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28日 星期二

四圣谛---4.苦滅道聖諦


四圣谛---4.苦滅道聖諦
(Maggasacca)

苦滅道聖諦的經文與解釋

在[大念處經]裡的經文∶é複次,諸比丘!苦滅道諦者何耶?八支聖道,即正見、正思、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也。û

在[中阿含.分別聖諦經]裡舍梨子說∶é諸賢!雲何苦滅道聖諦?謂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û

這八正道是:正確的知見,正確的思惟,正直的言語,正當的行為,正當的職業,正當的努力,正直的憶念,正確的禪定。

八正道是中道,是導致苦息滅的道路。

在[大般涅盤經]中佛言∶「於任何法律中,無八支聖道者,其處無第一之沙門果、無第二之沙門果、無第三之沙門果、亦無第四之沙門果。(須跋!Subhada) 於任何法律中,有八支聖道者,其處則有第一之沙門果、有第二之沙門果、有第三之沙門果、亦有第四之沙門果。外道則無真正沙門。然,若諸比丘住此正道者,此世間則不空缺阿羅漢!」這正道就是苦滅道聖諦的八正道。

在[自說]裡,佛說∶「像大海之水,只有一鹹味;此法亦複如是,唯一解脫味。」依這苦滅道聖諦的八正道就能達到解脫。

從痛苦與煩惱中解脫,從追逐兩個極端中解脫;一個極端是追逐感官的享受,佛說它們是低級,平庸,無益的凡夫之道;另一個極端是通過自虐的各種苦行以求達到解脫,它們是痛苦,無價值和無益的。

這八正道就是戒、定、慧三學。正語、正業、正命的三法包含在戒學中。正精進(正方便)、正念、正定的三法包含在定學中。正見、正思惟(正志)的二法包含在慧學中。它的開展就是三十七菩提分法∶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和八聖道分。佛在入滅前為弟子們說∶「我已為汝等制定法和毗奈耶(律),我入滅以後,汝等以此為師。」[1]

戒律或毗奈耶是為了培育圓滿的德行而制定的,法是為了幫助修行者達到圓滿的解脫而宣說的,它也包含了定學與慧學。

八正道(Ariya atthāngika magga)不是依照正見、正思、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的次第來每一條個別學,它們應該一起學,初學者偏重中間四條,逐步掌握把八正道修習圓滿,在最高的程度,一個行者能同時照顧到八個。這八正道是修行的實踐,這種實踐乃是對諸行與諸法的無常、苦、無我的特相與它們是緣起法的認識。它不是抽象不可捉摸的,而是具體並是可以親自體證的。

為了激勵弟子們精進修習,佛說∶「諸比丘!我等由於不懂四法,未看清四法,汝等與我都在此生死輪回中流轉了如此之長的時間,遊蕩了如此之長的路程。

何為此四法?戒、定、慧與解脫。但是,諸比丘!當懂得並看清這四法時,斷除的是生死愛欲,不再有生死。」[2]

佛肯定三學而說∶「謹慎小心的人,全力遵守戒律,發展定與慧,就會成功地解決纏結。」[3]

八正道的修習

為什麼要修習八正道呢?在[相應部.道相應41-48經]裡佛陀舉出八個理由∶
(一) 為了遠離貪欲;
(二) 為了斷諸結;
(三) 為了永斷隨眠;
(四) 為了遍知行路 (行路指的是修道);
(五) 為了滅盡諸漏;
(六) 為了現證明解脫果;
(七) 為了智見;
(八) 為了無取般涅盤。

在[相應部.道相應40-90經]裡佛陀舉出七個有利的條件:

(一) 善友; (二) 戒具足; (三) 志欲具足; (四) 我具足; (五) 見具足;
(六)不放逸具足; (七) 如理作意具足。

在[相應部.道相應161-180經]第七品尋覓品裡,佛陀更詳細的指出∶「為了要證知,要遍知,要遍盡和為斷三種尋覓∶即欲尋、有尋和梵行尋,才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回向于舍而修習八支聖道,以便調服貪欲、瞋恚、愚癡。同時也為了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盡不死而修習八支聖道;也為了趣向涅盤,傾向涅盤,臨入涅盤而修習八支聖道;也為了證知,遍知,遍盡和為斷以下∶
三種慢:我是勝、我是等、我是劣;
三種漏:欲漏、有漏、無明漏;
三種有:欲有、色有、無色有;
三種苦:苦苦、行苦、壞苦;
三種垢:貪垢、瞋垢、癡垢;
三種受:樂受、苦受和不苦不樂受;
三種渴愛:欲愛、有愛、非有愛而修習八支聖道。

同時也為了證知,遍知,遍盡和為斷以下;
四種瀑流:欲流、有流、見流、無明流;
四種軛:欲軛、有軛、見軛;無明軛;
四種取:欲取、見取、戒禁取、我語取;
七種隨眠:欲貪隨眠、瞋隨眠、見隨眠,疑隨眠、慢隨眠、有貪(執著于生存)隨眠、無明隨眠;
五種妙欲:眼所識之色、耳所識之聲、鼻所識之香、舌所識之味、身所識之觸為可樂,可愛,引欲,可染的;
五種蓋:欲貪蓋、瞋恚蓋、惛眠蓋、掉悔蓋、疑惑蓋;
五種取蘊:色取蘊、受取蘊、想取蘊、行取蓋、識取蓋;
五下分結:身見、疑惑、戒禁取、欲貪、瞋恚;
五上分結:色貪、無色貪、慢、掉舉、無明;所以應修習八支聖道。」

1. 正見(Sammā ditthi)

佛在[大念處經]開示道∶「然,諸比丘!正見者何耶?諸比丘!如實知苦,知苦之集,知苦之滅,知至苦滅之道,諸比丘!此名為正見。」
正見是對四聖諦的正確瞭解,它是智慧修持的一部分,正見的生起,無明就斷了,就能解除纏結。與道品相關的有觀神足、慧根、慧力、和擇法覺支。佛在[相應部.諦相應]中開示道∶「如果不了知四聖諦,就不能證悟涅盤,不能解脫生死輪回。」

在[中阿含.分別聖諦經]裡舍梨子說∶「諸賢!雲何正見?謂聖弟子念苦是苦時,習是習,滅是滅,念道是道時,或觀本所作,或學念諸行,或見諸行災患,或見涅盤止息,或無著念觀善心解脫時,於中擇,遍擇,次擇,擇法,視,遍視,觀察明達,是名正見。」

