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敬世尊,阿罗汉,正自觉》
从五比丘和须跋的例子看阿罗汉的道与果
法增比丘(Bhikkhu Dhammavaro)
必须证阿罗汉果以断轮回
[大般涅盘经]里世尊告诸比丘说:「诸比丘!因为我等不证知、不通达四种法,我与汝等如是长久轮回流转。是那四种法呢?诸比丘!因为不证知、不通达圣戒,我与汝等如是长久轮回流转。诸比丘!因不证知、不通达圣定,我与汝等如是长久轮回流转。诸比丘!因不证知、不通达圣慧,我与汝等如是长久轮回流转。诸比丘!因不证知、不通达圣解脱,我与汝等如是长久轮回流转。诸比丘!若有觉知、通达圣戒、圣定、圣慧、圣解脱等四法,则断尽有欲,灭尽导有之渴爱而永不再生。」
我们在经过学习戒学一段日期之后,就可以开始学习观照,观照的要点是必须澈底的去观照五蕴诸名色法,並且顺序从观照色法做起。观照它是无常、苦、无我。然后进而观照名法的受想行识也是无常、苦、无我。
世人执着于有众生,有有情,认为自己不灭,是堕于常见;这是「因为没有专注生灭,为相续所覆蔽,因此不现起无常相。」([清淨道论]21品)。有些人认为死了就没了,灭绝,是堕于断见。正观的人,如实的知道五蕴,便精勤地厌离于贪,为寂灭而努力行道,佛称这种人为具眼者。
在[增支部IV.189經]里佛言:「比丘!此世间为‘想’所引导,此世间为‘想’所牵。‘想’生之后,此世间为‘想’所支配而行。
在[长阿含.梵动经]中佛指出外道因为萨迦耶见(Sakkaya-ditthi)故生起六十二邪见或恶见:即本劫本见十八,是过去计有我;末劫末见四十四,是未来计有我。十八过去有我见:即常见论四,亦常亦无常论四,有边无边论四,无因而有论二,种种论四。四十四未来有我见:即有想论十六,无想论八,非有想非无想论八,断灭论七,现法涅盘论五。修习上述的观禅以破除这些邪见。
解除了想的执取后,行者要解除对识的执取。
在[相应部.犍度篇.第二无常品]:「世尊说:识是无常,以识所生起之因、缘亦是无常,诸比丘!依无常之因、缘所生起之识,如何是有常耶?」又[相应部.犍度篇.第三重担品]:「世尊说:若识之灭、息、没者,则苦灭、病息、老死没。」在[杂阿含42经]里佛陀讨论七处善三种观义指出:「云何识如实知?谓六识身:眼识、耳、鼻、舌、身、意识身。是名为识。如是识如实知。云何识集如实知?名色集是识集。如是识集如实知。云何识灭如实知?名色灭是识灭。如是识灭如实知。云何识灭道迹如实知?谓八圣道:正见、乃至正定。是名识灭道迹。如是识灭道迹如实知。云何识味如实知?识因缘生喜乐。是名识味。如是识味如实知。云何识患如实知?若识无常、苦、变易法。是名识患。如是识患如实知。云何识离如实知?若识调伏欲贪、断欲贪、越欲贪。是名识离。如是识如实知。」一个行者在死时(名色灭)舍弃识,让它自然的停下来,不要起任何的念或识,识自然灭。这必须在平时常常修习它,不然可能一念生起,又再轮回去了。
阿罗汉果要修的根
在[阿毘达磨發智论]卷第十五说:“几根得阿罗汉果?答:十一。”
是那十一根呢?即是:
1.信根。
2.勤根。
3.念根。
4.定根。
5.慧根。
6.乐受根。
7.喜受根。
8.舍受根。
9.未知当知根。
10.已知根。
11.意根。
阿罗汉道的圣者必须园满培育发展这十一根。
阿罗汉的道与果
阿罗汉道智──阿那含圣弟子已断五下分结(orambhagiyasam-yojana),但还有五上分结(uddhambhagiyasamyojana)系缚他于生死轮回里,这是要断色贪或色界生命之欲,无色贪或无色界生命之欲,掉举、我慢与无明。
[相应部五 第二 觉支相应]里佛说:「诸比丘!有五上分结。以何为五耶?色贪、无色贪、慢、掉举、无明是。诸比丘!此为五上分结。」
