生种种的恶不善法,他就不能够灭尽他的烦恼,不能够灭尽他的执着,于是对他的心解脱、慧解脱产生妨碍,不能够得到心解脱跟慧解脱。因为得不到心解脱和慧解脱,所以他的身体就一直在随心造恶业,身满恶行,身体一直在造恶业,不能够得到休息,因为心不能够安静的关系,因为心不能够安静,他对他的根门就没有调伏,没有守护,没有休息。对眼睛对耳朵对鼻子对舌头对身体对意,他所个别面对的色声香味触法,你都没有去修它,你没有修的话,你一直没在修,一直在做什么,一直在起执着,喜欢的你就攀缘,不喜欢的你就起瞋恨心,你的心一直没有住在身念处,就是没有在修身念处。因为你的心一直没有在修身念处,你就永远不知道什么叫心解脱,什么叫慧解脱。心解脱就是你的心懂得调伏烦恼,慧解脱就是你懂得观照,为什么我爱这个东西,为什么我讨厌这个东西,我应该怎么样来调伏自己的心,使自己的心不要执着,不要起爱,不要起恨,这样才是真正叫作慧解脱,通过观照才能解脱我们心中的烦恼。所以我们的眼睛对色,耳朵对声,鼻子对香,舌头对味道,身体对触,还有意念对法,我们六根门一直要修,一直修的结果,我们就一直在做心解脱跟慧解脱。心解脱就是心不被烦恼缠住,慧解脱就是通过观照,他能够放得下。
           
于六触入处,住于不律仪,是等诸比丘,长夜受大苦,
斯等于律仪,常当勤修习,正信心不二,诸漏不漏心,
眼见于彼色,可意不可意,可意不生欲,不可不憎恶;
耳闻彼诸声,亦有念不念,于念不乐着,不念不起恶;
鼻根之所嗅,若香若臭物,等心于香臭,无欲亦无违;
所食于众味,彼亦有美恶,美味不起贪,恶味亦不择;
乐触以触身,不生于放逸,为苦触所触,不生过恶想;
平等舍苦乐,不灭者令灭;心意所观察,彼种彼种相,
虚伪而分别,欲贪转增广,觉悟彼诸恶,安住离欲心;
善摄此六根,六境触不动,摧伏众魔怨,度生死彼岸。 《杂阿含》二七九经

            所以佛陀又在《杂阿含》二七九经里面说,如果对这六个根门不调伏它,不关闭它,没有去守护它的话,也没有去执持它,就是要抓得紧紧的,不要给它产生执着,抓得紧紧的,不去修习它,未来世一定受苦报。然后就讲,是哪六根呢?就是指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和意根,每一个根我们都要修,都要调伏,都要关闭它,守护它,修它,更不要执着于它,执着有各种各样的,色声香味触法。这样我们心中就不会起贪,就不会起瞋,也不会忧虑,各种的恶不善法,就是恶法不会漏过我们的注意力,不会漏过我们的正念,这样你才会有律仪,律仪就是你符合法跟律,符合佛陀所讲的法跟符合佛陀所订的戒律,符合律仪,这样就能够防护眼耳鼻舌身意根,这样就一直在修。如果你能够这样做,六根善调伏,善关闭,善于守护,善于执持它,就是努力地一直抓住它,知道我会起爱,知道我会起贪,或者起瞋,知道我会这样,那么你一直在调伏它,不给它这样做,那就是叫善执持,以及善于修习,这样未来世必受乐报。未来世不一定指下一世,就是明天,下个星期,下个月或者明年,你就心解脱,慧解脱了嘛。如果你的心解脱,慧解脱,你当然就安乐了,那就是乐的果报,那就是安乐了。

