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8日 星期日

聖道的特徵與力量(3)














聖道的特徵與力量(3)

法增比丘撰

在[沙門果經]裡佛說:「具足此聖戒蘊、聖諸根之防護、聖正念正智、望之滿足,選住空閒處、樹下、山嶽、峽谷、岩窟、藪林、露地、塚間、槁堆。彼乞食而歸,食已而結跏趺坐、端身安住,現起深正念。彼對世間,捨棄貪欲、無貪欲心而住,由離貪欲令心淨化。捨棄害心及嗔恚,不害心而住,利益慈湣一切生物有類,由離害心及嗔恚令心淨化。捨棄惛沈及睡眠,脫離惛沈、睡眠而住,光明想而正念正智,由離惛沈、睡眠令心淨化。捨棄掉舉及惡作,心輕而住,內心寂靜,由離掉舉、惡作令心淨化。捨棄疑,脫離疑而住,於淨法無有疑,由離疑令心淨化。」

佛繼續說:「……舍離此等之五蓋,以觀自己猶如負債者、如疾病者、如囚獄者、如遇奴隸之境、曠野之路者。大王!然,比丘舍離此等之五蓋,以觀察(自己),猶如無負債、無疾病、出獄、自由、安穩者。觀察自己,舍離彼五蓋者,而生歡喜,生歡喜者而身經安;身經安者而覺樂,覺樂者而心得三昧。彼離諸欲、離不善法;有尋有伺、由離生喜樂,達初禪而住。彼由離生喜樂,以流潤充滿盈溢周偏其身;以由離生喜、樂,無不普洽其全身。大王!猶如浴室之熟練助浴者,或其弟子,撒洗粉於銅盆,注入水滴而混合,洗粉潤濕,由潤濕而溶化,其內外具潤濕而周偏不遺漏。大王(阿闍世王)!比丘如是由離生喜樂,流潤充滿盈溢周偏其身;以由離生喜樂,無不普洽其全身。大王!此亦沙門修行現世之果報,比前者更為殊勝微妙。」

「大王!更有比丘,以滅尋伺,內心安靜、心為專一,無尋無伺,由定生喜樂,達第二禪而住。彼以由定生喜樂,流潤充滿盈溢周偏其身;以由定生喜樂,無不普洽其全身。大王!猶如有深池湧出水,於此水池,無東方之流入口,無西方之流入口,無北方之流入口,無南方之流入口,兩天神時時與驟雨,而且,由此深池湧流泠水,以泠水充滿盈溢、周偏流潤此深池;無不以泠水普洽此深池。大王!比丘如是以由定生喜樂,充滿盈溢、周偏流潤其身;以由定生喜樂,無不普洽其全身。大王!此亦沙門修行現世之果報,比前者更殊勝微妙。」

「大王!更有比丘,離喜而住舍,正念正智,以身感受樂。諸聖者言:“以舍而正念樂住”達第三禪而住。彼無喜樂,充滿盈溢、周偏流潤其身;無喜樂,無不普洽其全身。大王!猶如于青蓮池、紅蓮池、白蓮池中,有青蓮、紅蓮、白蓮生於水中、長於水中、浸于水中,吸引水底之營養,由頂上至根,受冷水所充滿、盈溢、周偏之流潤,冷水無不普洽青蓮、紅蓮、白蓮。大王!比丘如是以喜樂,充滿盈溢、周偏流潤其身:以喜樂無不普洽其全身。大王!此亦沙門修行現世之果報,比前者更殊勝微妙。」

「大王!更有比丘!舍樂離苦,前所感受之悅、憂具滅,不苦不樂,成為舍念清淨,達第四禪而住。彼以純淨心,偏滿其身而坐,其純淨之心,無不普洽其全身。大王!猶如有人,從頭至足,被覆白淨之衣而生,其白淨衣,無不普洽其全身。大王!比丘以如是純淨之心,偏滿其身而坐!以純淨之心,無不普洽其全身。大王!此亦沙門修行現世果報,比前者更為殊勝微妙。」

「如是心寂靜、純淨,無煩惱、遠離隨煩惱,柔軟、恒常活動,而且安住在不動之狀態時,比丘之心,傾注於化作意所成身。而且彼由其色身,化作意所成,而有一切大肢小肢及不異其自己之身。大王!猶如有人,由文奢草,取拔其莖,彼思惟:“此是文奢草,此是莖。文奢革與莖是相異。但由文奢草取拔草莖。”大王!猶如有人,由鞘拔取刀,彼思惟:“此是刀,此是鞘。刀與鞘是相異。但刀由鞘拔取也。”大王!猶如有人,蛇由蛇皮蛻出,彼思惟:“此是蛇、此是蛇皮也。蛇與蛇皮是相異。但蛇由蛇皮薄出也。”大王!如是心寂靜、純淨,無煩惱、遠離隨煩惱,柔軟、恒常活動,而且安住在不動之狀態時,比丘之心,傾注於化作意所成身。而且彼由其色身,化作意所成,而有一切(大)肢小肢及不異其自己之身。大王!此亦沙門修行現世之果報,比前者更殊勝微妙。」