在[相应部五 第一 道相应] 里佛说:「诸比丘!有五种上分结。以何为五耶?色贪、无色贪、慢、掉举、无明是。诸比丘!为证知……遍知……遍尽……断此五种上分结,应修习八支圣道。」
因此阿罗汉的道是断除五上分结。‘色界贪’是对色界的贪爱,也就是对色界定境界的贪爱。由初禅至四禅,因为离开了欲界,依修定的业处的地、水、火、风、青、黄、赤、白、光明遍、虚空遍、安般念等而入定,因此所入的境界是色界。
‘无色界贪’是对无色界的贪爱,也就是对四禅八定等境界的贪爱。四禅八定因为离开了欲界,不依色界的地水火风等业处,而是依无色界的‘空无边’、‘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而入定,所以禅定的境界是无色界。有定力的修行者,很容易迷失在色界及无色界的四禅八定里。
‘掉举’是指心不能静下来、在修定时心一直是往世间法跑去,但‘掉举’的深意是内心深处不安止:不能安心。因内心的不安,故不能证果,生死轮回不能解除。
‘我慢māna’是指由我、及我所生出来的种种慢。这慢有三种:慢是一种不善心所,它的特相是骄傲,作用是自己称赞自己,现起是虚荣,近因是生于与邪见不相应的贪根心。有成就的人是极易生起我慢心的。在佛法修持上,定的成就也会使一个行者生起我慢,它生起于自我评估,自认比别人优越(atimāna),不如(omāna)或相等(māna) ([增支部]VI,
49)。它的对治是以无常观,不净观和正思惟来消除。佛说:「我从昔来至今现在,常说慢过、慢集、慢生、慢起,若于慢无间等观,众苦不生。」([杂阿含105经])因慢生起,行者不能修习十种舍:即六支舍(六根门的舍)、梵住舍(修行者对众生的舍)、觉支舍(舍觉支)、精进舍(忆念舍)、行舍(八种定的行舍与十种观智的行舍)、受舍(不苦不乐受)、观舍(对诸行的中舍)、中舍(保持善心的平衡和谐)、禅舍(对禅定境界的舍)、和遍净舍(心住于舍,舍念清净)。
[毗婆沙论]和[阿毗达磨品类足论]把‘我慢’细分为七种:‘单慢’(自己与他人比),‘过慢’(偏说自己优越),‘慢过慢’(以慢心反说自己优越),‘我慢’(内执有‘我’,外执有‘我所’),‘增上慢’(以慢心未证言证),‘卑劣慢’(对他人多分胜者说自己少分卑劣,或知道自己卑劣仍不服他人),‘邪见慢’(作恶仍然贡高)。这有助于认识我慢的多元性。
最后‘无明’是指无有智慧,犹如盲眼的瞎子,虽有肉眼,但无慧眼。佛教的道理如四真谛、十二缘起、苦、空、无我等、众人不明白也不想知道。众生就在无明障碍下,把五蕴当成是我、我所有。因此众生就继续在大黑暗里继续造更多的恶业,长夜轮回。
佛说:「诸比丘!我等由于不懂四法,未看清四法,汝等与我都在此生死轮回中流转了如此之长的时间,游荡了如此之长的路程。何为此四法?戒、定、慧与解脱。但是,诸比丘,当懂得并看清这四法时,断除的是生死爱欲,不再有生死。」([大般涅盘经],[长部]十六经])
为证得道果,第七圣者向阿罗汉的行道智集中五根、五力、七觉支,以三相反复思惟观察,并在行舍智后由一意门转向生起随顺智及种姓智,而在种姓智后生起阿罗汉道及智。它断了四漏的有漏与无明漏。它也断除了其余不善心所:痴、无惭、无愧、掉举、慢、昏沉与睡眠,所以阿罗汉也被称为漏尽者(Khinasava)。
「诸比丘!过去未来之色皆是无常,何况现在之[色]耶?诸比丘!有闻之圣弟子如是观,不顾过去之色,不悦未来之色,对现在之色趣向厌离、离欲、灭尽。」([蕴相应9.9])
受、想、行、识也如是。
「诸比丘!过去未来之色皆是苦,何况现在之[色]耶?诸比丘!多闻之圣弟子如是观,不顾过去之色,不悦未来之色,对现在之色趣向厌离、离欲、灭尽。」([蕴相应10.10])
受、想、行、识也如是。