            因此佛在偈里说:于六触入处,眼的触,耳的触,鼻的触,舌头的触,身体的触,还有意念的触,六触入处;住于不律仪,就是不符合律仪,没有律仪,不符合佛所订的法和律,没有律仪,没有规矩,仪就是有规矩,这些比丘,当然是指所有的修行人;长夜受大苦,你们对律仪应该勤修习,要相信三宝,诸漏不漏心,诸漏跟不漏的心,所有的心里面有漏跟没有漏都要知道;眼见于彼色,眼睛看色,有喜欢的有不喜欢的,喜欢的不要产生贪,不喜欢的不要讨厌,不要憎恶,耳朵听见声音你也会起念,有念跟没有念,你喜欢的不要贪着,不喜欢的不要讨厌它,不起恶讨厌它;鼻根所嗅的有香的有臭的,你的心要平等对待这些香臭,不要对香的产生欲望,对臭的讨厌,要远离要排斥它,无违,违就是排斥的意思;所吃的味道,有好吃的有不好吃的,好吃的不要起贪,不好吃的也不要去把它放在一边不要吃,不择就是你不要特别的选,把它放在一边不要吃它;乐触也是这样,我们的身体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苦的受,不苦的受,天气热你就会触,触了你就会有点感受,天气冷也是有感受,所以热触跟苦的触会接触我们的身体,我们就不要放逸。我们被苦接触的时候,我们也不要去过恶想,就是非常的讨厌,就是过恶想;平等舍苦乐,不灭者令灭,还没有灭除的那些烦恼你灭除它,不灭者令灭,那么最后你的意门,意门也在分别,也在分别各种各样的种种相;虚伪而分别,相因为分别的结果,欲贪转增广,结果我们心中的欲望就随着我们的分别心,喜欢的我们要多一点,不喜欢的就少一点,就不要它,结果我们一直在培养瞋恨心。所以我们知道的话,我们觉悟彼诸恶,安住离欲心,因为我们的心中一直调伏欲望,结果慢慢我们心中的欲望被调伏之后,我们的心一直在想,我不要对它产生各种各样的欲望,我不要对它产生太多的想法,想念,这种必须要自己一个人,自己一个人静静地常常观察自己。当然在一起互相共修是很好,但是共修也有缺点,什么缺点?就是很嘈杂,嘈杂的话心不会安定。如果能够自己一个人静静地修,你很容易知道自己的心,你知道自己的心的贪、瞋,你不要让它控制住自己的心,你要把心调伏,所以佛才说离欲心,这个心不要被欲望控制住。那么善摄此六根,你如果懂得调伏你的眼耳鼻舌身意门,这六个根,六境触不动,色声香味触一直在接触我们的六个根,我们的心不被它控制,心不会动,这样就能够摧伏众魔怨,因为所有这些都是魔在考验我们,如果我们能够克服这些魔的考验,就能度生死彼岸。

            这部经是讲得非常好的,我们对六个根门所面对的可爱的境的意是很多的,我们修行的时候要非常踏实地修,要修到无欲。如果我们心中对任何都不起欲望的话,就是心解脱,就是心对欲望不再思念。你如果心对欲望不再思念,你就知道对那些不喜欢的你也就不会去讨厌它,不管是好坏你都是面对它,如果苦来了你也只是面对它,结果你的心就很平等的心,住在无欲的心,平等的心那边,结果你就不会产生欲望,没有产生欲望,你就不会被魔所控制住,也不会被火烧到,因为欲望也等于是火。
           
            这里我们讲到一部经,就是《杂阿含》一二六○经,他说以前有一只猫,它很饿,结果它就在洞那边等小老鼠出来,结果那个小老鼠出来了,它就把小老鼠抓住吞下去。小老鼠是出来玩的,突然间被猫吞下去,那个小老鼠身体很小,它就跑到猫的肚子里在那边跑来跑去,吃猫肚子里面的东西,跑来跑去,就好像跑在洞里面这样,结果这个猫给它跑到昏昏的,最后猫就给它弄死了,猫给它弄死去了不会动了,小老鼠从它肚子打开的口又爬出来。所以人也是这样,愚痴的人住在不同的地方,住在乡村里面,住在城市里面,或者住在寺庙里面,你每一天去城市里面去市场,穿着衣服,拿着篮子,这边讲穿衣持钵,是指出家众,你去讨食物吃。如果你没有善于保护自己的根门,没有守护自己的根门,你的心没有维持正念,看见女人你就在胡思乱想,而执着女人的相产生贪欲心,贪欲心一发作,欲火在心里面烧,烧他的身体,烧他的心,结果心就放逸了,就不喜欢住在寺庙,也不喜欢住在空闲的地方,也不喜欢在树下住来禅修,那么就被这种恶法控制住。被恶法控制住的话,他托完钵,吃完,就在那边一直想女人,最后就怎么样?舍戒,不要做出家人了,舍戒还俗去,所以这种愚痴人得不到出家的利益,会怎么样呢?将来继续会受苦的,所以我们应该守护自己的身体,保护自己的身体,守护根门,把心一直维持在正念。

