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盤是有覺知嗎?
法增比丘(Bhikkhu Dhammavaro)
涅盤的意義
涅盤(Nibbana)是什麽呢?它是四究竟法之一(其它是二十八色法、五十二心所與八十九心),它是無爲法。它是與世間相背而行,它是出世間,亦即是熄滅了世間的火,貪瞋癡三毒或三垢之火,它是渴愛的熄滅。涅盤,它和五蘊一樣,也是一種法,只是它是非緣所生之法,是無為法,是不生不滅的,阿毗達摩論稱它爲究竟法(paramattha,parama究竟,attha,真實法)。
巴利聖典對涅盤的解釋如下:涅盤是徹底斷絕貪愛;放棄它,摒棄它,遠離它,從它得解脫。(《初轉法輪經》)佛對羅陀說:羅陀,愛盡實是涅盤。(《相應部》卷三)佛對舍利弗這麽說:此五取蘊根除與舍棄欲貪,即是苦滅。(《中部》第廿八經)比丘們!一切有爲無爲法中,無貪最上。就是說:遠離憍慢,斷絕渴想,根除執著,續者令斷,熄滅貪愛,離欲,寂滅,涅盤。(《增支部》卷二)
在《經集》5.7《烏波濕婆問經》中烏波濕婆問:「我將去到那裏?識還否存在?我是消失了還是健康地存在?」佛說:「如風熄滅火,空寂無可名,牟尼除我執,離相亦離名。」又說:「彼滅色無有,論彼無依據,諸相無有時,諸辯、論亦無。」
在《雜阿含490經》(同[相應部. 閻浮車相應1經])中閻浮車(Jambukhadaka)問舍利弗:「雲何爲涅盤者?舍利弗言:涅盤者,貪欲永盡,瞋恚永盡,愚癡永盡,一切煩惱永盡,是名涅盤。」貪瞋癡等的煩惱的滅盡無余,就是涅盤。涅盤沒有意識,涅盤等於意識的滅盡,有一個人在有意識的狀況,那是在三界裏頭,不是涅盤,不過一個解脫者若是色身還在,仍然會在有意識的活動,雖未到般涅盤,但已是解脫。雖然這話可能跟上述的舍利弗的話似乎有矛盾,但我們必須分辨清楚,名法的涅盤(解脫vimutti)與名色法滅盡的澈底般涅盤(Nibbana),涅盤者,不再受生死。
在《自說經》中佛言:「非地、非水、非火、非風、非無限空間、非無限意識、非空無一物、----- 非此世、非彼世、非此彼二世、非日月之界。」
在《小部。感興語》及《長部》卷一中指出:此中沒有地、水、火、風四大種,長、寬、麤、細、善、惡、名(受、想、行、識)、色(四大及四大造色)、等等觀念也一樣摧破無遺,無此世間亦無他世間,無來無去亦無停留,不死不生亦無根塵。
在《雜阿含962經》佛告婆蹉:「見此苦聖谛.此苦集聖谛.此苦滅聖谛.此苦滅道迹聖谛。作如是知,如是見已。于一切見、一切受、一切生、一切我、我所見、我慢系著使,斷滅、寂靜、清涼、真實,如是等解脫。比丘!生者不然,不生亦不然。我亦如是說。色已斷已知。受、想、行、識已斷已知。斷其根本,如截多羅樹頭,無複生分,于未來世,永不複起。若至東方、南、西、北方,是則不然,甚深廣大,無量無數永滅。」
根據緣滅法則: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愁、悲 、苦、憂 、惱 滅, 如是滅了這整堆苦,這就是涅盤,沒有了六根,沒有了名色,沒有了識,沒有了造作,也沒有了無明。斷其根本,如截多羅樹頭,無複生分,于未來世,永不複起。
涅盤有兩種:有余涅盤(Sopadisesanibbana)及無余涅盤(Anupa-disesanibbana),有余是指阿那含果已斷五下分結,但未斷五上分結,死後生到淨居天(阿那含天),在那裏修習圓滿,不還來人間,在那裏般涅盤。有余涅盤有五種:中般涅盤(antarāparinibbāyī)、生般涅盤(upahacca parinibbāyī)、行般涅盤(sasankhāra parinibbāyī)、無行般涅盤(asankhāra-parinibbāyī)、和上流色究竟(上流般涅盤)(uddhamsota-akanittha-gāmī) 。它是指證悟三果者,若不能在有生之年證得阿羅漢果的話,就會因其所開發的根性(信、勤、念、定、慧),而生在相當的五阿那含天(無煩、無熱、善見、善現、色究竟),在那得般涅盤。無余涅盤就像正等覺佛與阿羅漢們,今生就解脫者。涅盤不管是有餘或無餘涅盤,都是指貪嗔癡的熄滅,有餘無餘只是表示阿羅漢是在世或入滅,而不是說涅盤有兩種。