「诸比丘!过去未来之色皆是无我,何况现在之色耶?诸比丘!多闻之圣弟子如是观,不顾过去之色,不悦未来之色,对现在之色趣向厌离、离欲、灭尽。」([蕴相应11.11])
受、想、行、识也如是。
阿罗汉道要修的是十圣道,那即是: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正解脱、正解脱知见。
在[中阿含.圣道经]中佛说道:「云何正解脱?比丘者欲心解脱,恚、痴心解脱是谓正解脱。
云何正(解脱)智?比丘者知欲心解脱,知恚、痴心解脱,是谓正(解脱)智也。是为学者成就八支,漏尽阿罗诃(阿罗汉)成就十支。
云何学者成就八支?学正见至学正定,是为学者成就八支。
云何漏尽阿罗诃成就十支?无学正见至无学正智,是谓漏尽阿罗诃成就十支。」
在[沙门果经]里佛对阿阇世王说沙门的现世果报:「如是心寂静、纯净,无烦恼、远离随烦恼(五盖),柔软、恒常活动,而且在安住不动之状态时(心得安止定,四禅),比丘之心,倾注于智见(定后生起的智见)。彼如次知:“我此身是由色所成、四大种所成、父母之所生,饭粥所长养者,是无常、破坏、粉碎、断绝、坏灭之法。我之识与此相关连、依此而存在者。”」如是沙门能照见色的无常。这是修行人所能得到的现世果报。
故此三果圣人以下的学者成就八支,即八正道。而漏尽阿罗汉则成就十支,即无学八正道加无学正解脱与无学正(解脱)智。因此正解脱就是涅盘,正解脱智就是知道证悟涅盘。
阿罗汉果智──它也有两三个果心,因他烦恼已断尽故,所以他是人天的应供者。阿罗汉有信解脱、身证、俱解脱、见到及慧解脱五种。他是第八圣者。
修阿罗汉道须观五蕴为病、痈、刺、殺、无常、苦、空、非我
在[杂阿含259经]里舍利弗对摩诃拘絺罗说:「拘絺罗!得斯陀含果证已,欲得阿那含果证者,当复精勤思惟,此五受阴法为病、为痈、为刺、为杀、无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是所应处故。若比丘於此五受阴精勤思惟,得阿那含果证已,欲得阿罗汉果证者,当复精勤思惟,此五受阴法为病、为痈、为刺、为杀、无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是所应处故。若比丘於此五受阴法精勤思惟,得阿罗汉果证。」
观五受阴法是病,为何是病?因它们是不坚实的,不健康的,无常的,是苦的,是烦恼的,是不可乐的,是愁悲苦忧恼法。观五受阴法是痈,为何是痈?因它们是肮脏的,肿胀的,出脓的,极痛苦的,必死的。观五受阴法是刺,为何是刺?因它们是刺痛的,极痛苦的,不自在的,是愁悲苦忧恼法。观五受阴法是杀,为何是杀?因它们是怨敌,是怖畏,是祸,是灾患。观五受阴法是无常,为何是无常?因它们是变易的,不稳固的,动摇的,不恒久,毁灭的。观五受阴法是苦,为何是苦?因它们是不自在的,不能自主的,是愁悲苦忧恼法。观五受阴法是空,为何是空?因它们是不长久的,变易法,不实的,毁坏的,虚幻的。观五受阴法是非我,为何是非我?因它们是非自,非我,非他,非任何人的,不属于任何人。
五比丘的证果
五比丘之一的憍陈如(Kondañña)是为悉达多太子看相的八位的婆罗门之一,也是最年青的,他精通三部吠陀,是唯一宣称太子会成为佛陀的婆罗门。他在为太子看完相之后,就与其他四位同伴---跋提迦(Bhaddiya),卫跋(Vappa),摩诃男(Mahānāma),与阿说示(Assaji)出家修行去了,并期待着太子悉达多菩萨成佛后向他学习。后来菩萨在乌鲁维拉(Uruvela)修六年苦行,五比丘陪伴着菩萨共修。但是菩萨发现苦行不是正确的方法后,放弃苦行,并接受牧羊女的供养。於是五比丘就离开了,前往仙人堕处(鹿野苑Isipatana)。
五比丘离开了悉达多菩萨后,在鹿野苑修苦行,佛陀在觉悟七星期后,在大梵天王的启请下才答应开示佛法,因此佛陀决定先向五比丘说法。