正見是能對這些苦,苦因的各種行法(組合法,因緣法)加以觀照而了知它們是因緣生,因緣滅,它們的本質是無常、苦、和無我。但凡夫因為四顛倒見的緣故,不能如實知苦,把苦當成樂。又不能如實照見世間的無常相,把無常當成常。又不能如實照見身裡的不淨,把不淨當成淨。又不能如實照見無我的名色法,把無我當成是我。是故在[增支部.卷四]裡佛言∶「此法為智者說,非為愚者。」

根據舍利弗的解釋,在念四聖諦時,正見是了知苦的智慧,了知苦是苦。了知苦因的智慧,了知習是習。了知苦滅的智慧,了知滅是滅。在前面討論的三諦裡已詳細分析過了。這裡是討論了知苦滅道的智慧,了知道是道。觀察自己原本所作,修行在一切處一切造作時維持正念,觀察諸行的本質及災患,欣樂涅槃,止息諸行,常修無著,觀照自己的心,讓心解脫於煩惱纏結。這是通過選擇法門,普遍選擇法門,漸次選擇法門,選擇正確法門來修習,觀察,普遍觀察,觀察明白通達。

根據覺音在[清淨道論]所說是∶「以涅盤為所緣而能斷絕無明之根的慧眼為‘正見’。」

苦滅裡有壞滅(khayanirodha)和究竟滅(accantanirodha),壞滅是五苦因(無明、愛、取、行、業)的完全滅盡,這壞滅是因緣滅。另一種壞滅是剎那滅,即是行法有生、住、滅三時,在滅時即是剎那滅。究竟滅就是涅盤。

了知苦滅之道有世間聖道與出世間聖道兩種,觀禪時的專注心裡有五項聖道分(正見、正思、正精進、正念、正定)是屬於世間聖道。

正見是了知苦諦(即五取蘊)和集諦(五苦因),正思是思惟苦與集諦的三相,正精進是努力思惟三相(無常、苦、無我),正念是憶念,正定是專注於觀照。

世間的正見是當一位行者從聞法生信開始,皈依持戒及依法修行。這是隨覺智,隨順聞法等而對苦滅、苦滅道(的所緣)而起的智慧。出世間的正見是當一位行者證悟初果的那一刻生起。出世間聖道是了知滅諦與涅盤,它有七項或八項聖道分。若在初禪時觀照而證悟涅盤有八項聖道分,在二禪或更高的禪那時觀照而證悟涅盤只有七項聖道分,它少了正思惟一項。因為正思惟是尋心所,在初禪進入二禪時已經寂滅(不起作用)。在觀照時還必須反回觀照觀智心識本身也是無常、苦和無我。因它是因緣而生的。這是通達智,是以苦滅為所緣而通達四諦的智慧。

撒陀迦旃延來問佛∶「世尊!如世尊說正見,如何正見?雲何世尊施設正見?」佛為他開示說∶「世間有二種依,若有、若無,為取所觸,取所觸故,或依有、或依無。(世人依有或無兩種觀念來看或執取事物。)

若無此取者,心境系著使(煩惱使)不取、不住、不計我。苦生而生,苦滅而滅,於彼(現象)不疑、不感,不由於他,而自知,是名正見,是名如來所施設正見。

所以者何?世間集(現象的生起)如實正知見,若世間無者不有(世上本來沒有的不會有);世間滅(現象的消失)如實正知見,若世間有者無有(世上本來有的不可能沒有),是名離于二邊,說于中道。

所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謂緣無明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於老死、愁、悲、苦、憂、惱生起,如是乃至純大苦聚集;無明滅故行滅,行滅故識滅,識滅故名色滅,名色滅故六入滅,六入滅故觸滅,觸滅故受滅,受滅故愛滅,愛滅故取滅,取滅故有滅,有滅故生滅,生滅故老死、愁、悲、苦、憂、惱滅,如是乃至純大苦聚滅。」([相應部.因緣相應15經])

為了破除我們執著于有一個常恒的我,以及轉世的識是否是同一個人的重要問題,佛對仙尼說∶「我諸弟子聞我所說,不悉解義而起慢’無間等’(abhisamaya,a 無bhi 間samaya等;或abhi現,samaya觀,理解);非無間等(若非現觀)故,慢則不斷,慢不斷故,舍此陰(蘊)已,與(余)陰相續生。是故,仙尼!我則記說,是諸弟子身壞命終,生彼彼處。(彼人的識轉世去某某處。) 所以者何?以彼有餘慢故(還有我的觀念存在)。

仙尼!我諸弟子于我所說,能解義者,彼于諸慢得無間等(現觀);得無間等(現觀)故,諸慢則斷;諸慢斷故,身壞命終,更不相續。仙尼!如是弟子我不說彼舍此陰已,生彼彼處。(能捨棄識的不再轉世。)所以者何?無因緣可記說故。欲令我記說者,當記說:彼斷諸愛結,永離有結,正意解脫,究竟苦邊。

我從昔來至今現在,常說慢過、慢集、慢生、慢起,若於慢無間等觀,眾苦不生。」([雜阿含105經])

在[中阿含.嗏帝經]佛責駡嗏帝比丘說∶「汝愚癡人,我不一向說,汝一向說耶(記住我的話)?汝愚癡人,聞諸比丘共訶汝時,應如法答,我今當問諸比丘也。於是,世尊問諸比丘∶汝等亦如是知我如是說法,今此識,往生不更異耶?時諸比丘答曰∶不也。世尊問曰∶汝等雲何知我說法?