我們不必等到死時才到達涅盤,佛與阿羅漢聖者在活著的時候就已到達。因此世羅長老尼才說:「不出離世,獨處何益?徒享欲樂,勿至後悔。諸欲如刀柱,諸蘊斷頭台,汝呼爲欲樂,今不爲我喜。喜悅隨處排,打碎癡暗塊,波旬!如是汝當知,惡者!汝爲我所敗。」阿逸多長老說:「我無死恐怖,無生命欲念。正知有正念,舍此積集身。」婆破長老說:「見者見見者,亦見未見者,然而未見者,兩者皆不見。」南嶽懷讓參六祖慧能說:「說似一物即不中。」永嘉玄覺禅師說:「遊江海,渉山川,尋師訪道爲參禅;自從認得曹溪路,了知生死不相關。行亦禅,坐亦禅,語默動靜體安然。縱遇鋒刀常坦坦,假饒毒藥也閑閑。」這些是解脫身心的境界,若徒然浪費口舌辯論,爭得面紅耳赤,于修行無補,卻多造绮語惡業,不能生慧。
我們若還未到達,實應加倍努力。佛要進入大般涅盤的結語:「諸位比丘! 我要提醒各位:一切因緣和合法必將會敗壞的,各位不要放逸,應當努力求進步!」
涅盤後還有五蘊嗎?
在《雜阿含104經》裏對這個問題進行討論:「尊者舍利弗就座,洗足已,語焰摩迦比丘:汝實作如是語,我解知世尊所說法,漏盡阿羅漢身壞命終無所有耶?
焰摩迦比丘白舍利弗言:實爾,尊者舍利弗!
舍利弗言:我今問汝,隨意答我,雲何焰摩迦,色為常耶?為非常耶?
答言:尊者舍利弗,無常。
復問:若無常者,是苦不?
答言:是苦!
復問:若無常、苦、是變易法,多聞聖弟子寧於中見我、異我、相在不?
答言:不也。尊者舍利弗!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復問:雲何,焰摩迦!色是如來耶?
答言:不也。尊者舍利弗!
受、想、行、識是如來耶?
答言:不也。尊者舍利弗!
復問:雲何,焰摩迦!異色有如來耶?異受、(異)想、(異)行、(異)識有如來耶?
答言:不也。尊者舍利弗!
復問:色中有如來耶?受、想、行、識中有如來耶?
答言:不也。尊者舍利弗!
復問:如來中有色耶?如來中有受、想、行、識耶?
答言:不也。尊者舍利弗!
復問:非色、(非)受、(非)想、(非)行、(非)識有如來耶?
答言:不也。尊者舍利弗!
如是。焰摩迦!如來見法真實,如住無所得,無所施設。汝雲何言我解知世尊所說,漏盡阿羅漢身壞命終無所有,為時說耶?
答言:不也。尊者舍利弗!
復問:焰摩迦!先言我解知世尊所說,漏盡阿羅漢身壞命終無所有。雲何今復言非耶?
焰摩迦比丘言:尊者舍利弗!我先不解、無明故,作如是惡邪見說。聞尊者舍利弗說已,不解、無明,一切悉斷。
復問:焰摩迦!若復問,比丘!如先惡邪見所說,今何所知見一切悉得遠離,汝當雲何答?
焰摩迦答言:尊者舍利弗!若有來問者,我當如是答,漏盡阿羅漢色無常,無常者是苦,苦者寂靜、清涼、永沒。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有來問者,作如是答。
舍利弗言:善哉!善哉!焰摩迦比丘!汝應如是答,所以者何?漏盡阿羅漢色無常,無常者是苦,苦無常,苦者,是生滅法。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尊者舍利弗說是法時,焰摩迦比丘遠塵離垢,得法眼淨(證得初果)。」
所以如來是見法真實,如住無所得,無所施設。(或是阿羅漢也一樣)我們爲了這問題若只在文字上轉,就算我們在活生生的佛面前,我們還把他當成‘佛’或‘如來’,而不知如來不是色,不是受、想、行、識。如來不是異色,不是異受、異想、異行、異識。如來不在色中,不在受、想、行、識中。如來不在非色中、亦不在非受、非想、非行、非識中。那活生生的在面前的又是誰呢?是‘佛的業’在進行著吧了。
涅盤有覺知嗎?