在讲[转法轮经]后憍陈如生起远尘离垢之法眼:「有集法者,悉皆有此灭法。」因而首先开悟为须陀洹。他证悟了什么呢?他明白了佛法的四圣谛法。集法与灭法是生灭法,所指的是色法,也即是色身是生灭的,这是十六观智的生灭随观智(udayabbaya ñāna),因此憍陈如对四圣谛法在听完 [转法轮经]后对生灭的色法已知、已修、已灭、已证。因此佛才说:「憍陈如悟矣!憍陈如悟矣!」这时他已七十岁。一个年纪这么大的人向一个比他年青几十年的人学,真是难以相信,世人多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尊严,倚老卖老,由此可见他是真心的。当然当时佛教还未出现,他还是一个婆罗门的修行者,婆罗门教信大梵天王是造世主,婆罗门教徒有善根的相信佛陀,他应是第一人。
同样的,其他四位比丘---跋提迦,卫跋,摩诃男,与阿说示在听完[转法轮经]后分别在两天至四天内证得初果,而在五天后佛陀为他们开示[三法印经]([无我相经])后一起证得阿罗汉果。在那五天里,佛陀没有开示任何法。只是让他们充分的通晓[转法轮经]的深意。他们在听完[三法印经]后如何证悟呢?首先他们都是波罗蜜极是雄厚的行者,他们也分别是对一切的名色法,五蕴法的色受想行识,真正的看到五蕴是生灭的,他们能透彻明白五取蕴----即是色执取蕴、受执取蕴、想执取蕴、行执取蕴、识执取蕴的的过去、现在、未来、内、外、粗、细、胜、劣、远、近十一种情况的真相,它们都是无常、苦、空、无我的。因此他们对四圣谛法苦已知、苦灭道已修、苦集已灭、苦灭已证。
以[杂阿含42经]所讨论的七处善三种观义来看的话,那即是於色已知,色集已断,色灭已证,色灭道已修,色味已知,色患已除,色离已越欲贪。於受已知,受集已断,受灭已证,受灭道已修,受味已知,受患已除,受离已越欲贪。於想已知,想集已断,想灭已证,想灭道已修,想味已知,想患已除,想离已越欲贪。於行已知,行集已断,行灭已证,行灭道已修,行味已知,行患已除,行离已越欲贪。於识已知,识集已断,识灭已证,识灭道已修,识味已知,识患已除,识离已越欲贪。
五比丘的善根可以从五下分结与五上分结来解释。他们对菩萨都有信心,所以疑断;他们无贪,可从修苦行看出;他们弃菩萨而去,同时他们同意在见到菩萨时不要招呼他,所以有一些嗔;修苦行是一种戒禁取;要修苦行求解脱说明是身见;因此有些不同程度的五下分结。修苦行及修定是色界贪与无色界贪;掉举应该还有;认为修苦行是善法,及不要招呼菩萨是我慢;因此无明当然存在。这说明了五上分结。所以五比丘会在几天内证悟阿罗汉果,断除五下分结与五上分结是有很强的善根的。
须跋的证果
在[大般涅盘经]里记载须跋(Subhada)以一个一百二十岁的外道修行人,在听到佛要涅盘的消息,独自前来,心想既然佛陀要涅盘了,要是不向佛陀发问问题,解除他自己心里的疑惑,将来决不会再有机会的。
他对佛问道:「瞿昙!那些沙门、婆罗门,有僧伽、有弟子,智者而有名声,为弟子之师、一教之祖、大众尊敬者,犹如不兰迦叶、末伽梨侨舍利、阿浮陀翅舍金披罗、波浮迦旃、
萨若毗那梨弗、尼健子等,他们都自言,以自已的智慧而知?或都不知? 或对诸法或某部分知、某部分不知呢?」
「止止!须跋!不要这么说:他们以自已的智慧而知? 或都不知? 或对诸法某部分知、某部分不知呢?须跋!我为你说法,请你谛听,善忆念之,我当为你说。」
须跋应诺世尊:「唯然,世尊。」
「须跋!于任何法、律中,无八支圣道者,其处则无第一之沙门果、无第二之沙门果、无无三之沙门果、亦无第四之沙门果。须跋!于任何法、律中,有八支圣道者,其处则有第一之沙门果、有第二之沙门果、有第三之沙门果、亦有第四之沙门果。外道沙门之言论皆是空幻。然而,须跋!若诸比丘住此正道者,此世间则不空缺阿罗汉。」
「须跋!