諸比丘答曰∶我等知世尊如是說法,識因緣故起,世尊說識因緣故起,識有緣則生,無緣則滅,我等知世尊如是說法。」愚癡無聞眾生執著識是我,或執著死後去一個天國或佛國,這些都是屬於邪見,因此死後又再轉世投胎受報去了。

有智慧的弟子現觀諸蘊的生滅,不執持有一個常恒不變的我受善惡之報,在生命完結時,放下一切的顛倒見而涅盤寂滅,不再回來受苦。由此可知,正見是智慧的培育,它是與無明背道而馳的。

2. 正思惟(Sammā samkappa)

佛在[大念處經]說道:「複次,諸比丘!正思者何耶?無欲之思,無恚之思,無害之思,諸比丘!此名為正思。」

這裡有三種思惟:(1)無欲:無欲之思或出離之思(Nek-khamma),(2)慈:無恚之思(abyāpāda)和(3)悲:無害之思(avihimsā ,思sankappa)。

無欲之思或出離之思,是明白耽欲的害處,貪欲無厭足的苦,而決定依佛所教修清淨行。無論心是觀照究竟名色法,五取蘊,五苦因或行法三相,這些都是世間的出離思惟。將心投入以涅盤為目標之思,是出世間的出離思惟。

無恚之思是在生活中,對有情眾生,以純潔關懷尊重愛護之心對待他們,不帶任何凡夫的欲染;若修慈心觀,修到禪那時的思惟,是世間的無恚之思。若觀慈心禪的名法三相,將心投入以涅盤為目標之思,就是出世間無恚之思。

無害之思是在生活中,對有情眾生,以純潔憐憫的心,願望他們安樂,甚至肯犧牲自己也無愛惜;若修悲心禪,修到禪那時的思惟,是世間的無恚之思。若觀照悲心禪的名法三相,將心投入以涅盤為目標之思,那是出世間的無害之思。

在[中阿含.分別聖諦經]裡舍梨子說∶「諸賢!雲何正志?謂聖弟子念苦是苦時,習是習,滅是滅,念道是道時,或觀本所作,或學念諸行,或見諸行災患,或見涅盤止息,或無著念觀善心解脫時,於中心伺、遍伺、隨順伺,可念則念,可望則望,是名正志。」

舍利弗的解釋正思惟是在念四聖諦時,了知苦的智慧,了知苦是苦。了知苦因的智慧,了知習是習。了知苦滅的智慧,了知滅是滅。了知苦滅道的智慧,了知道是道。觀察自己原本所作,修行在一切處一切造作時維持正念,觀察諸行的本質及災患,欣樂涅盤,止息諸行,常修無著,觀照自己的心,讓心解脫於煩惱纏結。正思惟是思惟三種無欲、無恚、無害之思,觀察心中所念,諸行過患,欣樂涅盤止息後,思惟為令心得解脫,如何守住心,常生三種思惟,普遍守伺,隨順守伺之後,心中了知應念的才念,應希求的才希求。

在這過程所做取捨,普遍選擇,抉擇和選擇正確的法門,伺察心以及試驗各個法門,並觀察其成果,看看能否消除煩惱,最後達到清淨圓滿以致心中生起明達。

應該如何正思惟呢?應該思惟苦如何生,如何心隨貪欲而茁壯長大,以致使我們沉淪其中,不知出離。是故我們要如實的知苦,尋找陷於輪回的苦因,才能努力於滅除苦而達到解脫。所以佛自述他未成正覺時,如何正思惟如下: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憶宿命未成正覺時,獨一靜處,專精禪思,作是念:

何法有故生死有?何法緣故生死有?即正思惟,生如實無間等(理解):生有故老死有,生緣故老死有,如是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

何法有故名色有?何法緣故名色有?即正思惟,如實無間等生:識有故名色有,識緣故名色有。我作是思惟時,齊識(以識為極限)而還(想回頭) ,不能過彼(知道不超越識),謂緣識名色、緣名色六入處、緣六入處觸、緣觸受、緣受愛、緣愛取、緣取有、緣有生、緣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這是思惟順緣起。)

我(彼)時作是念:何法無故則老死無?何法滅故老死滅?即正思惟,生如實無間等:生無故老死無,生滅故老死滅,如是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識、行廣說。

我複作是思惟:何法無故行無?何法滅故行滅?即正思惟,生如實無間等:無明無故行無,無明滅故行滅,行滅故識滅,識滅故名色滅,名色滅故六入處滅,六入處滅故觸滅,觸滅故受滅,受滅故愛滅,愛滅故取滅,取滅故有滅,有滅故生滅,生滅故老、病、死、憂、悲、惱苦滅,如是如是純大苦聚滅。」[雜阿含287經] (這是思惟逆緣起。)從十二因緣法思惟可以找出苦的因,也能如實照見生起苦的緣:那即是名色→六入→觸→受→貪愛→取,關鍵是在六入、觸、受、貪愛,所以要正思惟欲貪,欲貪如何生,如何增長,如何沉溺于欲樂,不知欲樂的過患,如何出離,如何滅除欲貪。

在[雜阿含250經]裡舍利弗指出關鍵之所在∶「尊者摩訶拘絺羅問尊者舍利弗言:雲何,尊者舍利弗,眼系色耶?色系眼耶?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意系法耶?法系意耶?

尊者舍利弗答尊者摩訶拘絺羅言:非眼系色,非色系眼。……乃至非意系法,非法系意。尊者摩訶拘絺羅!於其中間,若彼欲貪,是其系也。

尊者摩訶拘絺羅!譬如二牛,一黑一白,共一軛鞅縛系,人問言:為黑牛系白牛?為白牛系黑牛?為等問(正確的問)不?

答言:不也,尊者舍利弗!非黑牛系白牛,亦非白牛系黑牛,然於中間,若軛,若系鞅者,是彼縛。……中間欲貪,是其系也。……世尊眼見色若好,若惡,不起欲貪;其餘眾生眼見色若好,若惡,則起欲貪。是故世尊說當斷欲貪,則心解脫。……」正思惟離欲、斷欲的結果,自己會修到離欲的心解脫,也會聯帶的修到無瞋,無害於他人,不會為了瑣碎事物而起爭論,甚而起瞋或害心。

覺音在[清淨道論]中說∶「與正見相應而破除邪思惟之心的決定於涅盤為「正思惟」。」

正見與正思惟是屬於慧學的部分。

3. 正語(Sammā vācā)

有一個年少的婆羅門名叫賓耆迦的,來見佛時,瞋罵訶責,佛默忍,然後佛講了一個比喻;若一個人在吉日拿了食物去贈送給一位宗親,要是宗親不接受食物的話,食物應歸還給送禮者。

賓耆迦說若宗親不接受,他仍會相贈,相與。佛說這不是相贈,相與;若罵則報罵,瞋則報瞋,打則報打,鬥則報鬥,才是相贈,相與。現在賓耆迦訶罵佛,佛不相贈,不相與。

賓耆迦問佛為何不瞋不怒,佛說他是一個正智心解脫者,無有瞋恨。以瞋報瞋的才是惡人,未曾調禦。賓耆迦於是向佛悔過。因此,煩惱未調服者,會妄語、惡口、兩舌及綺語。

綺語的範圍很廣,這些對梵行,出離與證果涅盤皆無益。在[相應部.諦相應第十經]裡列了二十九種∶「諸比丘!勿論種種之畜生論,謂:王論、盜賊論、大臣論、軍論、怖畏論、戰爭論、食論、飲論、衣服論、臥具論、華鬘論、香論、親族論、車乘論、村裡論、聚落論、都城論、地方論、女人論、男人論、勇士論、街路論、池邊(井邊)論、亡靈論、種種論、世間譚、海譚如是之有無論是。