根據《阿毗達摩論》裏的分析,證悟的階段應該是在造善業,而平常我們的心路過程多是在造惡業;至于離心路過程則是有分,是不知道,或失念,缺乏正念,它不是禅宗的無念,所以證悟應是在安止定心路過程的刹那,也即是在有分心,有分波動,有分斷,意門轉向,遍作心,近行心,隨順心,種姓心,道心,果心的刹那;證果是在隨順心,種姓心,道心,果心的刹那,一生就滅。雖然很多證悟者都說無念,但證悟是世間法,它一定是聖者的道果心。它不是凡夫的有分心,有分波動,有分斷,意門轉向,領受心,推度心,確定心,七個速行心,彼所緣心,有分心的刹那,這速行心是凡夫造業的階段。
今代的美国巴利聖典大翻譯者坦尼沙羅尊者(Thanissaro)說:“涅盤的境界並非無覺知”(“When you know for yourselves...’ The Authenticity of the Pali Suttas”---“Second, the dimension of the Deathless is not devoid of awareness(涅盤的境界並非無覺知), although the awareness here must by definition lie apart from the consciousness included in the five aggregates of fabricated experience.‘(雖然這境界必在五蘊的經驗之外)),他所引的經文是:("Monks, that dimension should be known where the eye (vision) stops and the perception (mental noting) of form fades. That dimension should be known where the ear stops and the perception of sound fades... where the nose stops and the perception of aroma fades... where the tongue stops and the perception of flavor fades... where the body stops and the perception of tactile sensation fades... where the intellect stops and the perception of idea/phenomenon fades: That dimension should be known."— 《相應部SN 35.117》。原文載于http://www.accesstoinsight.org/lib/authors/thanissaro/authenticity.html
《相應部SN 35.117》的經文是:「比丘!當眼不看而眼識不起時,對這種境界須知。當耳不聽而耳識不起時,對這種境界須知。當鼻不嗅而鼻識不起時,對這種境界須知。當舌不嘗而舌識不起時,對這種境界須知。當身不觸而身識不起時,對這種境界須知。當意不想而意識不起時,對這種境界須知。」)
他的言論引發許多辯論。我們最好仔細對經文加以探討,以息衆疑。這種涅盤的境界是指貪瞋癡三毒之火的熄滅,每個修行人到那個階段都會知道,若一個人從汙染的心修到清淨,那會不知?但涅盤不是有或沒有了覺知。
郁多羅長老在證道時說:「我識知諸蘊,我根絕渴愛,我修習覺支,達諸漏滅盡。我識諸蘊,解除欲纏,修習覺支,無漏涅盤。」(《長老偈161-162》)郁多羅長老識知諸蘊,根絕渴愛,修習覺支,諸漏滅盡。在《相應部.犍度篇.第二無常品》佛說:「識是無常,以識所生起之因、緣亦是無常,諸比丘!依無常之因、緣所生起之識,如何是有常耶?」在《相應部.犍度篇.第三重擔品》世尊說:「若識之滅、息、沒者,則苦滅、病息、老死沒。」由此可知涅盤不是有或沒有了覺知。
《中部49梵天請經》裏提到正見的生起,無特徵、無終極、周遭光明的意識,不參與地之堅硬、水之流動、火之光明、風之推動、天神之神性等等一切的一切(即放棄一切的十八界)。以破除婆伽梵天所生的常見(邪見):「我實爲常也、爲恒也、爲永住也、爲獨存也、爲不變之法也,實爲不生、不老、不死、不滅、不轉生、而無其他比此更殊勝之出離也。」
現在讓我們來看《中部49 梵天請經》裏佛陀對梵天婆伽的說法:「梵天!對地,我由地證知地,于此時,我不于地而想地是我所,證知:地非我,地非我所,我非地所,我非地,我不生“地是我”想已,我不重視地,不取著地爲實有也!梵天!如是對于證智,我與你實不相等,何況你是劣智者;然而,我實比你爲勝也。
