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7日 星期六

四種正知(Sampajanna)的修習

  四種正知(Sampajanna)的修習

法增比丘



    正知就是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以正念來修行:以正念來做一切事情,對所有的活動保持正知。正念就是讓心穩固地專註於目標,不散亂、不飄浮。正知就是對當下進行的活動保持覺醒與清明的正確瞭知。佛陀在《大念處經》裏提到正知(sampajanna)的修習:“如何為四念處?諸比丘!比丘於此,於身觀身而住,熱誠,正知正念,舍離世間之欲貪、苦惱,---於受觀受而住,熱誠,正知正念,舍離世間之欲貪、苦惱,---於心觀心而住,熱誠,正知正念,舍離世間之欲貪、苦惱,---於法觀法而住,熱誠,正知正念,舍離世間之欲貪、苦惱。”這《大念處經》中所提到的四種念處,佛陀教導我們要以熱誠(atapi)、正知(sampajanno)、正念(satima)來修行。這三項是證悟涅槃的要素。大家都應當在所有的姿態中保持精進、清明的正知與敏銳的正念。
    
    佛陀又說:“比丘不論行往歸來,亦由於正知而作;彼觀前、顧後,亦由於正知而作;彼於屈、於伸,亦由正知而作;彼於著僧伽梨(袈裟)衣、缽,亦由於正知而作;彼於食、飲、咀嚼、嘗味亦由於正知而作;彼於大、小便,亦由於正知而作:彼於行、住、坐、臥、醒、語、默,亦由於正知而作。”(《大念處經》)這是修習在一切的行動舉止當中有清明的正知。
  
    在巴利註釋與疏當中,對這四種正知解釋為:
宗旨正知(Satthaka-sampajanna),
適宜正知(Sappaya- sampajanna),
業處正知(Gocara-sampajanna),與
不癡正知(Asammoha-sampajanna)

1. 宗旨正知
  
    巴利文satthaka指有意義,有益的或符合宗旨的。它的意義是在分辨甚麽是符合修行宗旨或是不符合修行宗旨的。禪修者最有意義最有益的事就是在生活當中努力培養正念正知,看到真實法,達到痛苦的止息。要達到它,行者要從認知行動舉止與感受的生起與滅去而瞭知無常。在《相應部》裏提到:“這將是如何呢?比丘們!一個比丘能徹底的瞭知嗎?當一個比丘體驗感受的生起,體驗感受的持續,體驗感受的滅去;他體驗各種想的生起,體驗想的持續,體驗想的滅去;他體驗(對境)尋的生起,體驗尋的持續,體驗尋的滅去。這就是一個比丘徹底的瞭知。”(VRI III. 401; PTS V, 180-1)這裏佛強調的是親身的‘體驗’,而且這體驗是延續的。《長部疏》裏提到:“從所有角度透過智慧完整正確瞭知(顯現的一切)或清楚洞見的人有正知。”(Samantato pakarehi pakattham va savisesam janati ti sampajano.) (Digha Nikaya Tika《長部疏2. 376》)當一個行者通過持續的體驗瞭知時,智慧才能生起。
    
    宗旨正知就是在引導禪修者瞭知無常,這是我們禪修的根本目的。佛陀在《大念處經》中的教導就要我們正知前進或後退、觀前、顧後、屈伸、著袈裟、持缽出外乞食、食、飲、咀嚼、嘗味、大便、小便,行、住、坐、臥、醒、語、默等的一切活動中練習正知。在《增支部》裏佛陀說道:“無論比丘是走,或站,或坐,或臥,無論比丘是曲,或伸,或向上,或向前,或向後,無論比丘是在任何的姿態,他觀察五蘊的生和滅。”(AN VRI I.Catukkanipāta, 12; PTS II 15)
    
    這裏以難陀(Nanda)尊者的例子來加以說明,難陀在不情願的情況下出家做比丘,出家後因為常常思念他的國美王妃子(Janapadakalyani),心常為貪欲、瞋恚、睡眠、掉悔和疑蓋所纏,不守護根門,也不修行。佛陀知道難陀的波羅蜜就要成熟,因此就運用神通帶他去天界走走,途中他們飛過一塊森林地,看到一只耳、鼻、尾被燒的老母猴坐在一塊燒焦的樹頭上,佛問難陀這母猴與他的王妃比較如何?難陀回答那母猴太醜了。他們繼續飛到仞利天時,難陀看到了五百位粉紅色腳的縹致仙女,她們實在是太美了!佛再問難陀這些仙女與他的王妃比較又如何?難陀回答說王妃現在比起來就像老母猴一般。佛就對難陀說若是他願意回去好好修行,五百仙女就是他的!難陀馬上答應了。回到精舍後難陀開始做比丘的工作,認真的照佛陀的開示修行,但是不久其它比丘知道難陀是為了要得到仙女而修行,因此就譏笑他,他羞慚之下,更加精進修行守護根門,不久就證了阿羅漢果。佛稱贊難陀是護根第一的弟子。難陀的守護根門就是最好的有益的或符合宗旨的正知。
     
2. 適宜正知
  
    巴利文Sappaya意思是適宜。對禪修者來說,通過智慧瞭知符合自己利益的行為就是適宜正知。保持禪修就是最有利益的行為。不斷的從身體的動作與感受上去體證無常是最適宜的方式,因為只有通過客觀,持續觀察動作與感受的生滅,禪修者便可超越名色法,達到解脫的境界。
    