何以故?諸比丘!此論不引義利,不達初梵行(初果),不能資於厭患、離貪、滅盡、寂止、證智、等覺、涅盤。」

在[大義釋]裡[死前之義釋]還另加了宇宙發生論、林野論、山嶽論、河川論和島洲論。共三十四種都屬於綺語。

正語是應說真實語,說法語、勉勵語、規勸語、論法、誦經、說戒、關懷語,問候語等,所以佛說:「徒誦千句言,無義理之語,不如一益語,聞已得寂靜。」([南傳法句經新譯129偈])

佛在[大念處經]說道:「複次,諸比丘!正語者何耶?遠離兩舌,遠離惡口,遠離妄語,遠離綺語,諸比丘!此等名為正語。」

正語有世間與出世間正語兩種。正語所表示的有四種語的善行,當一個人遠離和斷除妄語,惡口,兩舌和綺語時,這是世間正語。當證悟涅盤時,其道智使其只說正語而不說邪語,拒絕所有不正當無義利而有害的言語。而行口妙行,只說法語,發言真實,用詞友善,充滿意義與利益,說話照顧人、時、與地,無言時保持神聖的沉默。這是出世間正語。

在[中阿含.分別聖諦經]裡舍梨子說∶「諸賢!雲何正語?謂聖弟子念苦是苦時,習是習,滅是滅,念道是道時,或觀本所作,或學念諸行,或見諸行災患,或見涅盤止息,或無著念觀善心解脫時,於中除口四妙行,諸餘口惡行遠離除斷,不行不作,不合不會,是名正語。」

舍利弗的解釋正語是在念四聖諦時,了知苦的智慧,了知苦是苦。了知苦因的智慧,了知習是習。了知苦滅的智慧,了知滅是滅。了知苦滅道的智慧,了知道是道。觀察自己原本所作,修行在一切處一切造作時維持正念,觀察諸行的本質及災患,欣樂涅槃,止息諸行,常修無著,觀照自己的心,讓心解脫於煩惱纏結。除了口的四妙行外,其他的口的惡行都遠離除斷,不行不作,不和合不相會。

覺音在[清淨道論]中說∶「有正見及正思惟(的瑜伽行)者的與彼(正見、正思惟)相應,而斷絕語的惡行,離於邪語的為「正語」。」

4. 正業(Sammā kammanta)

從前,佛在世時有一貴族女生了一個男嬰,但卻碰到了一個夜叉要吃她的男嬰,為了保護男嬰,這貴族女抱了男嬰逃到佛陀住的祇園精舍,並把男嬰放在佛足前,夜叉因而不能吃到男嬰。

佛陀為他們說他們宿世的怨仇;這是因為在許多世前他們是妻妾的關係,妻(貴族女)因不能生育而同意為丈夫納妾(夜叉) 。但她的妒忌心很重,妾兩次懷孕時都為她以毒藥使妾流產。第三次懷孕時,妾隱瞞著懷孕的事,但後來還是為她所發現,最後妾被下毒流產,並因而致死。妾死時詛咒要報復妻和她將來的孩子,後來他們轉世成了母雞和貓,又一世是牝鹿和母豹,互相怨怨相報;到了這一世是貴族女和夜叉。

佛為他們解說以怨恨報怨恨,仇恨不能化解,唯有以友情,原諒和善意才可以化解仇恨。所以佛說:「不能以怨恨,止息世間怨,唯慈能止怨,乃不易古法。」([南傳法句經新譯5偈])

佛陀開示道∶「有邪及邪道,有正及正道。諦聽善思,當為汝說:何等為邪?謂地獄、畜生、餓鬼。何等為邪道?謂邪見、邪思惟、邪語、邪業、邪命、邪精進、邪念、邪定。何等為正?謂人、天、涅盤。何等為正道?謂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雜阿含791經])

佛在[大念處經]說道:「複此,諸比丘!正業者何耶?遠離殺生,遠離不與取,遠離邪淫,諸比丘!此等名為正業。」

正業是指不殺害生命,不擅自拿走他人未經許可的東西,不邪淫(除夫婦的正淫外),這是世間正業。

出世間正業,是一個行者證悟涅盤時所做的身三妙行(不殺,不盜,不淫),其餘身惡行也遠離並加以斷除,不行,不作,不去與境合,不去理會境所帶來的誘惑。

在[中阿含.分別聖諦經]裡舍梨子說∶「諸賢!雲何正業?謂聖弟子念苦是苦時,習是習,滅是滅,念道是道時,或觀本所作,或學念諸行,或見諸行災患,或見涅盤止息,或無著念觀善心解脫時,於中除身三妙行,諸餘身惡行遠離除斷,不行不作,不合不會,是名正業。」

舍利弗的解釋正業是在念四聖諦時,了知苦的智慧,了知苦是苦。了知苦因的智慧,了知習是習。了知苦滅的智慧,了知滅是滅。了知苦滅道的智慧,了知道是道。觀察自己原本所作,修行在一切處一切造作時維持正念,觀察諸行的本質及災患,欣樂涅槃,止息諸行,常修無著,觀照自己的心,讓心解脫於煩惱纏結。除了身的三妙行外,其他的身的惡行都遠離除斷,不行不作,不和合不相會。

覺音在[清淨道論]中說∶「離(邪語的瑜伽行)者的與彼(正語)相應,而正斷邪業的,離於殺生(偷盜、邪淫)等為「正業」。」

5. 正命(Sammā ājīva)