梵天!我對水,我由水證知水,于此時,我不于水而想水是我所,證知:水非我,水非我所,我非水所,我非水,我不生“水是我”想已,我不重視水,不取著水爲實有也!梵天!如是對于證智,我與你實不相等,何況你是劣智者;然而,我實比你爲勝也。
梵天!我對火,我由火證知火,于此時,我不于火而想火是我所,證知:火非我,火非我所,我非火所,我非火,我不生“火是我”想已,我不重視火,不取著火爲實有也!梵天!如是對于證智,我與你實不相等,何況你是劣智者;然而,我實比你爲勝也。
梵天!我對風,我由風證知風,于此時,我不于風而想風是我所,證知:風非我,風非我所,我非風所,我非風,我不生“風是我”想已,我不重視風,不取著風爲實有也!梵天!如是對于證智,我與你實不相等,何況你是劣智者;然而,我實比你爲勝也。
梵天!我對生物,我由生物證知生物,于此時,我不于生物而想生物是我所,證知:生物非我,生物非我所,我非生物所,我非生物,我不生“生物是我”想已,我不重視生物,不取著生物爲實有也!梵天!如是對于證智,我與你實不相等,何況你是劣智者;然而,我實比你爲勝也。
梵天!我對天神,我由天神證知天神,于此時,我不于天神而想天神是我所,證知:天神非我,天神非我所,我非天神所,我非天神,我不生“天神是我”想已,我不重視天神,不取著天神爲實有也!梵天!如是對于證智,我與你實不相等,何況你是劣智者;然而,我實比你爲勝也。
梵天!我對生主,我由生主證知生主,于此時,我不于生主而想生主是我所,證知:生主非我,生主非我所,我非生主,我不生“生主是我”想已,我不重視生主,不取著生主爲實有也!梵天!如是對于證智,我與你實不相等,何況你是劣智者;然而,我實比你爲勝也。
梵天!我對梵天,我由梵天證知梵天,于此時,我不于梵天而想梵天是我所,證知:梵天非我,梵天非我所,我非梵天,我不生“梵天是我”想已,我不重視梵天,不取著梵天爲實有也!梵天!如是對于證智,我與你實不相等,何況你是劣智者;然而,我實比你爲勝也。
梵天!我對光音天,我由光音天證知光音天,于此時,我不于光音天而想光音天是我所,證知:光音天非我,光音天非我所,我非光音天,我不生“光音天是我”想已,我不重視光音天,不取著光音天爲實有也!梵天!如是對于證智,我與你實不相等,何況你是劣智者;然而,我實比你爲勝也。
梵天!我對偏淨天,我由偏淨天證知光音天,于此時,我不于偏淨天而想偏淨天是我所,證知:偏淨天非我,偏淨天非我所,我非偏淨天,我不生“偏淨天是我”想已,我不重視偏淨天,不取著偏淨天爲實有也!梵天!如是對于證智,我與你實不相等,何況你是劣智者;然而,我實比你爲勝也。
梵天!我對廣果天,我由廣果天證知廣果天,于此時,我不于廣果天而想廣果天是我所,證知:廣果天非我,廣果天非我所,我非廣果天,我不生“廣果天是我”想已,我不重視廣果天,不取著廣果天爲實有也!梵天!如是對于證智,我與你實不相等,何況你是劣智者;然而,我實比你爲勝也。
梵天!我對阿毗浮天(無煩天Aviha?),我由阿毗浮天證知阿毗浮天,于此時,我不于阿毗浮天而想阿毗浮天是我所,證知:阿毗浮天非我,阿毗浮天非我所,我非阿毗浮天,我不生“阿毗浮天是我”想已,我不重視阿毗浮天,不取著阿毗浮天爲實有也!梵天!如是對于證智,我與你實不相等,何況你是劣智者;然而,我實比你爲勝也。
梵天! 我對一切,我由一切證知一切,于此時,不于一切而想一切是我所,我已證知,無有“一切”、無有“于一切”、無有“依一切”、無有“一切爲我所有者也”之想,我不重視一切,不取著一切爲實有也!。梵天!如是對于證智,我與你實不相等,何況你是劣智者;然而,我實比你爲勝也。
... (最後佛駁斥魔王而說明涅盤的真理)惡魔!如來之諸漏、諸雜染,帶來諸後有、不幸、苦報,及未來之生、老、死,皆已舍彼等,連根斷之,如斷頭之多羅樹,後歸于非有,爲不複生之法;惡魔!猶如斷頭之多羅樹不能再成長;如是,惡魔,如來之諸漏、諸雜染,帶來後有、不幸、苦報,及未來之生老死,皆已舍彼等,連根斷之,如斷頭之多羅樹,于後歸于非有,爲不複生之法也。」由此可知涅盤沒有了一切世間人的所有,這覺知是五蘊的所有,涅盤那來的覺知呢?由此可知涅盤不是有或沒有了覺知。
在滅盡定裏,佛說修到滅盡定的行者一定般涅盤,我們可以知道,‘識’是沒有作用。佛進入大涅盤時是進入色界四禅而後般涅盤的,而不是入無色界的任何一個定境而入般涅盤的,爲什麽呢?在色界四禅定,色界定都還有色蘊,只是色蘊定著,沒有動作,就沒造業。名法的受想行識蘊也是定著,沒起識知的作用。但是正念覺知是存在的,沒覺知就是死人啦,所以佛入色界四禅定,依正念舍棄五蘊而入般涅盤。由此可知涅盤不是有或沒有了覺知。
