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28日 星期二
四圣谛---1.苦聖諦
四圣谛---1.苦聖諦
(Dukkasacca)
法增比丘
四聖諦
四聖諦是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聖諦。聖是如實,並非不如實,是真實不虛之義。在[相應部.諦相應6.6經]裡佛說∶「諸比丘!于過去世(于未來世,於現在世),沙門、婆羅門如實現等覺之所宣說,皆對此四聖諦如實現等覺所宣說。以何為四聖諦耶?乃∶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順苦滅道聖諦是。是故,諸比丘!此是苦,應勉勵!此是苦集,應勉勵!此是苦滅,應勉勵!此是順苦滅之道,應勉勵!」
根據[清淨道論]指出∶「苦諦,有苦難的特相,有熱惱的作用(味),以繼續進行為現狀(現起)。集諦,有生起的特相,有不斷絕的作用,以障礙為現狀。滅諦,有寂靜的特相,有不色的作用,以無相為現狀。道諦,有出離的特相,有斷煩惱的作用,以(從煩惱)出來為現狀。」
在[中阿含.分別聖諦經]( [諦分別經MN141Sacca Vibhanga Sutta])裡佛說∶ 「此是正行說法。謂四聖諦廣攝(包含廣泛),廣觀(從廣角來看),分別(從差別看),髮露(把隱秘的說出來),開仰(開示令人敬信),施設(舉例),顯示,趣向(引導走向)。」
為什麼四聖諦是真理呢?因為佛所宣示的是宇宙的真相,他把一切物質與心靈的現象都清清楚楚的解說出來。為人天一切眾生廣泛教示,廣泛顯示此四聖諦,從各項差別來解說,把隱秘的說出來,開示令人生起敬信,舉例說明,顯示給聽眾明白,引導眾生趣向涅盤。是那四個真理呢?這就是苦的真理,苦因的真理,苦滅的真理,苦滅道的真理。它們是聖人所通達的真理。
對於四聖諦與八正道,佛肯定說∶「若人皈依佛,皈依法與僧,依於正知見,得見四真諦。苦諦苦集諦,苦滅諦道諦、滅苦八正道,導至苦寂滅。」([南傳法句經新譯190,191偈])佛形容這八正道為古仙人道,古仙人道跡。在[雜阿含287經]裡佛說∶「我今如是,得古仙人道,古仙人徑,古仙人跡,古仙人去處。我得隨去,謂八聖道∶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我從彼道見老、病、死;老、病、死集;老、病、死滅;老、病、死滅道跡。」
凡夫的綺語多的是,浪費時間,消耗精力,招惹麻煩。佛在[相應部.諦相應10. 2經裡對諸比丘說∶「勿論種種之畜生論、謂∶王論、盜賊論、大臣論、軍論、怖畏論、戰爭論、食論、飲論、衣服論、臥具論、華鬘論、香論、親族論、車乘論、村裡論、聚落論、都城論、地方論、女人論、男人論、勇士論、街路論、池邊論、亡靈論、種種論、世間譚、海譚,如是之有無論是。何以故耶?諸比丘!此論不引義利,不達初梵行,不能資於厭患、離貪、滅盡、寂止、證智、等覺、涅盤。諸比丘!汝等論時,以“此是苦也”應論,“此是苦集”應論,“此是苦滅”應論,“此是順苦滅之道”應論。何以故耶? 諸比丘!此論為引於義利,成初梵行,資於厭患、離貪、滅盡、寂止、證智、等覺、涅槃。是故諸比丘!以“此是苦”應勉勵!“此是苦集”應勉勵!“此是苦滅”應勉勵!“此是順苦滅之道”應勉勵! 」我們修行人應常警覺,守護口門,避免閒談,而應多討論苦集滅道的道理。
苦聖諦的經文與解釋
身苦∶
[大念處經]裡的經文:「然,諸比丘!苦諦者何耶?生是苦,老是苦,(病是苦),死是苦、憂、悲、苦、惱、悶是苦,求不得是苦,約略言之,五取蘊是苦。
複次,諸比丘!生者何耶?於到處之生類中,有諸眾生之生、出產、入胎、轉生、諸蘊之顯現,(內外)諸處之攝受,諸比丘!此名為‘生’。
複次,諸比丘!老者何耶?於到處之生類中,有諸眾生之年老、老耄、齒落、頭髮白、皺紋皮膚、壽命短縮、諸根熟衰,諸比丘!此名為‘老’。
複次,諸比丘!病者何耶?於到處之生類中,有諸眾生之病痛、頭痛、眼痛、耳痛、鼻痛、面痛、唇痛、齒痛、舌痛、齶痛、咽痛、風喘、咳嗽、喝吐、喉啤、癲癇、癰癭、經溢、赤膽、壯熱、枯槁、痔瘧、下利。諸比丘!此名為‘病’。[1]
複次,諸比丘!死者何耶?於到處之生類中,有諸眾生之消失、散滅、破壞、滅亡、消滅、死歿、命終、諸蘊之破壞、死屍之放棄,諸比丘!此名為‘死’。」
在這裡,佛陀從世間法與佛法來分析苦諦。世間法的‘生’是‘生、出產、入胎、轉生。’,佛法的‘生’是∶‘諸蘊之顯現,諸處之攝受。’世間法的‘老’是:‘年老、老耄、齒落、頭髮白、皺紋皮膚、壽命短縮。’,佛法的‘老’是:‘諸根熟衰’。世間法的‘死’是∶‘消失、散滅、破滅、滅亡、消滅、死歿、命終。’佛法的‘死’是∶‘諸蘊之破壞,死屍之放棄。’從佛法看生命中的第一剎那為‘生’,最後一個剎那為‘死’,兩者之間為‘老’。
為何生、老、病、死是苦呢?