佛在[大念處經]說道:「複此,諸比丘!正命者何耶?諸比丘!于此,聖弟子舍邪命,依正命而營(活)命,諸比丘!此等名為正命。」

正命是指少欲知足;此中包含一切的正語、正業、正命,是戒學的部分,亦含信根、信力及欲神足,以須信方能持戒。正當的維持生活是圓滿修習戒學的一部分。修正語,正業之後,才能照顧到以正確的維生方式,依正法來照顧自己的家庭,並且考慮社會與其它眾生的生命。邪命,對於出家眾是指無理求取,貪欲無厭足,並以種種技術咒說來維持生命,以非法求衣,非法求食,非法求得床座和其它用品,故弄玄虛,誦經征費,占卜看相,查地理看風水說吉凶等。在家眾的邪命有販賣人口,經營武器軍械,殺生工具,飼養屠宰動物和賣肉,沽酒,經營毒藥,毒品麻醉物,嫖賭,看相,看命,看風水,使用蠱術等。作為佛教徒,若是我們作了惡業,就應生起慚愧心,知道錯的地方,並嚴格警愓自己不再重犯。對犯的戒應該懺悔,於佛前或僧前懺,若是出家眾,應隨戒律,如法羯磨。

一位行者念苦、集、滅、道諦後,觀自己所念,觀察諸行及其過患,欲求涅盤,以求心能速得解脫,會依正見正思惟而舍離邪命以求正命,這是世間的正命。

出世間的正命是當一個行者證悟涅盤後,以其道智滅除邪命的惡不善法,而有出世間正命。

佛對種德婆羅門說道∶「善哉!善哉!如汝所說,有戒則有慧,有慧則有戒,戒能淨慧,慧能淨戒。種德!如人洗手,左右相須,左能淨右,右能淨左,此亦如是。」([長阿含.種德經])故應常照顧自已的戒,修持乃至戒行圓滿,並常以智慧觀照,使戒和慧相輔修習圓滿。

在[中阿含.分別聖諦經]裡舍梨子說∶「諸賢!雲何正命?謂聖弟子念苦是苦時,習是習,滅是滅,念道是道時,或觀本所作,或學念諸行,或見諸行災患,或見涅盤止息,或無著念觀善心解脫時,於中非無理求,不以多欲無厭足,不為種種伎術咒說邪命活,但以法求衣,不以非法,亦以法求食、床座、不以非法,是名正命。」

舍利弗的解釋正命是在念四聖諦時,了知苦的智慧,了知苦是苦。了知苦因的智慧,了知習是習。了知苦滅的智慧,了知滅是滅。了知苦滅道的智慧,了知道是道。觀察自己原本所作,修行在一切處一切造作時維持正念,觀察諸行的本質及災患,欣樂涅槃,止息諸行,常修無著,觀照自己的心,讓心解脫於煩惱纏結,於中沒有無理的求取,不以多欲無厭足,不為種種伎術咒說而邪命生活,但以正法求衣,不以非法,亦以正法求食、床座、不以非法求取。

以上的三種正語,正業和正命是屬於戒學的範圍。

6. 正精進(Sammā vāyāma)

佛在世時有一比丘名叫二十億耳(首樓那Sona Kutikanna),是摩訶迦旃延的弟子,他想舍戒罷道,而為佛所度化。這記載在[雜阿含254經]中∶

「爾時,尊者二十億耳住耆崛山,常精勤修習菩提分法時,尊者二十億耳獨靜禪思,而作是念;于世尊弟子精勤聲聞中,我在其數,然我今日未盡諸漏,我是名族姓子,多饒財寶,我今寧可還受五欲,廣行施作福。

爾時,世尊知二十億耳心之所念,告一比丘;汝等今往二十億耳所,告言:世尊呼汝!是一比丘受佛教已,往詣二十億耳所。語言:世尊呼汝!二十億耳聞彼比丘稱大師命,即詣世尊所,稽首禮足,退住一面。

爾時,世尊告二十億耳:汝實獨靜思作是念;世尊精勤修學聲聞中,我在其數,而今未得漏盡解脫,我是名族姓子,又多錢財,我寧可還俗,受五欲樂,廣施作福耶?

時,二十億耳作是念:世尊已知我心,驚怖毛豎,白佛言:實爾,世尊。

佛告二十億耳:我今問汝,隨意答我。二十億耳,汝在俗時,善彈琴不?答言:如是,世尊。

複問:于意雲何?汝彈琴時,若急其弦,得作微妙和雅音不?答言:不也,世尊。

複問:雲何?若緩其弦,甯發微妙和雅音不?答言:不也,世尊。

複問:雲何善調琴弦,不緩不急,然後發微妙和雅音不?答言:如是,世尊。

佛告二十億耳:精進大急,增其掉挴;精進太緩,令人懈怠。是故汝當平等修習攝受,莫著,莫放逸,莫取相。

時,尊者二十億耳,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成阿羅漢。」

佛在[大念處經]說道:「複次,諸比丘!正精進者何耶?諸比丘!於此,比丘起堅決心,賣力,精進,心勤注意,令不生未來之惡、不善法。起堅決心,賣力,精進,心勤注意,遠離已生之惡、不善法。起堅決心,賣力,精進,心勤注意令住已生之善法。令不惑亂,使之增長,充滿,修習,成就。諸比丘!此等名為正精進。」

正精進是於苦諦,集諦,滅諦與道諦有正確的認識後,再用來觀察心,修學觀察諸行法,以及行法的過患,因而欣樂涅盤。修到心常無所著而知心解脫時,仍然精勤方便堅決努力地趣向菩提,心專著不舍,亦不衰退,以各種正確的法門來調服心中的各種煩惱。正精進所表示的是四種正勤,與道品有關的有精進神足、精進根、精進力及精進覺支。詳細的說有四種正勤;即是令不生未生之惡,斷除和遠離已生之惡,令生未生之善法,以及令住已生之善法。

(1) 令不生未生之惡
這是對一切的惡不善法,比如毀犯五戒,八戒或十戒乃至一切的煩惱,心中生起堅決的心,努力精進地,緊持住心念以使這些未生之惡不善法不致生起。要做到這樣,必須依賴戒、定、慧三學,或是八正道分。

(2) 斷除和遠離(降服)已生之惡不善法
這是對一切的惡不善法以堅決的心,努力精進地,緊持住心念而用各種方法(法門)來降服及遠離它們,這也必須依賴戒、定、慧三學,或是八正道分。

(3) 令生未生之善法
這是指一切戒、定、慧的修持以證悟涅盤為目標,這些善法包括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正道等,若尚未修持或尚不明了,以堅決心,努力精進,緊持心念以令這些善法生起。