在 《小部.自說經.第八品.波吒離村人品》裏:「世尊知此已,彼時唱偈:「諸比丘!此處(涅盤)無地、水、火、風、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無此世他世,月日亦皆無。諸比丘!我對此:不言來、亦不言去、不言住、亦不言死生。彼處無依護,無轉生,無緣境處。我雲此為苦之盡。」「難見為無我,真谛見不易。智人識破愛,彼見無何物。」「諸比丘!無生亦無物,無造亦無作。諸比丘!若無生、無有、無造作者,則所生、所有、所造、所作者,當不出現。諸比丘!無生、無有、無造、無作為者故,生者、有者、能造者、作為者當不出現。」「有依止者有轉動,無依止者無轉動。若無轉動有輕安,若有輕安無有喜,若無有喜無去來,若無來去無死生,若無死生無此世,亦無他世之兩者,兩者之中皆無有,此即成為苦之盡。」由此可知涅盤不是有或沒有了覺知。
《雜阿含122經》「佛告羅陀:於色染著纏綿,名曰眾生。於受、想、行、識染著纏綿,名曰眾生。 」(同《相應部23.2》) 眾生對五蘊總是染著纏綿,佛不對五蘊染著纏綿,由此可知涅盤不是有或沒有了覺知。
「諸比丘,色是壞法。彼色滅涅盤是不壞法。受、想、行、識是壞法,彼識滅涅盤是不壞法。」 《雜阿含51經》佛欣樂涅盤,如何會再去要色、受、想、行、識壞法。舍棄五蘊,由此可知涅盤不是有或沒有了覺知。
「時。阿支羅迦葉見法、得法、知法、入法,度諸狐疑,不由他知、不因他度。於正法、律心得無畏,合掌白佛言:世尊!我今已度。我從今日,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盡壽作優婆塞,證知我。…時,阿支羅迦葉辭世尊去不久,為護犢牸牛所觸殺。...佛告諸比丘,彼已見法、知法、次法、不受于法,已般涅盤。」《雜阿含302經》由此可知涅盤不是有或沒有了覺知。
《雜阿含62經》裏佛陀解釋說:「世尊告諸比丘:有五受陰:謂色受陰、受、想、行、識受陰。愚癡無聞凡夫無慧無明,於五受陰生我見系著,使心系著而生貪欲。比丘!多聞聖弟子有慧有明,於此五受陰不為見我系著。使心結縛而起貪欲。
雲何愚癡無聞凡夫無慧無明,於五受陰見我系著,使心結縛而生貪欲。比丘!愚癡無聞凡夫無慧無明,見色是我、異我、相在。如是受、想、行、識是我、異我、相在。如是愚癡無聞凡夫無慧無明,於五受陰說我系著,使心結縛而生貪欲。
比丘!雲何聖弟子有慧有明,不說我系著,使結縛心而生貪欲。聖弟子不見色是我、異我、相在。如是受、想、行、識,不見是我、異我、相在。如是,多聞聖弟子有慧有明,於五受陰不見我繫著,使結縛心而生貪欲。若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正觀皆悉無常。如是受、想、行、識,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正觀皆悉無常。」放下五蘊就是涅盤,由此可知涅盤不是有或沒有了覺知。
涅盤,或作般涅盤,本來是指吹滅的狀態,引申為寂滅、滅度、圓寂。它是離一切五蘊的運作,何來覺知呢?但是修行的人從汙染到清淨,一定是步步覺知的,到了涅盤,就舍了五蘊,不能說有或沒有覺知了,因此佛說:「對這種境界須知。」(《相應部SN 35.117》)這才是佛语的意思。
法增比丘,台灣台北,26/12/2010
願衆生安樂!
歡迎翻印,請先聯絡作者。請勿刪改。
dhammavaro@163.com
http://chinesetheravadabuddhists.community.officelive.com/中華南傳上座部佛友協會
http://groups.google.com/group/learning-buddhism 學習佛法
http://ti-sarana.blogspot.com 皈依三寶
http://buddha-middle-path.blogspot.com/ 佛陀中道
http://tw.myblog.yahoo.com/dhammadhatu佛陀中道
http://buddhist-practice.blogspot.com 修習佛法
http://dhammavaro.blog.163.com/ 學習南傳佛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