「如是心寂靜、純淨,無煩惱、遠離隨煩惱,柔軟、恒常活動,而且安住在不動之狀態時,比丘之心,傾注於種種神通,而彼證得種種神通。一身而化為多身,多身而合為一身,或現身、或隱身;通過壁、透過牆,穿過山無有障礙,猶如於空中;出沒于大地,猶如于水;行于水上不沈,猶如於地上;趺坐、經行於空中,猶如有翼之鳥;有如是大威德,能以手捫摸日月,以身到達梵天界。」

「大王!猶如熟練之陶師或其弟子,能整泥土,任其所欲,完成製作種種容器。大王!猶如熟練之象牙師或其弟子,能整列象牙,任其所欲,完成製作種種象牙之雕刻物。大王!猶如熟練之雕金匠或其弟子,能整雕黃金,任其所欲,完成製作種種容具。大王!如是心寂靜、純淨,無煩惱、遠離隨煩惱,柔軟、恒常活動,而且安住在不動之狀態時,比丘之心,傾注於種種之神通,而彼證得種種之神通。一身而化為多身,多身而合為一身,或現身、或隱身;通過壁、透過牆、穿過山無有障礙,猶如於空中;出沒大地,猶如于水;行于水上不沈,猶如於地上;趺坐、經行於空中,猶如有翼之鳥;有如是神力、大威力,以手能捫摸日月,以身到達梵天界。大王!此亦沙門修行現世之果報,比前者更殊勝微妙。」

「如是心寂靜、純淨,無煩惱、遠離隨煩惱,柔軟、恒常活動,而且安住在不動之狀態時,比丘之心傾注於天耳界。而彼清淨超越人間耳界,以天耳界,聞人天兩界遠近雙方之音聲。大王!猶如有人行于道路,彼得聽大鼓聲、小鼓聲、螺貝、腰鼓、銅鑼之聲,而思惟:“彼是大鼓聲、小鼓聲,彼是螺貝、腰鼓、銅鑼之聲!”大王!如是心寂靜、純淨,無煩惱、遠離隨煩惱,柔軟、恒常活動,而且安住在不動狀態時,比丘之心,傾注於天耳界。而以清淨超越人間耳界,以天耳界,聽聞人天兩界及雙方遠近之聲。大王!此亦沙門修行現世之果報,比前者更殊勝微妙。」

「如是心寂靜、純淨,無煩惱,遠離隨煩惱,柔軟、恒常活動,而且安住在不動之狀態時,比丘之心,傾注于他心智。而以自己之心,徹見其他眾生及他人之心。如次證知之:

證知有貪欲心,為有貪欲心。
證知離貪欲心,為離貪欲心。
證知有嗔恚心,為有嗔恚心。
證知離嗔恚心,為離嗔恚心。
證知有愚癡心,為有愚癡心。
證知離愚癡心,為離愚癡心。
證知是統一心,為是統一心。
證知是散亂心,為是散亂心。
證知是廣大心,為是廣大心。
證知非廣大心,為非廣大心。
證知是有上心,為是有上心。
證知是無上心,為是無上心。
證知是有定心,為是有定心。
證知是無定心,為是無定心。
證知是解脫心,為是解脫心。
證知非解脫心,為非解脫心。」

「大王!猶如好裝飾之男女,或家有青年男女,于潔白清澄之鏡或水缽,細觀自己所反映之顏貌。若掛耳環時,如掛耳環,不掛耳環時,知不掛耳環。大王!確實如是,心寂靜、清淨,無煩惱、遠離隨煩惱,柔軟、恒常活動,而且安住在不動狀態時,比丘之心,傾注于他心智。而以自己之心,徹見其他眾生及他人之心。如次證知之:

證知有貪欲心,為有貪欲心。
證知離貪欲心,為離貪欲心。
證知有嗔恚心,為有嗔恚心。
證知離嗔恚心,為離嗔恚心。
證知有愚癡心,為有愚癡心。
證知離愚癡心,為離愚癡心。
證知是統一心,為是統一心。
證知是散亂心,為是散亂心。
證知是廣大心,為是廣大心。
證知非廣大心,為非廣大心。
證知是有上心,為是有上心。
證知是無上心,為是無上心。
證知是有定心,為是有定心。
證知是無定心,為是無定心。
證知是解脫心,為是解脫心。
證知非解脫心,為非解脫心。」