(4) 令住已生之善法
這是指於上述的善法,以堅決心,賣力,精進,心勤注意,令不惑亂,使之增長,充滿於心,精勤修習,乃至成就。這裡就含攝了四種精進。

在[中阿含.分別聖諦經]裡舍梨子說∶「諸賢!雲何正方便?謂聖弟子念苦是苦時,習是習,滅是滅,念道是道時,或觀本所作,或學念諸行,或見諸行災患,或見涅盤止息,或無著念觀善心解脫時,於中若有精進方便,一向精勤求,有力趣向,專著不捨,亦不衰退,正伏其心,是名正方便。」

舍利弗的解釋正精進是在念四聖諦時,了知苦的智慧,了知苦是苦。了知苦因的智慧,了知習是習。了知苦滅的智慧,了知滅是滅。了知苦滅道的智慧,了知道是道。觀察自己原本所作,修行在一切處一切造作時維持正念,觀察諸行的本質及災患,欣樂涅槃,止息諸行,常修無著,觀照自己的心,讓心解脫於煩惱纏結,在這裡若有精進方便,一向精勤求,有力趣向,專著不捨,亦不衰退,正確的降伏其心。

覺音在[清淨道論]中說∶「那住立於稱為正語、正業、正命戒地(的瑜伽行)者的---隨順於彼(之正語、正業、正命),與彼相應,正斷懈怠的勤精進為「正精進」。」

眾生(補特伽羅)在無始以來的長久輪回裡,因為欲望的緣故,他們的惡不善法都在未生長的令生長,已生長的增廣,這些是指欲界的各種追求。

這些眾生也長久地在惡道中流轉,雖然他們之中,有些生在人道時曾經是修行人,山中隱士,或是比丘等等。因為未能證得須陀洹果,這些修行人也未能免除投生在惡道之苦,生在惡道的不只是這些,它還包括神與梵天界的天神。

故此未生(Anuppanna)的善法令其生長,以及已生(Uppanna)的善法令其鞏固增長是有必要的。這些善法是四諦,三學,八正道以及三十七菩提分法的修習。

同時為了要永斷投生到四惡道的機會,修行的人,在現在釋迦牟尼佛教法的時代,應努力於證悟須陀洹果,致力於使未穩定的(aniyāma)戒、定、慧的修持,令其穩定(niyāma),然而只有證到阿羅漢果的聖者才會有穩定的戒、定、慧的修持。從八正道來說,修習正語、正業與正命以致圓滿證悟須陀洹果。初學者應致力於持好戒。

定的修習有八定或九出世間定,若要修習的好,必須證到阿那含果,而只有阿羅漢果才有穩定的定力。定力的培育是要清除貪、瞋、邪精進、邪念等不善根,若貪與瞋根消除後,它們甚至在夢裡都不會生起。這種定力的培育只有在有佛陀教法的時代才有可能培養起來。所以我們要爭取時間與修定的機會,培育正念,正定,並以正精進貫穿他們。

智慧的修持能夠徹底的消滅我見(薩迦耶見)以及每一蛛絲馬跡的邪見,邪思惟,惡業與邪命等。正見是對業果的正確認識,以及對欲界的世間智慧,有修慧的人甚至在很多世後,都具有對業果的正見,正法的認識(如四聖諦法),與修法的宿世智,所以我們要以正精進來策勵自己去修行。

7. 正念(Sammā sati)

這是指四念處的修習。佛比喻四念處是父母的境界,游于自行處,魔不能乘。一個有正念的人,住于安全的地方,時時刻刻以正念護衛自心,所以魔無機會可乘。

佛於是說一個比喻;一隻鶉因為游於非自己行處,於是被一隻鷹捉到了。它對鷹說,其實是因為它去到它不應去的地方才被捉到,若是在它自已的行處,安全的地方,鷹是沒有機會捉到它的。

鷹被激怒了,就放了它,第二次鷹沖下來捉它的時候,鶉走到田中的耕壁上,鷹來時,它退回壟塊中,鷹因此衝撞在壟上,碎身而死。(見[雜阿含617經])

愚癡無聞凡夫以四種食(執取,維持存在的因素)而長住於輪回。這四食即是:摶食(段食kabalinkarahara),是指食物;觸食(phassahara),意為對觸受的染著;意思食(manosancetanahara),意為對境,塵的思想愛取等的造作;以及識食(viññanahara),因為識緣名色,一個人若不能瞭解名色法,就有識食,在臨死時,意念不能寂滅,所以識又再輪回去了。佛陀說賢聖弟子也以四食長養慧命,這四食即是:四念處或四念住。身、身觀念住,受、受觀念住,心、心觀念住和法、法觀念住。這是清淨之法食。佛的聖弟子如此修習,將能獲得四種樂;即是離欲樂,遠離樂,寂滅樂,和菩提樂。

佛在[大念處經]說道:é複次,諸比丘!正念者何耶?諸比丘!于此,比丘於身觀身而住,精勤,正智正念而舍離世間之(貪)欲,(憂)惱;於受觀受而住,精勤,正智正念而舍離世間之(貪)欲,(憂)惱;於心觀心而住,精勤,正智正念而舍離世間之(貪)欲,(憂)惱;於法觀法而住,精勤,正智正念而舍離世間之(貪)欲,(憂)惱;諸比丘!此等名為正念。û

正念是指四種念處、念根、念力、和念覺支。在四念處的基礎上培育起強大的正念,於身,觀身;於受,觀受;於心,觀心;和於法,觀法。當觀注于這些目標時,觀智(正智)才會產生,能夠如實的知曉它們,並以精勤心來做這項工作,以達到舍離對世間的貪欲與憂惱。

正念的修習是要喜於觀自己的一切作為,學習觀察諸行法,以及見到行法的災患,並嚮往涅盤止息,在心無執著時觀諸善心所,以達到心的解脫。

在[中阿含.分別聖諦經]裡舍梨子說∶é諸賢!雲何正念?謂聖弟子念苦是苦時,習是習,滅是滅,念道是道時,或觀本所作,或學念諸行,或見諸行災患,或見涅盤止息,或無著念觀善心解脫時,於中若心順念、背不向念、念遍、念憶、複憶、心心、不忘心之所應,是名正念。」

舍利弗的解釋正念是在念四聖諦時,了知苦的智慧,了知苦是苦。了知苦因的智慧,了知習是習。了知苦滅的智慧,了知滅是滅。了知苦滅道的智慧,了知道是道。觀察自己原本所作,修行在一切處一切造作時維持正念,觀察諸行的本質及災患,欣樂涅槃,止息諸行,常修無著,觀照自己的心,讓心解脫於煩惱纏結,在這之中若心裡順著念頭、背不向念、念一切的心念、念心中所起的憶念、或重復憶念、觀注自心、不忘心之所應對(觸)之境。