在[中阿含.分別聖諦經]裡舍梨子(Sariputta)詳細解釋生苦說∶「諸賢!說生苦者;此說何因?諸賢!生者;謂彼眾生,彼彼眾生種類,生則生,出則出,成則成,興起五陰(五蘊),已得命根,是名為生。諸賢!生苦者;謂眾生生時,身受苦受,遍受(普遍感受),覺(知道),遍覺(普遍知道)。心受苦受,遍受,覺, 遍覺。身心受苦受,遍受,覺,遍覺。身熱受,遍受,覺,遍覺。心熱受,遍受,覺,遍覺。身心熱受,遍受,覺,遍覺。身壯熱(極熱)煩惱憂戚受,遍受,覺,遍覺。心壯 熱煩惱憂戚受,遍受,覺,遍覺。身心壯熱煩惱憂戚受,遍受,覺,遍覺。諸賢!說生苦者,因此故說。」
胎兒在母胎有了命根,興起五蘊,是名為生。生苦指胎兒在母胎之苦,處母胎時如陷牢獄,日夜不停,要待期滿才得出離。[清淨道論]說∶「由於入胎等類的苦∶有情生時,不是生於青蓮、紅蓮、白蓮之中,但是生於母胎中,在生髒(胃)之下,熟髒(直腸)之上、粘膜和脊椎的中間、極其狹窄黑暗、充滿著種種的臭氣、最惡臭而極厭惡的地方,正如生在腐魚、爛乳、汙池等之中的蛆蟲相似。他生於那樣的地方,十個月中,備嘗種種苦,肢體不能自由屈伸,由於母胎髮生的熱,他好象是被煮的一袋菜及被蒸的一團麥餅。這是說由於入胎之苦。」胎兒出生時,身經產道,周邊如四山夾身,極端痛苦。難產時母子俱有危險,嬰孩出生時,接生人員粗手接觸嫩皮,猶如刀割,為了令嬰兒自己呼吸而大力括皮股,使嬰兒啼哭。身心受苦,熱受,極熱煩惱憂戚受,全身普遍感受,知道,普遍知道,這些都是生苦。
[清淨道論]又說∶「如果你不生到地獄裡面去,怎麼會受那裡火燒等難堪的痛苦呢 ?所以牟尼說 ∶那裡的生是苦。
在畜生裡,要受鞭杖棍棒等許多的痛苦,難道不生到那裡也會有嗎 ?所以那裡的生是苦。
在餓鬼裡,便有饑渴熱風的種種苦,不生在那裡是沒有苦的,所以牟尼說那裡的生是苦。
在那黑暗極冷的世間中的阿修羅,是多麼苦啊 !不生在那裡便不會有那樣的苦的,所以說那裡的生是苦。
有情久住在那如糞的地獄的母胎中,一旦出來便受可怕的痛苦,不生在那裡是不會有苦的,所以那裡的生是苦。更何必多說,何處何時不有苦呢 ?