我岁二十九,
出家求善道,
我出家以来,
已经五一年,
正理正法地,
常作偏游行,
于此境地外,
则无沙门果;
我岁二十九,
出家求善道,
我出家以来,
已经五一年,
正理正法地,
常作偏游行,
于此境地外,
则无沙门果;
不但无第二沙门果、第三沙门果,亦无第四沙门果。外道沙门之言论皆是空幻。然而,须跋,若诸比丘住此正道者,此世间则不空缺阿罗汉。」
为什么只有佛教中才有沙门果呢?佛时的外道与现在的外道都一样,没有四圣谛法,不修八正道,不解释众生轮回的真相,只是以教瞒骗的教义,自然不会有沙门果。
须跋听后明白了,佛陀的教理才是真正的教理,于是请求出家,在获得佛允许后,他独住远离,不放逸,诚心精勤而住,不久,他现世自知、证得圆满之无上梵行。自知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自知不受后有。
他如何证果呢?须跋是外道,他虽然长期修行,修各种法门,但不得法,唯有在佛陀的指导后,明白在佛法里,有四圣谛,修八正道,十二缘起,不偏不孛,以正道修习,因他经已长期修行,具足戒定慧,但因为有少许的疑惑障碍他的开悟,在接受佛教后,透彻四圣谛三转十二行,认识五蕴为病、为痈、为刺、为杀、无常、苦、空、非我,不久后就证了阿罗汉果。
五比丘与须跋皆是善根极强的行者,五比丘是最初证阿罗汉果者,而须跋则是佛时最后证阿罗汉果者。
许多后来的行者,只要是行正道,都能证得圣果。
结语
佛在[大念处经]里说:「如是,于内法,观法而住;于外法,观法而住;又于内外法,观法而住。或于法,观生法而住;又于法,观灭法而住;又于法,观生灭法而住。尚又智识所成及忆念所成,皆会‘有法’之思念现前。彼当无所依着,且不执着世间任何物。诸比丘!比丘如是,于四圣谛观法而住。」
「诸比丘!实不管任何人,七年间如是修此四念处者,得二果中之一果,即于现法得究竟智(阿罗汉),或有余者,期待不还来(阿那含)。诸比丘!当建立七年间之念。诸比丘!实不管任何人,于六年间如是修此四念处者,得二果中之一果,即于现法得究竟智,或有余者,期待不还来。诸比丘!当建立六年间之念。诸比丘!实不管任何人,于五年间如是修此四念处者,得二果中之一果,即于现法得究竟智,或有余者,期待不还来。...
... 四年... ... 三年...
... 二年
... ... 一年
... ... 七个月...
...六个月...
...五个月...
...四个月...
...三个月...
...二个月...
...一个月...
... 半月...
... 诸比丘!实不管任何人,于七日间如是修此四念处者,得二果中之一果,即于现法得究竟智,或有余者,期待不还来。诸比丘!当建立七日间之念。如叙述:诸比丘!此为众生之清净,为度忧、悲,为灭苦恼,为得真理,为证涅槃,唯一趣向道,即:四念处,为此而说此经。」四念处的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是唯一的修行道,烦恼是我们的,不是佛或菩萨或护法的,眼耳鼻舌身意在是我们这边,不在佛或菩萨或护法那边。我们是不是要修正道呢?
我们已经最少轮回了二千五百年的长时间,今生幸遇佛法,又怎么能不努力呢?
法增比丘,澳洲佛宝寺。29/7/2009
愿众生安乐!
欢迎翻印,请先联络作者。请勿删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