覺音在[清淨道論]中說∶「與彼(正精進)相應,除去邪念的心不忘失者為「正念」。」

8. 正定(Sammā samādhi)

佛在[大念處經]說道:é複此,諸比丘!正定者何耶?諸比丘!於此,比丘去欲,離不善法,有尋有伺,由離生喜、樂、達初禪而住;

滅尋伺,內心安靜,心成專一,無尋無伺,由定生喜、樂、達第二禪而住;

更舍離喜而住,正念正智,以身感受樂,唯諸聖者說:é舍此而正念樂住û 達第三禪而住。

其次舍樂離苦,以前所感受之喜、憂皆滅故,而不苦不樂,成為舍念清淨,達第四禪而住。諸比丘!此名為正定。û

正定是指包含有尋有伺等的三定(無覺無觀定、無覺少觀定,有覺有觀定)、心定(心神足)、定根、定力、及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和舍覺支。

正定有兩種:即世間正定與出世間正定。這裡佛陀開示的是世間的正定,有初禪,二禪,三禪和四禪,禪定再修觀時也屬於世間正定。觀禪後所得的道智,以及與道智同在的定,是出世間正定。

在[中阿含.分別聖諦經]裡舍梨子說∶é諸賢!雲何正定?謂聖弟子念苦是苦時,習是習,滅是滅,念道是道時,或觀本所作,或學念諸行,或見諸行災患,或見涅盤止息,或無著念觀善心解脫時,於中若心住、禪住、順住,不亂不散,攝止正定,是名正定。」

舍利弗的解釋正定是在念四聖諦時,了知苦的智慧,了知苦是苦。了知苦因的智慧,了知習是習。了知苦滅的智慧,了知滅是滅。了知苦滅道的智慧,了知道是道。觀察自己原本所作,修行在一切處一切造作時維持正念,觀察諸行的本質及災患,欣樂涅槃,止息諸行,常修無著,觀照自己的心,讓心解脫於煩惱纏結,在這之中若心裡所住之處、修習禪定而住之境界、隨順而住,不亂不散,攝止正定。

覺音在[清淨道論]中說∶「以無上的念而守護其心者的---與彼正念相應,除滅邪定的心一境性者為「正定」。」

正定是有助緣與有資具的。正見乃至正念是正定的助緣,也是正定的修習資具,如[中阿含.聖道經]中佛所說的: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一道令眾生得清淨,離愁戚啼哭憂苦懊惱,便得如法,謂聖正定,有習有助,亦複有具,而有七支。于聖正定,說習說助,亦複說具,雲何為七?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

若有以此七支習、助、具,善趣向,心得一者。是謂聖正定。有習有助亦複有具。

所以者何?正見生正志,正志生正語,正語生正業,正業生正命,正命生正方便,正方便生正念,正念生正定。賢聖弟子如是心正定,頓盡淫怒癡。賢聖弟子如是正心解脫,頓知生已盡。」

佛陀的分析是很清楚的。依八正道去修習心中對境不起煩惱時,心有正定,心解脫於淫怒癡,就是解脫。

佛為詵陀迦旃延及跋迦利開示修禪時說∶「如是丈夫不念貪欲纏,住于出離如實知,不以貪欲纏而正受,亦不瞋恚、睡眠、掉悔,疑纏,多住於出離,瞋恚、睡眠、掉悔、疑纏如實知,不以疑纏而求正受。

如是詵陀,比丘如是禪者,不依水、火、風、空、識、無所有,非想非非想而修禪,不依此世,不依他世,非日、月、非見、聞、覺、識、非得、非求、非隨覺、非隨觀而修禪。

時跋迦利白佛言:世尊!若比丘雲何入禪,不依地、水、火、風乃至覺觀而修禪定?……佛告跋迦利,比丘於地想能伏地想,于水、火、風想、無量空入處、識入處想、無所有入處、非想非非想入處想、此世、他世、日、月、見、聞、覺、識,若得若求若覺若觀悉伏彼想。」([雜阿含926經])

伏的意思是能摧伏,不起執著之念,修遍的行者不執著于他所修的地水火風青黃赤白虛空與光明遍,修四無色界的行者不執著于他所修的四無色界,不起此世他世日月等想,也不執著於定境的一切見聞覺識;為什麼呢 ? 修到遍時 ‘ 我’ 已消失,觀修者只有心知道而已,所要做的只要把 "心"(我慢)也摧伏就行了。若是執著於這些定境,在死前仍未證阿羅漢的話,將會生到與他所修的定相應的色界天去,在那繼續修到證果涅盤為止。

禪定有五項利益:
第一;是現法樂住,任何有修到定的行者包括證悟的聖人都樂於入定。

第二;是觀禪的利益,修定是要使心能夠清淨,明亮和銳利。因此能用於觀禪,以便觀照究竟名色法的真相,以及它們生起的因緣,這樣修行的人才會證悟聖道。

第三;是增上生的利益,修禪定的人若是能在死時都維持禪那,那有可能生到梵天界去,不再生在欲界,並在梵天界解脫。

第四;是獲得神通,若修定的業處是十遍,要是修到八定(八勝處或八除入,八解脫,色及無色界定),會得到一種或多種神通。

第五;能入滅盡定,滅盡定是第九出世間定,修定的人要在每一禪那出定後觀該禪的名法是無常,苦和無我,一直到無所有處,出定後發四個願後入非想非非想處定一兩個剎那後就入滅盡定,入滅盡定者心與心生色法都不生起,只有業生色,時節生色與食生色生起。

以諸行的次第止息來看,初禪時,一切的世間言論,誦念佛號,咒說皆已止息;二禪時,世俗的喜悅也止息;三禪時,世俗的樂受也止息;四禪時,一切世俗的苦樂受都沒有了,心念已經住於一境,無諸亂想,而且身體的呼吸也止息了。

修行者若要證悟,一定要修觀,才可以放下對身體與心識的執著。

佛陀接著為這一節作結論:é諸比丘!此等名為苦滅道聖諦。û

觀智

佛又說 :é如是,於內法,觀法而住,於外法,觀法而住;又於內外法,觀法而住。或於法,觀生法而住;又於法,觀滅法而住;又於法,觀生滅法而住。尚又智識所成及憶念所成,皆會‘有法’之思念現前。彼當無所依著,且不執著世間任何物。諸比丘!比丘如是於四聖諦觀法而住。û