然而離了生是絕對不會有苦的,所以大仙說生是第一苦。」
以上是生苦的解釋。
在[分別聖諦經]裡舍梨子詳細解釋老苦說∶「諸賢!老者,謂彼眾生,彼彼眾生種類,彼為老耄,頭白齒落,盛壯日衰,身曲腳戾,體重氣上,拄杖而行,肌縮皮緩,皺如麻子,諸 根毀熟,顏色醜惡,是名為老。諸賢!老苦者,謂眾生老時,身受苦受,遍受,覺,遍覺。心受苦受,遍受,覺,遍覺。身心受苦受,遍受,覺,遍覺。身熱受,遍 受,覺,遍覺。心熱受,遍受,覺,遍覺。身心熱受,遍受,覺,遍覺。身壯熱煩惱憂戚受,遍受,覺,遍覺。心壯熱煩惱憂戚受,遍受,覺,遍覺。身心壯熱煩惱 憂戚受,遍受,覺,遍覺。諸賢!說老苦者,因此故說。」
人生都要經歷由少到壯,由壯到老的過程,這是無法避免的。人老了,頭髮灰白,牙齒脫落,體力日衰,飲食難消,身體彎曲,腳步遲鈍,體重氣虛,機能衰退,持杖而行,皮肉舒緩,皺如麻子,諸根毀熟,顏色醜惡,是名為老。老苦是有許多不便和障礙的,有時令人生起厭煩。身心受苦,熱受,極熱煩惱憂戚受,全身普遍感受,知道,普遍知道人老的情況。
以上是老苦的解釋。
在[分別聖諦經]裡舍梨子詳細解釋病苦說∶「諸賢!病者,謂頭痛、眼痛、耳痛、鼻痛、面痛、唇痛、齒痛、舌痛、齶痛、咽痛、風喘、咳嗽、喝吐、喉啤、癲癇、癰癭、經溢、赤膽、壯熱、枯槁、痔瘧、下利。若有如是比餘種種病,從更樂觸生,不離心,立在身中,是名為病。諸賢!病苦者,謂眾生病時,身受苦受,遍受, 覺,遍覺。心受苦受,遍受,覺,遍覺。身心受苦受,遍受,覺,遍覺。身熱受,遍受,覺,遍覺。心熱受,遍受,覺,遍覺。身心熱受,遍受,覺,遍覺。身壯熱煩惱憂戚受,遍受,覺,遍覺。心壯熱煩惱憂戚受,遍受,覺,遍覺。身心壯熱煩惱憂戚受,遍受,覺,遍覺。諸賢!說病苦者,因此故說。」
病者,每一個人都免不了要患病。佛經也提到人若四大不調,即有四百四十種病,諸如頭痛、眼痛、耳痛、鼻痛、面痛、唇痛、齒痛、舌痛、顎痛、咽痛、風喘、咳嗽、喝吐、喉啤、癲癇、癰癭、經溢、赤膽、壯熱、枯槁、痔瘧、下利等等。重則傷害臟腑,輕則皮肉損傷,傷風感冒,大小病痛多的很,有的人長年臥病在床,更是痛苦,雖有先進的醫藥照顧,亦使身心倍受煩惱創傷,可知病痛的確是苦。身心受苦,熱受,極熱煩惱憂戚受,全身普遍感受,知道,普遍知道病苦的情況。
以上是病苦的解釋。
在[分別聖諦經]裡舍梨子詳細解釋死苦說∶「諸賢!死者,謂彼眾生,彼彼眾生種類,命終無常,死喪散滅,壽盡破壞,命根閉塞,是名為死。諸賢!死苦者,謂眾生死時,身受苦受,遍受,覺,遍覺。心受苦受,遍受,覺,遍覺。身心受苦受,遍受,覺,遍覺。身熱受,遍受,覺,遍覺。心熱受,遍受,覺,遍覺。身心熱受,遍受,覺,遍 覺。身壯熱煩惱憂戚受,遍受,覺,遍覺。心壯熱煩惱憂戚受,遍受,覺,遍覺。身心壯熱煩惱憂戚受,遍受,覺,遍覺。諸賢!說死苦者,因此故說。」