「如是心寂靜、純淨,無煩惱、遠離隨煩惱,柔軟、恒常活動,而且安住在不動之狀態時,比丘之心,傾注於宿住隨念智,而隨念彼於宿世之種種住處,猶如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十萬生、幾壞劫、幾成劫、幾成壞劫:“于彼處,我有如是名、生於如是種族、如是階級、取如是食、享受如是苦樂、有如是壽量。我由其處死而生於他處,于此我有如是名、生如是種族、如是之階級、取如是食、享受如是苦樂、有如是壽量。而我由彼處歿,生來此處。”具如是形相、境遇,隨念種種宿世之住處。大王!猶如有人,從己之村落到其他之村落,又從其村落往其他之村落,又由此村落,回來自己之村落,其時,彼自隨念:“我由此村落到某村落,於彼如是住、如是坐、如是語、默。我由此村落,往其他之村落,於彼如是住、如是坐、如是語、默。而我由其村落,回來自己之村落。”大王!實如是心寂靜、純淨,無煩惱,遠離隨煩惱,柔軟、恒常活動,而且安住在不動之狀態時,比丘之心,傾注於宿住隨念智。而彼隨念於宿世種種住處,猶如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十萬生、幾壞劫、幾成劫、幾成壞幾成壞劫:“于彼處,我有如是名、生如是種族、如是之階級、取如是食、享受如是苦樂、有如是壽量。我由其處歿,生其他之處;于彼,我有如是名、生如是種族、如是之階級、取如是食、享受如是苦樂、有如是壽量。而又由彼處歿,生來此處。”具如是形相、境遇,隨念種種宿世之住處。大王!此亦沙門修行現世之果報,比前者更殊勝微妙。」

「如是心寂靜、純淨,無煩惱、遠離隨煩惱,柔軟、恒常活動,而且安住在不動之狀態時,比丘之心,傾注于生死智。而彼以超越人界之天眼,觀察眾生,見眾生之死而又生;證如眾生應其所為之業,而有貴賤、美醜、幸福、不幸福。即:“諸賢!此等眾生具身、語、意之惡業,誹謗聖者,以懷邪見,得邪見業;彼等於身壞死後,生於惡生、惡趣、地獄。諸賢!此等眾生具身、語、意之善業,不誹謗聖者,以懷正見,得正見業;彼等身壞死後,生於善趣、天界。”如是,彼以清淨超越人界之天眼,觀察眾生,見眾生死而又生;證如眾生應其所為之業,而有貴賤、美醜、幸福、不幸福。大王!猶如有眼者,立於四衢街道中之高樓,見諸眾人出入某家,又往來於車道、人道,或生於四衢街道之中。彼思念:“此等諸眾人出入其家,往來於車道、人道,或生於四衢街道之中。”大王!如是心寂靜、純淨,無煩惱、遠離隨煩惱,柔軟、恒常活動,而且安住在不動之狀態時,比丘之心,傾注于生死智。而彼以清淨超越人界之天眼,觀察眾生,見眾生死而又生;證如眾生應其所為之業,而有貴賤、美醜、幸福、不幸福。大王!此亦沙門修行現世之果報,比前者更殊勝微妙。」

「如是心寂靜、純淨,無煩惱、遠離隨煩惱,柔軟、恒常活動,而且安住在不動之狀態時,比丘之心,傾注于漏盡智。而彼如實證知:“此是苦”,如實證知:“此是苦之集”,如實證知:“此是苦之滅”,如實證知:“此是到達苦滅之道”。如實證知:“此是漏之滅”,如實證知:“此是到達漏滅之道”。如是知、如是見故,其心解脫欲漏、解脫有漏、解脫無明漏,而“於解脫,解脫”之智慧生,證如:“生已盡、梵行已修、應作已作、更不再生。”大王!猶如有峽谷,無染汙而澄明、淨潔之水池,有眼者立其岸,見牡蠣之殼、砂石、礫、及群魚之或動、或止,彼思念:“此水池,實是澄明,清淨而無染汙;於此,有牡蠣之殼。砂石、礫、及群魚之或動、或止。”大王!如是心寂靜、純淨,無煩惱、遠離隨煩惱,柔軟、恒常活動,而且安住在不動之狀態時,比丘之心,傾注于漏盡智,而彼如實證知:“此是苦”,如實證知:“此是苦之集”,如實證知:“此是苦之滅”,如實證知:“此是到達苦滅之道”。如實證知:“此是漏”,如實證知:“此是漏之集”,如實證知:“此是漏之滅”,如實證知:“此是到達漏滅之道”。如是知,如是見故,其心解脫欲漏、解脫有漏、解脫無明漏,而“於解脫,解脫”之智慧生,證知:“生已盡、梵行已修、應作已作、更不再生。”大王!此實沙門修行現世之果報,比前者更殊勝微妙。大王!:此沙門修行現世之果報,其他絕無有比此更殊勝之沙門修行現世之果報。” 」以上是定的修持,乃至於慧如實證知。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