            佛陀在这经里面这样说:我们的欲望使得我们长久轮回,不得出离,这个欲望会给我们很大的苦吃。三界---欲界、色界跟无色界,以及恶道都等着我们,恶道---地狱道、鬼道、畜生道在等着我们去,我们一去的话,或者继续留在那边,那就是跟生老病死结不了缘,继续地轮回下去。那么我们出家,修行,拿戒,修禅定,守戒,修定,学观照等等,都是为了什么?为了要对付我们的心嘛,对付我们的心所做的各种各样的恶业,起各种各样的欲望。所以佛陀才说,如果你能够把心中的欲望全部给它停下来,就是涅槃了,你看这么简单的一句话而已,就是涅槃了。你只要看,你自己一个人静静在,自己一个人的时候你是起什么欲望,你心中会起什么欲望,等一下又想我要喝一杯咖啡,等一下又想我要去吃一个饼干,等一下又说咖啡厌了,我要喝茶……都是欲望,等一下到时间了要睡觉,哦,我今晚不要做晚课了,我要去睡觉了,你就是这样的人。所以如果我们不调伏自己的心,那怎么办?你怎么样达到涅槃?
           
            但是佛陀并不是要我们不吃不喝,不去睡觉,不工作的,我们在基本的我们需要这些,只要不要太贪,只要东西是合法得来的,不要太过贪,贪求不厌,有了还要更多,好了还要更好,那么欲望一直在增加,这样的话,你都不认识欲望,你又怎么能够调伏欲望?或者你知道有欲望,但是你不去下决心去对付它,那个贪欲怎么会止息呢?你心中的贪欲怎么会停下来?如果心中的贪欲没有停下来,那下一世又是回来受苦了。所以我们要知道佛教我们要善于守护我们的根门,要有正念,一直在用正念抓住它,这个其实就是戒,也就是定,那你的心懂得放下欲望的话,就是慧,那是要通过观照。所以这是调伏根门,里面就是戒定慧,你在学调伏你的根门的时候,它就是戒定慧来的。

            好了,我们再看下去,什么叫作律仪?这是在《杂阿含》一一七○经,什么是律仪,什么是不律仪,佛陀就说,愚痴无闻凡夫,那是没有听过佛法的,没有听过法师开示怎么样修行的,他是从来没有来寺庙的,这些人很多。有些人一生拼命把时间花在赚钱赚钱,赚钱完拼命享受享受,就这样过了一生,等到老的时候生病了,进医院了,动手术了,然后才来问:你讲苦集灭道,什么是苦集灭道呢?我从来没有听过。如果他连这个都没有听过,你跟他讲律仪,你跟他讲怎么调伏心中的贪欲,他怎么会懂?完全不知道的,所以愚痴无闻凡夫就是这样,他眼睛遇到色,看见色,新加坡这边就是最好的例子,你看新加坡千变万化的,每一次来都是盖新的楼,一直在盖,人穿各种各样的服装,各种各样的鞋子,用各种各样款式的手机,各种各样的人打扮得不同的,非常流行,非常新潮,全部都是给你产生欲望的,你只要上车,坐在车上,坐在地铁里面,你的眼睛就忙得不得了,这边看,左边看,右边看,前面看,后面看,真的是眼花缭乱,那么心中就一直跟着起各种各样的念头,喜欢的就贪,不喜欢的就瞋:这个我不喜欢,结果你的心中就一直起念。心中一直起念的话,你就一直在跟着这个念跑,你会知道你心中的欲望?不知道的,那你又怎么懂这些欲望会害你?有什么害处?害处就是过患。所以如果我们的眼睛这么忙,耳朵也是一样忙,鼻子、舌头、身体、意门,全部都在忙,忙得很,做什么?在追求外面的色声香味触法,这样就叫作不律仪,这个佛陀就叫作不律仪。律就是你要控制它,有规矩,有律仪,就是你控制住你的眼耳鼻舌身意,所以叫律仪。律仪的话就是多闻圣弟子,眼睛看见色,可念的色不起欲想,不可念的色不起恚想。就是你喜欢的不去想它,我要这个,这个手机漂亮,这个新款的手机很好;不可念的色不起恚想,不好的色你不要起瞋恚的想。次第不起众多觉想相续住,然后心中就一直跟着,一个念跟着一个念,你就不会看见我起这些念有什么害处。如果我们能够知道我的心中起这么多念的害处的话,你就不会去想它了,你才会放下,这就是为什么在安静的地方住有好处,因为你在安静的地方住你可以知道自己的心,知道自己的心怎么样起念头,可以看见那个念头,这就是为什么修定非常重要。你要修定,用安般念来修那个定,你如果用安般念修定的话,你看见自己心中的念一直在起,念起你就知道一个念在生跟灭,生跟灭,你就知道这个念是无常的,你不会把那个念当作是我,我在想,我要这个,我要那个,我喜欢这个,我不喜欢那个,这样。如果你会这样的话,控制住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的话,这样就叫作律仪。