死者,命根的的斷絕,色身的捨棄。凡是生下來的都不能免除於死,有的人在胎中死,有的少年時死,有的壯年時死,有的老年時死,有的生病死了,有的意外而死。就算是權貴,勢大財富亦無法免於一死。命終之時,壽盡身壞,命根閉塞,四大離散,意識脫離身體,痛苦不堪。造惡者死時或者見到山崩地裂,洪水,猛火,狂風,或者見到畜生,餓鬼,地獄等道眾生境界,見到他的惡業之相的成熟,驚恐不已,這時才知道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只有隨業而去。善人不忍離于他喜愛的親人或事物,同樣的在臨終時意念極端痛苦。身心受苦,熱受,極熱煩惱憂戚受,全身普遍感受,知道,普遍知道死苦的情況。唯有那些精勤修行者,成就四不壞信,也就是於佛不壞信,於法不壞信,於僧不壞信,和於戒不壞信方能脫離惡道。唯有那些證得四果的才能了脫生死苦海。
以上是死苦的解釋。
心苦∶
[大念處經]的經文:「複次,諸比丘!憂者何耶?諸比丘!有俱若干不幸,被若干苦法所惱、憂、愁、戚、內憂、內愴,諸比丘!此名為‘憂’ (也作愁)。
複此,諸比丘!悲者何耶?諸比丘!有俱若干不幸,被若干苦法所惱、歎、悲、歎息、悲哀、悲歎、悲痛,諸比丘!此名為‘悲’。
複次,諸比丘!苦者何耶?諸比丘!關於身之苦痛,身之不快,由身觸所生之苦痛及不快之感受,諸比丘!此名為‘苦’。
複此,諸比丘!惱者何耶?諸比丘!關於心之苦痛,於心不快,由意觸所生之苦痛及不快之感受,諸比丘!此名為‘惱’。(也作憂。)
複此,諸比丘!悶者何耶?諸比丘!有俱若干不幸,被苦法所惱、失望、沮喪、氣餒、愁悶,諸比丘!此名為‘悶’。(也作惱。)」
[清淨道論]對這解釋說∶「‘愁’是喪失了親戚等事的人的心的熱惱,雖然它的意義與憂一樣,但它有心中炎熱的特相,有令心燃燒的作用,以憂愁為現狀。因為愁是苦苦,及苦的所依,故是苦。‘悲’是喪失親戚等事的人的心的號泣。它有哀哭的特相,有敘述功德和過失的作用,以煩亂為現狀。因為悲是行苦的狀態,及苦的所依,故是苦。‘苦’是身的苦。身的逼迫是它的特相,使無慧的人起憂是它的作用,身的病痛是它的現狀。因為它是苦苦,及使意苦,故為苦。‘憂’是意的苦,心的逼惱是它的特相,煩擾於心是它的作用,意的病痛是它的現狀。因為它是苦苦,及令身苦,故為苦。‘惱’是喪失親戚等事的人,由於過度的心痛,而產生的過失。也有人說這不過是行蘊所攝的一種(心所)法而已,心的燃燒是它的特相,呻吟是它的作用,憔悴是它的現狀。因為它是行苦的狀態、令心燒燃,及身形憔悴,故為苦。」
以上是愁悲苦憂惱苦的解釋。
[大念處經]的經文:「諸比丘!什麼是怨憎會苦呢?在這裡,任何人有了不想要的,討厭的,不愉快的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或法塵,或者任何人遭遇到心懷惡意者。心懷傷害意者、心懷擾亂意者、心懷危害意者,與這些人會合、交往、聯絡、結合,諸比丘!那稱為怨憎會苦。」[2]
在[分別聖諦經]裡舍梨子詳細解釋怨憎會苦說∶「諸賢!說怨憎會苦者。此說何因?諸賢!怨憎會者。謂眾生實有內六處。不愛眼處。耳、鼻、舌、身、意處,彼同會一,有攝、和、習。共合為苦。如是外處、更 樂、覺、想、思、愛、亦複如是。諸賢!眾生實有六界,不愛地界、水、火、風、空、識界,彼同會一,有攝、和、習,共合為苦,是名怨憎會。諸賢!怨憎會苦者,謂眾生怨憎會時,身受苦受、遍受、覺、遍覺。心受苦受、遍受、覺、遍覺。身心受苦受、遍受、覺、遍覺。諸賢,說怨憎會苦者,因此故說。」
以上是怨憎會苦的解釋。
