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25日 星期二

修行道的次第














修行道的次第
法增比丘

解脫道的行者包括所有聲聞(Savaka)乘的修行人。声闻是指听聞佛法後而對佛法生起信心,因此開始修行。

這裡談到最基本的次第是: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如理思惟,法次法向四個步驟。

不是每一個人都要走菩薩道而求取無上菩提的,一些初接觸佛法的人,若是沒有宿世的善根,一聽到要守戒,就已經沒有興趣了。要他發大菩提心,於長劫勤苦修行,那就更難了。佛的本意只是要眾生認識到輪回的苦,把道理說給稍有理智的人聽,先求度自己,他從來也沒逼任何一個人去修行,他只是度有善根的人依聲聞而解脫。

要修行解脫道,先要認識自己的條件。當我們思惟佛所說的關於人身難得,佛法難聞的道理後,我們才能生起信心,才能入道。做人要是能修梵行,堪受佛法,要能克服八種困難與八種非時,這在[中阿含]的[八難經]裡提道,佛說人行梵行而有八難八非時;

(1)彼人爾時生地獄中,是謂人行梵行第一難第一非時。
(2)彼人爾時生畜生中,是謂人行梵行第二難第二非時。

(3)生餓鬼中,是謂人行梵行第三難第三非時。

(4)生長壽天中,是謂人行梵行第四難第四非時。

(5)生在邊國夷狄之中,無信無恩無有反復,若無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是謂人行梵行第五難第五非時。
(6)彼人爾時雖生中國,而聾啞如羊鳴,常以手語,不能知說善惡之義,是謂人行梵行第六難第六非時。
(7)彼人爾時雖生中國,不聾不啞,不如羊鳴,不以手語,又能知說善惡之義,然有邪見及顛倒見,如是見如是說,無施無齋無有咒說,無善惡業,無善惡業報,無此世彼世,無父無母,世無真人住至善處,善去善向,此世彼世,自知自覺,自作證成就遊,是謂人行梵行第七難第七非時。
(8)(佛)不出於世,亦不說法,是謂人行梵行第八難第八非時。

故此要能遇到佛法而開始修行是很稀有的事。我們有幸為人,諸根具足,有正見以及生在尚有佛法的時代,真應該趕快修行。佛在[阿含經]裡都是在談修行達到解脫(涅盤),為什麼呢?佛慈悲轉法輪度眾生,就是要我們聽完他的開示,趕快下定決心修行解脫。若是有無上善根的徒弟,發了無上的菩提心,要修行達到無上正等正覺的果位,佛也會給予授記,未來必定成佛,就如佛授記彌勒菩薩一樣。
解脫道次第

克服了八難八非時,一個行者決定行解脫道的話,應該如何修呢?

第一種方法

在[中阿含]的[慚愧經]裡舉出修行的次第是:「若比丘有慚有愧,便習愛恭敬;若有愛恭敬,便習其 信;若有其信,便習正思惟;若有正思惟,便習正念正智;若有正念正智,便習護諸根;護戒;不悔;歡悅;喜;止;樂;定;見如實;知如真;厭;無欲;解脫;若有解脫,便習涅盤。」

這種修行道的次第是:有慚有愧→愛恭敬→信→正思惟→正念正智→護諸根→護戒→不悔→歡悅→喜→止→樂→定→見如實→知如真→厭→無欲→解脫→涅盤。

有慚有愧是自己的善根;愛恭敬乃是對法師、善知識、賢者的敬愛態度;然後對他們所開示的佛法生起信心;聽聞正法後,思惟法義;培養正念正智;平常生活守護自己的六個根門及守持五戒八戒沙彌戒乃至比丘戒;因為持戒清淨所以心中無有後悔;對自己的修行生起歡悅心;進而修習禪定而得定(喜→止→樂→定) ;再進而修觀而得照見諸名色法的實相;然後生起道果的智慧,真實地知道唯有厭離三界才能出離,因此於欲望產生警覺心,常念無欲,心善於擇法,解脫於欲望,而得心解脫,修習觀照三界如火宅,只有苦而沒有樂,並觀照諸心法及行法的過患,修習慧觀而得解脫智乃至涅盤。

第二種方法

[中阿含.食經]裡舉出修行道的次第是:「如是善人具已,便具親近善知識;具親近善知識已,便具聞善法;具聞善法已,便具生信;具生信已,便具正思惟;具正思惟已,便具正念正智;具正念正智已,便具護諸根;具護諸根已,便具三妙行;具三妙行已,便具四念處;具四念處已,便具七覺支;具七覺支已,便具明解脫;如是此明解脫輾轉具成。」