            所以下面我就解释什么叫律仪跟不律仪。凡夫执着是因为不知道自己对境所起的邪思维,觉想相续,看不到它的害处,因而生起贪爱、瞋恚等等众多的烦恼,接着是造恶业。就算你能看到害处是无常、短暂、会坏的,你的觉知力很差,也不能够除灭除这些邪思维,六个根门都是这样,所以叫作不律仪。但是会修行的佛弟子眼见色的时候,可爱之色他不起欲想,不可爱之色不起瞋恚,也不去次第地生起众多的思维,觉想相续住,觉就是喜欢不喜欢,想就是跟着起念头。他能够见到这些色声香味触法的害处,看见它的害处之后,他就能够舍离,那么眼耳鼻舌身意都是这样修,这样的话就叫律仪。

        接下来再说,佛陀在教阿难,你应该怎么样修你的根,这种是最高的修行根的方式,他说第一,你的眼睛看到色的时候产生眼识,如果你知道是可意的,你就要修如来厌离正念正智,你喜欢的你说:哦,我要离开它了,我不要去找我喜欢的,就是厌离它了。第二,你的眼睛看见色的时候产生眼识,不可意的,你讨厌的,你不喜欢的,你就要修不要厌离,你就不能够跑掉,继续忍受它。碰到冤家,碰到你不喜欢的东西,碰到臭味,听到不好听的人家讲你批评你的话,碰到身体不舒服,不好吃的东西等等,你就不要厌离了,照样忍受它,接受它。第三,眼遇到色产生眼识,同样的是给你带来喜欢,另外一个带来不喜欢,这个时候你就要喜欢的离开它,不喜欢的你保留,停在那边忍受它,不厌离,所以可意跟不可意你就修厌离跟不厌离:可意的你厌离它,不可意的不要厌离,第三种情况是前面两个一起加起来的。第四种,眼遇到色生起眼识,不可意跟可意调转过来了,先遇到讨厌的,那你就不要厌离,后来再遇到可意的,那你就要厌离它了,所以第四种情况是前面第三种情况,也是第一第二两种情况,它是倒过来的。那么第五,眼遇到色产生眼识,可意不可意,可不可意,一个是好的,一个是不好的,就要修如来的厌、不厌,舍,可不可意你就两个一起放下,舍掉它。所以你就要修,第一个,可意的你就要厌离它,你要离开它,不可意的你不要离开它,可不可意的你就要放下它。这五种情况佛陀说:如果你的心对这五种情况,你的眼耳鼻舌身意如果懂得调伏,懂得关掉它,就是没有跑掉,只是关掉眼睛,关掉耳朵这样,不起反应,守护它,可能要骂人了,你守住自己的嘴巴不骂,执持它,就是抓住它,那么修它,修就是你要观照它是无常,它是苦啊。修习的意思是指我们要常常练习前面这五种情况,那就是对六个根门,无上的修根,最高的修行根的方式,这是在《杂阿含》二八二经里面。
           