「諸比丘!什麼是愛別離苦呢?在這裡,任何人有想要的,喜愛的,愉快的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或法塵、或者任何人遇到心懷善意者、心懷好意者、心懷安慰意者、心懷安穩意者、母親、父親、兄弟、姊妹、朋友、同事或血親,然後喪失了與這些人的會合、交往、聯絡、結合,諸比丘,那稱為愛別離苦。」[3]
在[中阿含.分別聖諦經]裡舍梨子詳細解釋愛別離苦說∶「諸賢!說愛別離苦者。此說何因。諸賢!愛別離苦者,謂眾生實有內六處,愛眼處、耳、鼻、舌、身、意處,彼異分散。不得相應。別離不會。不攝、不習、不和合為苦。如是外處,更樂、覺、想、思、愛,亦複如是。諸賢!眾生實有六界,愛地界、水、火、風、空、識界,彼異分散,不得相應,別離不會,不攝、不習、不和 合為苦,是名愛別離。諸賢!愛別離苦者,謂眾生別離時,身受苦受、遍受、覺、遍覺,心受苦受、遍受、覺、遍覺,身心受苦受、遍受、覺、遍覺。諸賢,說愛別離苦者,因此故說。」
以上是愛別離苦的解釋。
[大念處經]的經文∶「然,諸比丘!求不得苦者何耶?諸比丘!于生法之眾生,生如是欲求∶「我等實非於生法之下,我等不願意生來。
然,不得此欲求,此為求不得苦也。諸比丘!于老法之眾生,生如是欲求∶é我等實非於老法之下,我等不願意生來。
然,不得此欲求,此為求不得苦也。諸比丘!于病法之眾生,生如是欲求∶é我等實非於病法之下,我等不願意生來。
然,不得此欲求,此為求不得苦也。諸比丘!于死法之眾生,生如是欲求∶é我等實非於死法之下,我等不願意生來。
然,不得此欲求,此為求不得苦也。諸比丘!於憂、悲、苦、惱、悶之眾生,生如是之欲求:é我等實非於憂、悲、苦、惱、悶之下,我等不願意生來。û 然,不得此欲求,此為求不得苦也。」
在[分別聖諦經]裡舍梨子詳細解釋求不得苦說∶「諸賢!說所求不得苦者,此說何因。諸賢!謂眾生生法,不離生法,欲得令我而不生者,此實不可以欲而得。老法、死法、愁憂戚法。不離憂戚法,欲得令我不憂戚 者,此亦不可以欲而得。諸賢!眾生實生苦而不可樂、不可愛念,彼作是念,若我生苦而不可樂、不可愛念者,欲得轉是,令可愛念,此亦不可以欲而得。諸賢!眾 生實生樂而可愛念,彼作是念,若我生樂可愛念者,欲得令是常恒久住不變易法,此亦不可以欲而得。諸賢!眾生實生思想而不可樂、不可愛念。彼作是念,若我生 思想而不可樂、不可愛念者,欲得轉是,令可愛念,此亦不可以欲而得。諸賢!眾生實生思想而可愛念,彼作是念,若我生思想可愛念者,欲得令是常恒久住不變易 法,此亦不可以欲而得。諸賢!說所求不得苦者,因此故說。
以上是求不得苦的解釋。
[大念處經]的經文∶「然,諸比丘!約略而言,五取蘊之苦者何耶?如次之色取蘊、受取蘊、想取蘊、行取蘊、識取蘊,諸比丘!約略而言,此等名為五取蘊之苦。諸比丘!此亦名為苦聖諦。 û 在[分別聖諦經]裡稱之為‘五盛陰苦’。即眾生把變化無常的身心現象當成是我的,而長久遭受輪回之苦。
以上是五取蘊苦的解釋。
在[中阿含.分別聖諦經]裡舍梨子總結苦聖諦說∶「諸賢!過去時是苦聖諦、未來、現在時是苦聖諦,真諦不虛,不離於如,亦非顛倒,真諦審實,合如是諦,聖所有,聖所知,聖所見,聖所了,聖所得,聖所等正覺,是故說苦聖諦。」
如何觀察苦呢?