這種修行道的次第是:善人→親近善知識→聞善法→生信→正思惟→正念正智→護諸根→護戒→三妙行→四念處→七覺支→明解脫→明解脫輾轉具成。

因為過去世的善根,今生得以生而為善人,得以親近善知識,方能聽聞正法,對所聞正法生起信心,然後於所聞之佛法的正法律起正思惟,培育正念正智,進而守護六個根門及學習受持五戒八戒沙彌戒乃至比丘戒,以致有身妙行,口妙行及意妙行,修習四念處(身、身觀念處,受、受觀念處,心、心觀念處,法、法觀念處),進而修習七覺支,乃至心中生起明,破除對三界的愚癡見解,破除對諸行法(名色法)的愚癡執取而展轉進階(由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達到解脫。

第三種方法

在[雜阿含346經]裡佛言:「以慚愧故不放逸;不放逸故恭敬順語為善知識;為善知識故樂見賢聖,樂聞正法,不求人短;不求人短故,生信順語,精進;精進故不掉,住律儀學戒;學戒故不失念,正知住不亂心;不亂心故正思惟,習近正道,心不懈怠;心不懈怠故不著身見,不著戒取,度疑惑;不疑故不起貪恚癡;離貪恚癡故堪能斷老病死。」

這種修行道的次第是:慚愧→不放逸→恭敬順語為善知識→樂見賢聖,樂聞正法,不求人短→生信,順語,精進→不掉,住律儀,學戒→不失念,正知,住不亂心→正思惟,習近正道,心不懈怠→不著身見,不著戒取,度疑惑→不起貪恚癡→斷老病死。

善人才會有慚愧,知道分辨善惡,不造作諸惡行,故能行為不放逸,遇到善知識時,對善知識恭敬承事,隨順善知識的語言去修,心中樂於見到賢聖之人,以及聽聞佛法時不起挑剔之心,生起正信,順著教導善知識教導精進修行,心不掉悔,常住律儀(身律儀、語律儀、意律儀),行為如法,心不掉亂,有正知正念,常正思惟修習八正道,斷除五下分結的前三結戒取、疑、及身見而證初果,再削弱貪與瞋二結而證二果,然後再斷除貪瞋二結而證三果,最後滅盡五上分結(色愛、無色愛、掉悔、我慢、無明)而證四果,體證涅槃(貪瞋癡的息滅),而究竟解脫於老病死苦。

雖然佛在三個不同的場合講解略有不同內容的修行法,事實上它們都是向涅盤與解脫的方向朝進。這裡我們應該明白佛陀說法的一致性,那就是:親近善知識→信三寶→正思惟業報、苦→學戒→慚愧→護根→修定→修慧。

修行道的次第濃縮的是破除無明;再詳細的說是止觀兼修;再詳細的是修戒定慧三學;再詳細的是修上述的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如理思惟、法次法向四步驟,或是四念處;再詳細的是修五根五力的信、勤、念、定、慧;再詳細的是修七覺支的正念、擇法、精進、喜悅、輕安、禪定、慧捨;再詳細的是修八正道的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勤、正念、正定;再詳細的是修三十七菩提分的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我們的善根都很差,要學習的內容是很多的。

正確的方法才會有成果

修行要能夠成功,會有成果,一定要用正確的方法,才能達到預期的成果,不能糊裡糊塗盲修瞎練。許多人學了很多年,還在那團團轉,有些貪瞋癡比以前還嚴重,根本找不到正道,也不能證果,因此一定要應用頭腦,常正思惟,檢討方向與成果,問一問自己,我修了這一陣子,有進步嗎?我比六個月前進步還是退步了?問題出在那裡?我能找誰來商量一下等等。若能常常這樣如理思惟,修行才會進步,才會有成果。

法增比丘,臺灣臺北,2006
dhammavaro@hotmail.com
http://buddhism.sampasite.com佛教之法
http://groups.google.com/group/learning-buddhism 學習佛法
http://ti-sarana.blogspot.com 皈依三寶
http://groups.yahoo.com/group/buddha_middle_way/ 佛陀中道園地
http://groups.yahoo.com/group/TheTasteOfDhamma/ 佛法之味
http://w0.5ilog.com/cgi-bin/bbs/sys2/mybbs.aspx?id=0x43737400學習南傳佛法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