這個部分是對四諦法觀禪的開示,從知苦到尋找苦因,求離苦和滅苦,以及離苦和滅苦之道。從內觀,從外觀,從內外一起觀,觀知苦,找苦因,滅苦和滅苦道如何生起,以及它的結束。經過長期觀察的結果,智慧若是通過觀禪所起的或是由憶念所起的,只知道所觀照的是‘法’。這樣在證悟時,一切的執著也就捨棄了。

在[中阿含.聖道經]中,佛說道:「雲何正解脫?比丘者欲心解脫,恚、癡心解脫是謂正解脫。雲何正(解脫)智?比丘者知欲心解脫,知恚、癡心解脫,是謂正(解脫)智也。是為學者成就八支,漏盡阿羅訶成就十支。

雲何學者成就八支?學正見至學正定,是為學者成就八支。雲何漏盡阿羅訶成就十支?無學正見至無學正智,是謂漏盡阿羅訶成就十支。」

故此三果聖人以下的學者成就八支,即八正道。而漏盡阿羅漢則成就十支,即無學八正道加無學正解脫與無學正(解脫)智。

修習成果

最後佛陀開示修四念處的成果:
「諸比丘!任何人,七年間如是修此四念處者,得二果中之一果,(即)於現法得究竟智,或有餘者,期待不還來。」 這是指修習此法七年可證阿羅漢果或阿那含果(不還來)。

接著佛說:「諸比丘!不用說七年[4],諸比丘!任何人,於六年間如是修此四念處者,得二果中之一果,(即) 於現法得究竟智,或有餘者,期待不還來。
不用說六年,諸比丘!任何人,於五年間如是修此四念處者,得二果中之一果,(即)於現法得究竟智,或有餘者,期待不還來。
不用說五年。諸比丘!任何人,於四年間如是修此四念處者,得二果中之一果,(即)於現法得究竟智,或有餘者,期待不還來。
不用說四年。諸比丘!任何人,於三年間如是修此四念處者,得二果中之一果,(即)於現法得究竟智,或有餘者,期待不還來。
不用說三年。諸比丘!任何人,於二年間如是修此四念處者,得二果中之一果,(即)於現法得究竟智,或有餘者,期待不還來。
不用說二年,諸比丘!任何人,於一年間如是修此四念處者,得二果中之一果,(即)於現法得究竟智,或有餘者,期待不還來。
不用說一年,諸比丘!任何人,於七月間如是修此四念處者,得二果中之一果,(即)於現法得究竟智,或有餘者,期待不還來。
不用說七月間,諸比丘!任何人,於六月間如是修此四念處者,得二果中之一果,(即)於現法得究竟智,或有餘者,期待不還來。
不用說六月間,諸比丘!任何人,於五月間如是修此四念處者,得二果中之一果,(即)於現法得究竟智,或有餘者,期待不還來。
不用說五月間,諸比丘!任何人,於四月間如是修此四念處者,得二果中之一果,(即)於現法得究竟智,或有餘者,期待不還來。
不用說四月間,諸比丘!任何人,於三月間如是修此四念處者,得二果中之一果,(即)於現法得究竟智,或有餘者,期待不還來。
不用說三月間,諸比丘!任何人,於二月間如是修此四念處者,得二果中之一果,(即)於現法得究竟智,或有餘者,期待不還來。
不用說二月間,諸比丘!任何人,於一月間如是修此四念處者,得二果中之一果,(即)於現法得究竟智,或有餘者,期待不還來。
不用說一月間,諸比丘!任何人,於半月間如是修此四念處者,得二果中之一果,(即)於現法得究竟智,或有餘者,期待不還來。
不用說半月間,諸比丘!任何人,於七日間如是修此四念處者,得二果中之一果,(即)於現法得究竟智,或有餘者,期待不還來。û 這一段佛陀勉勵修行人精進修習四念處法。

接著佛說:é如敘述:諸比丘!此為眾生之清淨,為度憂、悲,為滅苦、惱,為得真理,為證涅盤,唯一趣向道,即:四念處。為此而說此經。世尊如是說已,彼隨喜之諸比丘,歡喜世尊之所說。」

這一段,佛陀重複開始所說的這是唯一的修行道路,即是四念處法。在[相應部.念處相應]裡有一經從另一角度談到證悟的方法,它與四念處相應,這裡引來參考:[5]

「依食集起,而身集(組合)起,依食滅壞,而身滅壞。
依觸集起,而受集起,依觸滅壞,而受滅壞。
依名色集起,而心集起,依名色滅壞,而心滅壞。
依作意集起,而法集起,依作意滅壞,而法滅壞。」

身、受、心、法的生起,乃是因為集法,若斷除它的集法,則身、受、心、法就滅壞,不再生起,就寂靜了。身的生起是因為四食的生起,受的生起是因為觸的生起,心的生起是因為名色的生起,法的生起是因為心作意的生起。


注釋:
[1][大般涅盤經],[長部]十六經。
[2][大般涅盤經],[長部]十六經。
[3][相應部]卷一。
[4]原文不明,依[正念之道]經文。
[5][相應部]念處相應,不死品四十二經。

參考資料∶
1.[清淨道論],覺音尊者,第十六說根諦品
2.[南傳大藏經],[大念處經],[大般涅盤經],
3.[正念之道],帕奧禪師
4.[南傳大藏經],[中部1經]
5.[大藏經],[中阿含.分別聖諦經],[中阿含.聖道經],[長阿含.種德經],[中阿含.嗏帝經]
6.[南傳大藏經],[相應部.諦相應10經];[相應部.念處相應],[相應部.道相應40-90,161-180經],[相應部.因緣相應15經]
7.[自說]
8.[大藏經],[雜阿含105,254,617,926經]
9.[大義釋]

法增比丘,新加坡,12/2/2008
願眾生安樂!
歡迎翻印,請先聯絡作者。請勿刪改。
dhammavaro@hotmail.com
http://chinesetheravadabuddhists.community.officelive.com/default.aspx中華南傳上座部佛友協會
http://groups.google.com/group/learning-buddhism 學習佛法
http://ti-sarana.blogspot.com 皈依三寶
http://buddha-middle-path.blogspot.com/ 佛陀中道
http://buddhist-practice.blogspot.com 修習佛法
http://w0.5ilog.com/cgi-bin/bbs/sys2/mybbs.aspx?id=0x43737400 學習南傳佛法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