1.身苦
在[雜阿含133經]裡佛說:「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何所有故,何所起,何所系著,何所見我,令眾生無明所蓋,愛系其首,長道驅馳,生死輪回,生死流轉,不去(知)本際﹖
諸比丘白佛言: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善哉世尊!唯願哀湣,廣說其義,諸比丘聞已,當受奉行。
佛告比丘:諦聽善思,當為汝說。諸比丘,色有故,色事起,色系著,色見我,令眾生無明所蓋,愛系其首,長道驅馳,生死輪回,生死流轉;受、想、行、識,亦複如是。」
我們長久的生死輪回,就是被無明所障礙,以愛為最重要的原因。我們要會觀察因愛所帶來的苦,若一個人不能感受到苦的話,那麼佛法對他來說將如隔靴抓癢一般,不能相應。所以一個行者必須靜心去觀察周圍的人世間的苦,才能入道。最容易觀察的到的是病苦,死苦;心裡肯定這些苦是存在之後,再返回頭肯定自己也會得病苦,死苦。等到觀察色相的苦肯定普遍之後,再來觀察心的苦,這時從自己的心受到苦楚時去冷靜地觀察,就會契入正道,去尋找苦的因。
佛在[雜阿含6經]中言∶「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於色不知、不明、不離欲貪、心不解脫者,則不能越生、老、病、死怖。如是受、想、行、識。不知、不明、不離欲貪、心不解脫者。則不能越生、老、病、死怖 。諸比丘!於色若知、若明、若離欲貪、心解脫者。則能越生、老、病、死怖。如是受、想、行、識。若知、若明、若離欲貪、心解脫者。則能越生、老、病、死怖 。」
在[雜阿含5經]中佛言∶「於色愛喜者,則於苦愛喜,於苦愛喜者,則於苦不得解脫,不明,不離欲。如是受、想、行、識愛喜者,則愛喜苦,愛喜苦者,則於苦不得解脫。」
我們觀察一下自已,是不是對這色、受、想、行、識愛喜呢?因為愛喜的緣故,我們才於苦不得解脫。我們才受長久的生老病死之苦。所以對苦,自己的、他人的,必須要能見得到,體會得到,心明白它。世人因為都不明白它,而且以顛倒心去執取五蘊,所以佛才說他們喜愛苦。若能修到知苦,還要進一步離于苦的根源,心中對色相不起欲貪,要離於對色相的欲貪,這即是所謂離於色執取蘊(心中對色相生起的種種愛戀執取) ,心才能解脫於貪。
2.心苦
憂(愁)、悲、苦、惱(憂)、悶(惱)除了苦是屬於身苦之外,其餘四種都是心苦,都包含在瞋中。這些都可以依心路過程來觀照它們。
怨憎會苦是指遇到討厭不愉快的物件所生的心苦,是屬於瞋,同樣的我們要觀照它。遇到討厭的色、聲、香、味、觸、法等事物,或遇到心懷惡意者,和他們會合都是怨憎會苦。自身的五蘊是眼、耳、鼻、舌、身、意,遇到外在的六境是色、聲、香、味、觸、法等人、事、或物,本來是沒苦,但遇到之後才生起苦,由此可知它並不是我的,它的生起是隨緣的,是可以改變的。現代交通發達,隨處都可能會遇見冤家,見到時煩惱,而生起怨憎會苦。知道它是苦,我們就要致力改善人際關係,以諒解與友愛之心對待他人,廣結善緣,以免產生許多人事的煩惱。
愛別離苦是指對喜愛的對象分離時所生的心苦,也屬於瞋,這也是要觀照的。人的生命有限,至多亦不過百歲,終有一天要生離死別。天下無不散之筵席,父母老輩丶夫妻丶兄弟姐妹丶子女丶朋友等眷屬,生命隨各自之緣,大限到時各走各路,到最後皆難免要分離,別離之際,必然產生憂悲苦惱。我們應常觀照無常,知道凡是生下來的都會死,只差在死遲或死早。有了這種心理的準備,到時自然不會措手不及。任何人有喜愛的色、聲、香、味、觸或法的人、事、或物,或喪失了與這些親愛的人的會合與交往,都會生起愛別離苦。觀照這苦的生起是我們對喜愛之境的執取的緣故,若我們知道外界的色、聲、香、味、觸或法都是無常,它們的消失,我們就能接受,心中的苦就能解除了。
求不得苦是指生、老、病、死和愁、悲、苦、憂、惱這九種苦(包括了身苦與心苦)。我們都不願意有生、老、病、死苦,但都不能免除它們,這唯有靠修習八正道才能解除苦惱,達到解脫。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常事與願違,求之不得,而心生煩惱。對治的辦法就是我們的心應常知足,少欲少追求,不要比人,不要對任何事物生起比較之心,這都會帶來不滿和苦,唯有知足才會常樂,在平淡的生活中享受少欲知足的生活滋味。