    修不凈觀的行者以屍體為不凈所緣來修行止禪時,男性的禪修者是不適宜拿女性屍體來修的,而同樣的,女性的禪修者是不適宜拿男性屍體來修的。但是佛陀教導弟子們對詩蕊瑪(Sirima)的屍體修不凈觀時,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四眾弟子一起對詩蕊瑪的屍體修行不凈觀是觀禪的不凈觀。
    
    為什麽異性的屍體不適合用來修行止禪呢?因為專註屍體為不凈而達到近行定時,內心所見屍體的影像會轉變成美麗的似相,而不再是難看的影像。似相看起來就像一個人吃飽之後躺在那裏熟睡一樣。如果對異性的屍體修行不凈觀,那時禪修者內心可能會生起貪欲。因此對於男性的禪修者來說,女性屍體是不適宜的;而對女性的禪修者來說,男性的屍體是不適宜的。
    
3.行處正知
  
    巴利文Gocara意思是田地,有牛隻走動的田地,它是指業處(所緣)。在止禪中有四十種業處,而在觀禪中只有兩種業處,即色業處(rupa kammatthana)和名業處(nama kammatthana)。色業處是以色法作為觀照的對象,名業處是以名法作為觀照的對象。此外四護衛禪:(一)佛隨念,(二)死隨念,(三)不凈觀,(四)慈心觀。這四個是每個都必須修的業處。行處正知有兩個層面:一,禪修者專註向內省察他的身體的舉止,行、住、坐、臥等業處以及名色法禪修的業處;二,在禪修時與生活中,時時警覺的觀照無常。
    
阿難陀尊者(Ananda)在佛陀入大涅槃之後,因為他還只是一個初果聖者,而大迦葉尊者要在三個月後招開第一次的佛經結集,因此阿難陀就很精進的日夜經行,在三個月後第一次的佛經結集的前夕,阿難陀徹夜經行,快到天明時,他覺得很累,就走回他的寮房小歇,他以正知正念躺下去時,頭還未觸到枕頭,就直接證得阿羅漢果。我引佛陀在《增支部》裏提到的話:“受是隨一切心法而生起的。(Vedanā samosaranā sabbe dhammā.)(AN VRI III.Dasakanipāta, 58; PTS V. 107)”所以經行法所引起的生滅感受延伸到對心法的認識與智慧,從而把五蘊法舍棄。在這裏,我們應當了解不舍離禪修業處就是行處正知。

4.不癡正知
  
    巴利文Asammoha意思是不迷惑或不愚癡。不疑惑是指對身體內外的狀況徹知無常,瞭悟無常便是不愚癡。有了這無常的體驗,禪修者就能通過自己親身的直接體驗,瞭知四種究竟法(Paramattha dhamma)中的三種:心(Citta)、心所(Cetasika)及色(Rupa)等的有為法(因緣所生)(samkhata dhamma)。透過客觀觀察這些法(dhamma)的無常本質,禪修者將能達到第四種究竟法---涅槃(nibbana)。《法聚論》論裏說:“正確瞭知無常、苦及無我的人有智慧,有正知。”(Samma pakarehi aniccadini janati ti sampajannam.(Dhammasangani Atthakatha《法聚論16》) 。《相應部疏》裏提到:“透過智慧正確完整瞭知是正知。”(Samma samantato samanca pajananto sampajano.) (Samyutta Nikaya Tika 《相應部疏3.5.367》)
    
    當我們看東西的時候,眼睛所看的物體的顏色會撞擊眼門與意門(有分心),這時會有兩個波動的有分心生滅,過後有分心就停止,然後次第生起轉向心、眼識、領受心、推度心、確定心以及七個速行心(眼門心路過程)來執行看的作用。這樣的觀照就是不癡正知,因它是通過對根門的正確認識、因緣法等來了解‘看’。當這些心一個接著一個壞滅後,貪、瞋、癡的心就隨著看後在意門心路過程裏生起,並且分別它是‘這是我喜歡的’或‘這是我不喜歡的’。不癡正知在這時就用來把這些‘我喜歡的’或‘我不喜歡的’念頭清除。
    
    除此之外,我們還應當以蘊、處、界、緣來修習不癡正知。
    在眼根看見物體時是屬於色蘊;視覺屬於識蘊;與視覺相應的感受屬於受蘊;對所緣的印象屬於想蘊;觸、思、一境性、命根、作意這些心所屬於行蘊。看物體只是這五蘊的運作。那裏有一個我在看呢?
  
    同樣的道理,眼根是眼處;眼所緣是色處;視覺是識處;感受等相應心所是法處。看只是這四處的運作而已。因此,那裏有一個我在看呢?
    
    同樣的道理,眼根是眼界;眼所緣是色界;視覺是眼識界;受等相應心所是法界。看只是這四界的組合而已。因此,那裏有一個我在看呢?
    
    同樣的道理,眼根是依止緣(nissayapaccayo);眼所緣是所緣緣(arammanapaccayo);轉向是無間緣(anantarapaccayo)、等無間緣(Samanatarapaccayo)、親依止緣(Upanissayapaccayo)、無有緣(natthipaccayo)、離去緣(vigatapaccayo);光線是親依止緣(upanissayapaccayo);受等相應心所是俱生緣(sahajatapaccayo)。看只是這些緣的運作而已。因此,那裏有一個我在看呢?所以沒有一個人在看,只有蘊、處、界、緣而已。因此,我們應當如此的修習不癡正知。
    這就是通過修行這四種正知來證悟阿羅漢果,達到解脫之道。
    
    願眾生安樂。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