            我们追求欲,生起之后我们要对治那些心中的念,对治不善念,恶不善法,起恶念,恶念的消灭是根治的方法。所以在《除寻经》里面佛陀谈到五种消除恶念的方法,第一,心中起了坏的念头,你要用好的念头来代替它。如果心中起了讨厌一个人,你就要赶快代替一个给它好的念头,怎样好的念头?你就要想这个人曾经帮过我做些什么事,他有什么优点这样,你就一直往好的方面想,不要一直看人家的缺点,这个是不容易的,所以你就要一直这样在做。所以佛陀说:当我们遇到恶人的时候,或者遇到我们不喜欢的境的时候,我们要怎么样?就是要修慈爱,你不能够因为人家对你起瞋恨心,你也起瞋恨心,你反而要用善念,这个善念就是慈爱心,用慈爱心来代替瞋恨心,这样恶念一起,你发现它你就能够用方法来克制、来对付它或者替代它。第二种,你要想恶念的害处,如果那个人对你发脾气,你也发脾气,那你就毁了自己的戒,破戒,犯戒,同时,你会造业,所以你在这几方面考虑,你考虑到轮回以及下恶道受苦,你思维这些结果你就不会去做了。第三,忘掉那个恶念。比如说人家骂你,你心中起了瞋恨心,你马上把那个恶念放下,忘掉它,不要再去理睬那个恶念,不要说我要跟他发脾气,我要骂得比他更凶。所以,你不要去睬他,你的意识就不会停在那边。我们的意识都是在攀缘的,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都在攀缘,攀缘色声香味触法。所以我们不要去攀缘,也不要停在那边,也不要给它增进广大,这样恶念就没有机会得到营养而增进广大了。第四点,佛陀说:你要放慢恶念的作用,恶念从心中生起,比如说你遇到恶人,恶人骂你,恶人害你,你心中就要想:我要报复,我要骂回他,你就要给它放慢一点,不要马上给它发作。如果你不能够用善念来代替,你不能够想恶念的害处,你不能够忘掉它的话,你要尽量放慢,就好像我们驾车,用脚踩住制动器,使那个车不要跑得太快,就是缓慢恶念的作用。如果我们能够这样,我们的恶念生起的因缘,它的形态和方式和它的作用以及它的影响,都会减低,它这样减低的话,我们就能够用正确的方法,正确佛陀所教的各种各样的方法来对付或者消灭,乃至放弃它,放弃这个恶念。第五是最好的了,击败那个恶念。如果你的恶念在心中生起的时候,遇到恶人,恶人骂你、欺负你、害你,那你就想:我要对付的不是外面这个人,而是对付自己心中所起的恶念。你赶快抓住自己的心,让它那个恶念不要起来,咬住牙齿,抓住手掌,抓得紧紧,我不要发脾气,我不要发脾气。你控制住恶念的话,用心压住,压迫它,击败那个恶念。就好像一个国家,它有很强大的军队,敌人一来,它就用军队把整个敌人消灭,一样的。所以这个击败恶念是最好的,最有效的方法,这样修的结果,我们的心就会知道,我们心就懂得怎么样调伏我们的六个根门,这样我们在任何情况下,任何场合,我们的心都能够知道自己,也懂得怎么样去修它。

            今天晚上就跟大家讲到这里为止,有问题吗?

问答题
问:师父,刚才你有提到心不恶,心不恶是不是没有分别心?如果一个人没有分别心,是不是不会有欲望呢?
答:对呀,你不要去分别它,你分别的话一定产生欲望的,我们的心一直在分别的。

问:这里指的心不恶跟北传讲的不二法门一样的吗?
答:不对,不是不二法门。我们一直要认清我们所遇到的色声香味触法,今天晚上整个讨论的内容,就是一直在认识我们的心,就是眼耳鼻舌身意,我们的心一直在知道,通过眼耳鼻舌身意,知道什么?知道外面的色声香味触法,这样,我们的心会一直起各种各样的念头,就是它会起爱,会起恨,那你一直在调伏它,调伏心中所起的爱跟恨,这两种东西。如果我们一直在这样调伏的话,我们就是在修根,也叫作律仪,也就是在调伏心中的欲贪和瞋。

法增比丘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