最後從出世間法來觀照苦,由於對五蘊的無智的執取,我們長久以來,受盡了各種的苦。這五蘊可以十一種情況來瞭解它們是組合的法,即是過去、現在、未來、內、外、粗、細、勝、劣、遠、近來觀察,以便幫助我們瞭解對這些五蘊的執取所生的苦,它們皆是無常變易之法,但我們對它們的執取是瘋狂的,不符合道理的,因而帶來許多的苦,能夠如此觀察就能明瞭苦諦。
是故佛說:「簡言之,執取五蘊是苦。」 ([相應部.卷五]),又在另一處([相應部.卷三])佛說:「諸比丘!何為苦?理應說即是執著五蘊。」 佛又說:「五蘊是負擔,放下是快樂。」 我們是由生理和心理的五個部分組成。在生理上,色身是由地、水、火、風四大所組成;在心理上,心有受、想、行、識所組成。五蘊即是∶色、受、想、行、識;以前稱為五陰,現在稱為五蘊(khandha)。
然後佛陀教導我們觀照這些五蘊說:「如是,或於內法,觀法而住;又於外法,觀法而住;又於內外法,觀法而住。或於法,觀生法而住;又於法,觀滅法而住;或於法,觀生滅法而住。尚又智識所成及憶念所成,皆會有法之思念現前。彼當無所依而住,且不執著世間任何物。諸比丘!比丘如是即於五取蘊法,觀法而住。」([大念處經])
這一段是以三法印的無常、苦、無我來觀照五蘊而生起觀智的階段。這在[五陰譬喻經]裡佛陀比喻色如泡沫聚,因為不堅實不能捏成之不淨物聚故。受如水泡,因有暫時之苦樂故。想如陽焰,因為日出而熱故。行如芭蕉之幹,因為無真實心髓故。識如幻,因為變幻欺詐故。依上述的十一法即過去、現在、未來、內、外、粗、細、好、醜、遠、近來思惟,如實地觀察五蘊,以離於五蘊之擺佈。
在[相應部.六處相應.毒蛇品]中∶佛陀形容四大如四條大毒蛇,又形容五取蘊是五名殺人的怨賊,又把對世間的喜悅和愛染形容成一個在追殺和要斷我們首級的怨敵。佛陀把六內處形容成,我們在逃亡中進入一個門窗都開著的空虛村落,無人守護;把六外處形容為一群破壞搶劫村落的強盜;在逃亡的過程中,遇到一條大瀑流,它代表欲、有、見和無明。站在此岸,心生恐懼是代表身見的執著;為了安穩達到彼岸(喻涅盤),因此尋找草木枝葉編成木筏(喻八正道),手足兼用的劃過(喻精進)而到達彼岸;最後無憂無慮的立于彼岸(喻阿羅漢)。
五陰熾盛苦是對色、受、想、行、識的錯誤執取而生起的煩惱,在心中焚燒,使人感到憂鬱、焦慮、苦悶等痛苦。當然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生理和心理的轉變,都會產生執取五陰的煩惱。比如青少年的發育階段,老年人的老病衰化階段,中年人的為事業與家庭而忙碌的階段,煩惱,憂鬱、焦慮、痛苦,無法安靜,這都是五陰熾盛苦。我們若學會佛法,就比如找到痛苦的解藥,不死的仙丹,學會調服身體、守持戒律,少欲知足,不作奸犯科,調服心靈,誦習經文、瞭解經義,學習靜坐、修習止觀,培養慈愛,觀照色心二法的真相,放下對五陰的執取,這樣久而久之,就能解除五陰熾盛之苦了。
3.三苦
此外眾苦也可以解說為三苦∶即苦苦、壞苦、行苦。
苦苦是指身心的苦受,因為從自性及名稱來看都是苦的,故說‘苦苦’。人世實是苦,若在順境或逆境之中,身心遭受各種逼惱之苦,身苦的生、老、病、死苦和心苦的愁、悲、苦、憂、惱、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苦,實在本來就是苦,或有遇上苦上加苦,所以稱為苦苦。
壞苦是指在各種順境消失時,身心所感受的苦,如樂受的消失,這稱為壞苦。
行苦是指諸行變遷之苦,舍受及其餘三地的諸行,因為有生滅的逼迫,故說‘行苦’,諸名色法的變化所帶來的苦受,這即是行苦。
4.八苦
八苦指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求不得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和五陰熾盛苦。這在上面都已經給予解釋了。
不知苦有什麼過患呢?
1.執取造作
愚癡無聞凡夫不能如實的瞭解色法,我們久遠以來一直執取自己的身體為我,我所有,如是由內而向外執取,就產生貪欲,瞋恚,癡與邪見等煩惱而造作惡業,結果為業所驅使在六道輪回不能解脫。常以四種食(執取,維持存在的因素)而長住於輪回。這四食即是∶粗搏食(段食kabalinkarahara),是指食物用以維持身體;觸食(phassa-hara),意為對觸受的染著;意思食(manosan-cetanahara),意為對境,塵的思想愛取等的造作;以及識食(viññanahara),因為識緣名色,一個人若不能瞭解名色法,就有識食,在臨死時,意念不能寂滅,所以識又再輪回去了。因此這識在死亡時,或稱死亡心又會去緣名色,結生心是名,羯羅蘭(kilala)是色,新的一世又開始了。眾生必須在身心遭受長期的苦痛之後,才會學乖,才願意捨棄對五蘊的執取。
2.業的延續
佛陀說∶「我們是自己業的主人,是自己業的繼承人,由自己的業而生,是自己業的親族,依自己的業的支撐而活,不論我們造何種業,善的或惡的,我們必將去承擔。」不明白真理的人,不知自己在造業,也不知業在延續著。
佛陀說∶「若人逐欲樂(不淨以為淨),不攝護根門,飲食不節量,懈怠不精進,必為魔(māra五陰魔,業行魔,死魔,煩惱魔,天魔;指煩惱)所制,如風倒弱樹。」([南傳法句經新譯7偈])
佛陀說∶「屋蓋不遮密,雨水必浸入,心意不善修,貪欲必侵入。」([南傳法句經新譯13偈])諸行皆是無常,但我們的五個根門,在接觸境時常起各種思惟造作,這都是屬於行,因為它們是因緣和合的,故是無常。但我們卻對這根境的和合,起心動念生愛恨,招受眾苦。正確認識它們(行)是組合的,無常,変易,不園滿,是苦,非我,無我,才能舍離,才能斷除對它們的愛欲。當一切行滅時,心已寂靜,故名為滅。如此做,可以免除四有(Upadhi或譯生存因素,執著)∶即欲有,染(煩惱)有,業有和蘊有。
不信三寶,不修聖人所說的梵行,不行正道,不斷煩惱,業惟有繼續增添,有了業的推動力,那只有繼續輪回而已。
3.繼續受苦
佛對馬幹地亞說∶「馬幹地亞,未脫離感官享樂之欲的眾生,受到欲愛的折磨,受到欲熱的燒烤,卻仍然沉溺於感官享樂。這樣的眾生愈沉溺於感官享樂,他們的欲愛就愈強烈,他們就愈受到欲熱的燒烤;然而在他們沉溺於五欲之樂時,他們仍感到某種程度的滿足與享受。」([中部1.馬幹地亞經])
一切的修道,持戒,禪定,修慧等等,都是為了止竭欲望,世尊曾把欲形容成障礙,骨鎖,肉臠,把炬,火坑,毒蛇,夢,假借,樹果等等,因為都是短暫的快樂。佛陀說∶「貪欲的止息就是涅槃。」這貪欲是廣義的對三界裡一切的愛執,由此可見欲的嚴重性。佛陀並不是要我們不吃不睡,甚或不工作謀生,基本的生存所需,若合法求取,那是沒有大礙的,但世人貪求無厭,有了還要多,好的還要更好,縱欲不已,到要死時還不捨得,平常不冷靜思惟觀察,常會著欲,長久熏習以來,已經習以為常,絲毫不覺得欲的害處,貪得無厭,害了自己,加害他人,因此終要回來繼續受苦。
注釋:
[1]有關“病痛”此段從[分別聖諦經]補。
[2]元亨寺[南傳大藏經][大念處經]中缺,此段依帕奧禪師的[正念之道]的譯文補充。
[3]同上。
參考資料∶
1.[清淨道論],覺音尊者,第十六,說根諦品
2.[正念之道],帕奧禪師
3.[南傳大藏經],[大念處經]
4.[南傳大藏經],[中部1經]
5.[大藏經],[中阿含.分別聖諦經]
6.[南傳大藏經],[相應部.諦相應];[相應部.六處相應]
7.[大藏經],[雜阿含5,6,133,287經]
8.[南傳法句經新譯],法增譯
法增比丘,新加坡,12/2/2008
願眾生安樂!
歡迎翻印,請先聯絡作者。請勿刪改。
dhammavaro@hotmail.com
https://sites.google.com/site/chinesebuddhists/home中華南傳佛友協會
http://groups.google.com/group/learning-buddhism 學習佛法
http://ti-sarana.blogspot.com 皈依三寶
http://buddha-middle-path.blogspot.com/ 佛陀中道
http://buddhist-practice.blogspot.com 修習佛法
http://w0.5ilog.com/cgi-bin/bbs/sys2/mybbs.aspx?id=0x43737400 學習南傳佛法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